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縣志》(洪澤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25頁在洪澤縣一九六三年的大事中記載:“七月,縣委派出‘四清’(清政治、清思想、清經濟、清組織)工作組,到三十五個大隊進行試點。”這里用“清政治、清思想、清經濟、清組織”來指代“四清”是錯誤的。
“四清”是中共保定地委在整風整社運動中創造的經驗,即清賬目、清倉庫、清工分、清財務(簡稱“四清”,也稱為“小四清”)。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日,中共中央將該“四清”經驗隨同《前十條》下發,此后全國各地農村陸續開展“小四清”運動試點。
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王光美在中共河北省委工作會議上做了《關于一個大隊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經驗總結》的報告。報告總結了桃園大隊一九六三年十一月至一九六四年四月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經驗,即“桃園經驗”,首次提出“大四清”概念,即,“現在我們搞的‘四清’的內容,已經不是保定地委原來提的那樣,清工、清賬、清財、清物,現在是政治上的‘四不清’,經濟上的‘四不清’,思想上的‘四不清’,組織上的‘四不清’。”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四日,中共中央制定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簡稱《二十三條》),決定今后城市與鄉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內容一律為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通稱“四清”(也稱為“大四清”)。
很顯然,一九六三年七月,中共洪澤縣委派出的“四清”工作組,是“小四清”工作組;而不是“大四清”工作組。我們在使用“四清”概念時,不能把“清工、清賬、清財、清物”的“小四清” 混淆為“清政治、清思想、清經濟、清組織”的“大四清”,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