此次安倍改組自民黨高層及內閣過程可謂殫精竭慮,高超的政治小技巧比比皆是。安內之后如何攘外,將決定安倍政權的命運
隨著執政的自民黨7月29日在日本國會參議院選舉中,遭到建黨52年以來少見的歷史性慘敗,淪為參議院少數黨,改組內閣、實施亡羊補牢式的挽救措施,已成為執意留任首相的安倍晉三的必然選擇。
8月27日誕生的新安倍內閣,匯集了自民黨內各派系大佬,安倍凝聚黨內派系形成支持現政權合力的意圖昭然。相比于“論功行賞”型的前內閣,這一任被觀察家們稱做“老成內閣”。同一天,自民黨最高領導層人選也均產生。
輿論反應還不壞。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出現了回升。
根據共同社的調查,新內閣的支持率為40.5%,與一個月前自民黨參議院選舉慘敗之時上升了11.5個百分點。這也是安倍內閣自今年5月以來,支持率首度回升至40%以上。
但壞消息還在。此次調查中,仍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安倍應該下臺。也許“老成內閣”有助于安倍羈縻在參院選舉之后“倒戈”的自民黨內各實力派,但安倍政權的危險期,看來并未結束。
老成內閣
考慮自民黨內各派勢力關系,以“全黨一致態勢”重組內閣,是此次安倍內閣改組的指導原則。
8月27日,在產生新一屆內閣之前,安倍宣布了自民黨新的最高領導層。除安倍本人當然留任總裁,自民黨麻生派會長麻生太郎、二階派會長二階俊博分別出任干事長和總務會長,原干事長代理石原伸晃擔任政調會長。原農林水產大臣大島理森接任國會對策委員長。
在隨后宣布的新內閣中,自民黨町村派會長町村信孝、高村派會長高村正彥、伊吹派會長伊吹文明,分別就任或留任外務大臣、防衛大臣及文部科學大臣。自民黨津島派會長代理額賀福志郎被任命為財務大臣。
其中,高村擔任防衛大臣,被日本神戶大學法學教授季衛東看做是一著妙棋。高村其人國際色彩很濃,還擔任日中友好議員聯合會會長,執掌國防大印,有助于化解亞洲各國對日本重新武裝化的疑慮,也有助于加強對美國的談判立場。
自民黨內現九大派系中,僅谷垣派無一人入閣。原財務大臣谷垣禎一為黨內實力派人物,曾在去年自民黨總裁選舉中與安倍競爭總裁一職。
無派系所屬的資深政治家、69歲的與謝野馨擔任官房長官。
其他入閣的人選,包括出身民間的經濟財政大臣大田弘子、公明黨出身的國土交通大臣冬柴鐵三、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渡邊喜美五人繼續留任。厚生勞動大臣舛添要一、總務大臣增田寬也、農林水產大臣遠藤武彥(山崎派)、環境大臣鴨下一郎(津島派)、沖繩北方大臣岸田文雄(古賀派)、國家公安委員長泉信也(二階派)、少子化大臣上川陽子(古賀派)均為首次入閣。
比起去年9月起步的第一次安倍內閣,新入閣成員也從11人減少到7人。自民黨議員、原防衛廳長官中谷元對《財經》記者表示,新內閣并沒有達到“讓人心煥然一新”的結果。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認為,安倍新內閣組成與自民黨新一屆領導層的布局,滿布目前自民黨內派系領袖級人物,是一個基于派系平衡的安排。
日本慶應大學法學部教授添谷芳秀也對《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新內閣力求自民黨黨內派系平衡,但安倍已經失去了向心力,在自民黨內已無人氣。此次形成一個“黨內團結”的內閣,目的是為了應對未來的眾議院選舉。“新內閣與其說是支持安倍的內閣,不如說是支持自民黨的內閣。”
民主黨議員、原民主黨政調會長仙谷由人亦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為,參議院慘敗后,身為首相的安倍應該尊重民意選擇辭職,此次遍委自民黨派系大佬為閣僚,目的是為了壓制黨內的批判力量。“新內閣只是一個為了維持政權的內閣。”
季衛東對《財經》記者表示,這段時間,關于“美麗國家”、“脫離戰后體制”之類安倍作為標志的藻飾以及改革主張大都已經銷聲匿跡了,派系政治似乎正在卷土重來。此次安倍人事安排上的主要特色,是讓在上一屆“密友內閣”的主力轉移到自民黨內擔任關鍵職務,以穩定黨內權力基礎,并做好解散國會提前大選的準備。同時,請各派系首領、政界重鎮出任內閣大臣,加強政權的重量感,造成全黨一致的印象。
這是一個相當有政治手腕的設計,留下的最大疑問是,安倍本人能否有效地駕御如此“厚重”的內閣?政治觀察家們認為,這是安倍政權最后的機會。
挑戰與反制
此次以小澤一郎為代表的反對黨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首次成為參議院的最大政黨。民主黨信心滿滿,計劃以參議院為“杠桿”,動搖執政黨陣營,爭取盡早解散眾議院提前舉行大選,以實現掌握政權的夙愿。
關于此次民主黨大勝的原因,一般認為,小澤充分利用了安倍政權的弱點,如養老金問題以及多位閣員涉嫌腐敗,但此次勝利仍不足以實現政權更迭。
民主黨議員仙谷對此表示,只有首相才有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的權力,這是目前民主黨實現政權交替的制約因素。民主黨在參議院占多數議席,今后自民黨一方提出的重要法案和預算案必將很難獲得通過。
季衛東也認為,在參議院大敗之后,執政黨的最大問題是,如果得不到民主黨的配合就無法通過任何法案。現在民主黨以及其他在野黨對內閣改組的結果都表示不滿。
接下來的第一個較量,可能發生在即將在今年11月1日到期的《反恐特別措施法》。日本政府已決定于9月10日召集下屆臨時國會,審議《反恐特別措施法》等法案。8月28日,新任外相町村與美國國務卿賴斯進行了電話會談。町村表示,日本政府將盡全力爭取使《反恐特別措施法》得以延長。但是,小澤一郎已經公開表示將反對法案延期。這個問題涉及內政和外交的敏感神經,很可能成為決定安倍內閣是否安穩的關鍵。
安倍改組內閣時采取了兩項對策。一項是讓民主黨主要領袖鳩山由紀夫的胞弟鳩山邦夫出任法務大臣,可謂親情對策;另一項是讓新任外務大臣和防衛大臣放話調整自民黨的姿態,愿意就《反恐特別措施法》與民主黨磋商并吸收其合理意見,可謂柔情對策。
但面對意在奪權的民主黨和立下限期軍令狀的小澤,這些動作能否奏效,還得打一個大問號。
“日本正在經歷一個轉型期,但不可能戲劇性地出現一種良好的轉變。”民主黨議員仙谷對記者表示。
季衛東則認為,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前期開始進入轉型期,基本方向是放松行政管制、促進市場競爭、實現兩黨交替掌權的機制、加強總理大臣的領導權等。但到前任首相小泉純一郎時代,這樣的轉型才基本成為現實。
安倍內閣大體延續小泉路線,但根據客觀局勢進行了整頓和修正。小泉的主要角色是破舊,必須盡量調動資源推動短期變化;安倍的使命則是善后并形成長效機制;小泉關注的是民意人氣,安倍則必須側重政策人事。
但從安倍的執政特點來看,他既不具備小泉那樣的準確把握民意的感性和出色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不具有自如操縱各派系的實力和手腕,所以今后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此次安倍改組自民黨高層及內閣,可謂殫精竭慮,充滿了黨內黨外平衡的政治技巧。目前看來,黨內安撫大體成功,安倍獲得了寶貴的留任機會,但黨外及民間反對聲浪依舊。安內之后如何攘外,將決定安倍政權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