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解決經濟結構問題應釜底抽薪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經濟觀察”第十次報告會
2007年7月29日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當前經濟運行中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等是結構問題,更是體制問題。扭曲和無效的金融體制、過低的資源產業稅費和無處不在的行政壟斷,正是經濟結構問題的深層次體制原因。為解決這些問題僅僅采用“揚湯止沸”的短期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遠遠不夠的,更要“釜底抽薪”:政府應該控制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準入、節能和環保等環節,調整稅費,加強監管;逐步改變歷史遺留下來的對外貿外資的傾斜政策;更要致力于解決地方干部監管和執法的激勵問題,協調中央與地方以及部門之間的利益。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認為,只要金融票據、證券、貨幣是相對于真實價值而發行的,本身并不必然導致通貨膨脹或經濟危機。因此不能單純從貨幣供應占GDP之比判斷“錢”太多還是太少,其關鍵應取決于通貨膨脹率的高低。這也正是各國中央銀行都以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目標的原因所在。中國資本化水平還很低,所以資本化空間仍然很大。但同時土地和幾乎所有大型企業還屬國有,這會繼續抑制中國資本化的深化。特別是,中國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產生資本,產權保護、契約權利保護等法治架構必須改善。
(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宏觀
不能認為經濟已偏于過熱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
宏觀經濟分析月度報告
2007年7月
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5%,增速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18.7%,增速又比一季度有所上升,特別是6月,增長速度達到了19.4%。目前的工業產出增長速度是近十年來最高的,超過了2004年經濟偏熱時期的水平。
若單純從增長水平來看,那么經濟可能已位于偏快的區域,但經濟是否偏熱必須綜合需求、價格、瓶頸制約等多個因素進行判斷,而不能只看產出。工業產出6月的高增長,有可能是受7月調整出口退稅率的影響,因此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今年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3.9%,漲幅比上年四季度回落1.2 個百分點,各月漲幅緩慢走低,6月同比上漲3.4%,是各月中漲幅最低的。原材料價格漲幅走低是經濟沒有過熱的重要依據。但隨著經濟運行狀況的不斷上升,這種狀況有可能發生改變。此外,考慮到目前的價格漲幅仍是有升有降,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并沒有明顯持續加速,因此不能認為目前的經濟已經偏于過熱。
政策
城市化思路應調整
中國人民銀行張濤等
“關于我國城市化相關問題的研究”
《比較》第31輯
中國城市化道路不僅要發展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更重要的是城市化發展思路的調整,從強調城市自身發展轉變到城市“功能專業化”(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發展的道路上來,即不同類型的城市(大、中、小)應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促進大城市第三產業和中小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使大城市制造業向周邊中小城市轉移,使中小城市成為制造業中心,大城市則從制造業中心逐漸轉變為服務中心和市場中心。
當然,這些調整必須以市場為主導,而不應該依靠政府強制。政府的責任在于去除現有體制、機制中扭曲市場行為的方面,促進產業結構的市場化調整和轉移,提供城市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所必需的公共物品,逐漸消除城鄉之間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推動城鄉之間良性的互動,使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農業保險的實施原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
研究員陳劍波
國研報告“建立農業保險需要研究
解決的若干問題”
2007年7月23日
從全國平均看,在一個縣內即使農民參保率達100%,若糧食作物一年絕收,保險公司將需要以10年至15年的保費收入予以賠付。小規模生產可能對農戶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為實現保險項目的可持續,在建立農業保險之前,必須充分估計到投入到行政管理和損失厘定之中的成本究竟能達到什么樣的水平,管理費用投入不足,就可能遭遇到其他國家所經歷的極高賠付率的情況。此外,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框架應通過廣泛的試點,以選擇合適的農業保險組織形式,并逐步從農業保險擴展到農村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