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2007年7月30日在意大利家中逝世,享年94歲
跟現在電影學院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樣,安東尼奧尼進電影創作行業是從當“槍手”開始的。那是在1940年,他開始給人編劇,一個劇本2000里拉,不能署名。
同樣跟今天的一些電影學院畢業生一樣,安東尼奧尼拍攝的影片一直不那么光鮮、亮麗,不那么“主旋律”。他拍攝的題材幾乎都是邊緣人、陰暗面;如果在今天的中國,從影之初的安東尼奧尼大概是一個地下電影導演。他自己籌備而沒有完成拍攝的第一部作品,是一部16毫米短片,是關于瘋子的。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記錄片《波河上的人》,拍攝的是他熟悉的場景和他關心的人——貧窮的人。二戰后,他拍攝的第一部作品是記錄片《城區清潔工》。他準備拍攝的一系列記錄片似乎都沒什么高大楷模型人物和重大題材,他們是服務員、報童、職業的性工作者、電報派送員、當鋪、火車清潔女工、女模特兒。這些選題被制片人認為過于“冷酷”。
《奇遇》、《夜》、《蝕》、《紅色沙漠》被稱為安東尼奧尼的“情感四部曲”。今天看來,這些影片有明顯的戰后情緒特征,它們的探索更多地集中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缺陷和交流的困境。1966年,安東尼奧尼到倫敦拍攝了《放大》。一個攝影師不斷放大一張照片,他覺得自己發現了一樁犯罪事件,于是就去跟蹤照片中的女子,但什么都無法確認。影片結尾處,攝影師看到兩個穿著小丑服裝的人在打網球,網球飛出了場地,他們讓攝影師把網球扔回去,那個攝影師揀起虛擬的網球還在手里顛了兩下再扔過去。但是,我們看到那里并沒有網球,他們打網球、揀起網球扔回去都是虛擬動作!這里,安東尼奧尼將現實與幻想、對認知真實的執著和對人類理性的置疑,做了極其有力而又美麗的對立。
《放大》跟他的“情感四部曲”一樣具有戰后特征,都有著明顯的存在主義眼光——質疑世界的意義和人的理性力量、懷疑人與人之間交流、理解的可能性。影片從某種角度與黑澤明的影片《羅生門》形成了某種對話關系,那部影片竭力質疑人對事件的敘述。
安東尼奧尼對電影藝術語言做出重要貢獻的另一部影片,是1964年拍的《紅色沙漠》。它被評論家稱為“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電影”。這當然不是就電影技術而言,而是因為這部影片讓色彩溢出情節之外而具有了表達意義的功能。《紅色沙漠》創造的視覺敘事的方法,直接地影響了中國那些“第五代風格”的電影。
如果簡單地總結安東尼奧尼電影的思想,他的主題比較集中在對理性、理解、了解的質疑(這在《奇遇》、《放大》等片中表現得比較清晰);另一個明顯的思想傾向是流行于整個60年代的左翼思潮,《扎布里斯基角》將左翼激進學生對中產階級的憤怒和詛咒表現得極端、恐怖又充滿了美的沖擊力。這種左傾趣味,也表現在他對當時中國的想象性目光和想象性言論上。
在遙遠的1972年,安東尼奧尼應中國政府的邀請,來拍攝一部本來是準備向世界介紹中國的記錄片。根據那個時代背景,我估計其“先行主題”,是要讓全球知道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人帶來的興奮狀態和“戰天斗地”、“改造人的靈魂”的巨大成就。據安東尼奧尼自己回憶,他到達中國是在一個寒冷刮風的晚上。走出飛機,留下印象的第一件事,是“一大群男孩和女孩在機場的燈光下又唱又跳,他們在歡迎一個索馬里總統”。他這樣看待當時的中國:“我知道人民以前生活在極其不公正的封建統治下,而今天,他們在一天一天努力建立一種公正。在西方人眼中,這種公正看上去似乎是普遍的、節衣縮食的貧窮,但這種貧窮決定了一種有骨氣的生存可能性,使人變得祥和,比我們更富有人性。它甚至接近我們的人文主義理想:與自然相融,人際關系的溫和,用堅韌的創造力來在這個常常是相當貧瘠的土地上簡單地解決財富分配問題。”
在筆者看來,安東尼奧尼對中國宣傳部門的安排、擺設是大致有所察覺的。這部紀錄片中有學校里齊整跳舞的孩子、工廠中下班以后還在宣講世界革命大道理的女工、普通工人家里的有魚還有肉的晚餐,這些都是經過組織的城市模范地點;畫面的特點是干凈、整齊,沒有閑雜人等。安東尼奧尼直接在記錄片里把自己受到的局限用旁白告訴了大家。
2004年,安東尼奧尼的朋友卡爾洛迪卡爾洛寫了一篇《愛的表白》,認為《中國》受到批判,是因為當時中國“極左派”和“務實派”的斗爭,“《中國》被卷入、或更準確地說被這場風暴給打翻了。”成為中國的“右派”,這是許多西方的“左派”進入中國社會以后的共同境遇——從1949年以后的美國農業專家女兒到“文革”時來到中國的西方紅衛兵,都有這種情況。
1972年之后,安東尼奧尼一直想再次來中國。但由于政治和個人身體的原因,盼望中的旅行一直不太方便。直至今日,安東尼奧尼在中國還被與一些地下電影導演排在一個隊伍里,《中國》還在那些不合適放映的影片目錄上。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年9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北方城市費拉拉。在他1972年那次中國之行中,有一位20歲的女助手叫做恩麗卡菲柯,在中國的拍攝成了安東尼奧尼與她的愛情之旅,回意大利后不久他們就生活在了一起。
1995年,在電影誕生百年之際,安東尼奧尼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但是那座小金人在安家沒呆多久,就被小偷拿走了。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本文刊于即將于8月6日出版的2007年第16期《財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