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訊上市被業界稱為第一個中國3G概念股,和國內那些等待3G機會的企業不同,展訊并不是“守株待兔”,而是“推船出海”。
年齡 43歲
創業 1次
員工人數 超過727人
2006年營業收入 8.43億元
上市當日公司市值 19.8億美元
上市當日個人持股比例 4.33%
展訊通信CEO武平屬于典型的海歸派創業,無論出國還是回國,都有種義無反顧的味道。當年他博士生畢業,在手頭只有50美元的情況下毅然出國。
在國外有了足夠的技術積累后,2001年,武平等4位創始人從硅谷帶出了30多名頂尖技術人才回國創業。他們自言“都在國外做了10幾年,都雄心勃勃地想回來做一番事業。”
2007年11月記者在清華大學見到武平,他正在動員畢業生到展訊工作,“我那時畢業出來條件不具備,沒有辦法就出國了。現在你們情況不一樣。”
領導硅谷走出的創業團隊
早在2000年,武平和現任展訊CTO的陳大同就商量起回國創業的事,他們分析:在技術驅動的硅谷,新創企業競爭激烈;而中國是消費驅動的市場,回國創業有本地市場的優勢跟客戶關系,還有成本優勢和并購布局的可能。
此外,作為文革后第一批博士生,他們心里也始終懷著報效祖國之夢。很快,他們周圍就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放棄在國外優越的條件一起回國創業,而且經受住了困難的考驗。
在第二輪融資時,資本市場轉冷,武平幾個創始人毅然決定在找到資金之前實行降薪。“美國來的都減薪了,這基本上可以使我們的錢從原來維持3個月撐到能維持5個月的時間,要真是5個月還沒有錢的話,那就賣股票、抵押房子。”但結果卻是沒有一個員工離開,回憶這段經歷,員工們開玩笑說后來補薪后,感覺就像攢了一筆錢。實際上,還是對公司前景的認同。
還有一個原因是,武平上市前的持股比例為5.34%;陳大同為5.16%,雖然和多輪融資稀釋有關,但創業者股份比例很低也和員工股權激勵有關。他們這些創業者對財富的取舍觀是:“回國創業要是單純為了錢的話,我們也不是這么一種做法。”
改變中國,改變世界
展訊遇到的第二次大的考驗在邁向3G芯片設計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難點不是做不做3G通信芯片,而是做不做中國標準的芯片。當時展訊已經在做WCDMA,為何能毅然決然放棄已有的成果,參與到風險很高的TD-SCDMA(以下簡稱TD)呢?
其實在國外,武平等人對TD也報有懷疑態度,但是回國兩年之后隨著對環境的了解和與政府深入溝通,他們的想法產生了變化,“中國要想將來在技術上面立足,如果TD這個突破點不能突破的話,你至少十年內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
當時的TD還處在非常艱難的時刻,標準在2000年的時候已經出來了,但是到2003年的時候,國外大廠商沒有一家做出成績,武平等人暗自著急“要按照這種速度的話,TD這個機會沒準就會喪失了。”
創業團隊最后做了兩個判斷:從市場角度上,做WCDMA國外已經大概有兩家公司做出來了,展訊是跟隨者;而如果做TD,要是成功的話,會做成領先者,而且做成這個行業推動者;另外分析TD成功的可能性,TD在當時的態勢之下確實挺難成功,但是如果加上自身的力量來介入,按照展訊的方法來做,就很有可能成功。“我們沒準能大大增加它做成的可能性,就是把時間點往前推。”
武平希望企業能夠轉型支持國家的規劃,也為企業創造新的空間。但最初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論證到后來,最后武平就說一句話:“在硅谷生活都挺好的,你回來干什么?關鍵時刻只有你能做的事兒你如果沒有做,如果將來TD失敗了的時候,你會不會一輩子良心不安?”這讓大家冷靜下來重新思考,最后絕大多數人還是認同了這個方向。
展訊CTO陳大同對《創業邦》說:“只要TD一成,相同的模式可以放之于數字電視等系統,甚至可以推到任何其它方面去,那會改變全球的游戲規則。”
展訊最初跟大唐合作來做TD,簽協議是2003年4月底,剛簽了協議就碰上SARS。情急之下,5月底兩撥人在上海郊區太陽島度假村,20多個人封閉式討論四、五天,終于把方案討論通過。到2004年5月下旬,設計的芯片終于可以實現通話。這給其它公司造成了壓力,TD整體的時間表全提前,形成了幾個公司你追我趕的形勢,TD的進程果然加快了。也正是這個決定,造就了今天的這支“中國3G概念第一股”!
創業企業的戰略選擇
展訊的CEO這一位置,幾個創始人曾經互相謙讓,最后推舉武平擔任,在陳大同眼中,武平能做好CEO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大的方向需要掌舵的時候,這個人應該是對這個行業比較了解的,所以當時他勇挑重擔。”
在展訊內部,工程師們都懷著嚴謹的科學精神,在技術討論上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被員工們稱為“平”的武平,只在大的方向上堅持。他們眼中的武平“有胸懷、愛國、具有戰略眼光。”
武平雖然是技術出身,但對市場很敏感,因此堅持了幾個戰略方向:
第一是芯片和軟件的結合。武平說,“在手機這個行業,展訊不僅想做英特爾,同時也想做微軟。”他當時考慮是,中國的強項在于軟件,兩個團隊分別做集成電路和軟件系統,這樣在設計的時候把硬軟件的工程可以統籌考慮,從成本、效率、效果來說是最好的。也使展訊在集成電路設計外更具系統設計能力。

第二是走集成單芯片的道路。武平原來的公司Mobilink是世界上第一個把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做到一起的手機芯片的發明者,這段經歷也使得他看準了芯片設計的趨勢是集成化。
第三是對展訊上市非常重要的2.5G和3G的平衡發展。CID是中國臺灣芯片設計行業的資深投資機構,董事總經理羅文倩這樣評價展訊的上市:“它給其它企業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因為必須要學會兩條腿走路。”
世界上和展訊同時開始做3G的小公司不下十幾家,最后只有展訊一家生存并發展起來。當時國內手機處在2G時代,武平提出來,“GSM市場已經成熟,但是從2.5代GPRS切入,正好進入一個稍微超前一點的市場”。這樣2001年公司成立,到2003年8、9月份開始銷售2.5G的產品,投資人看到產品和收入就愿意繼續跟進,同時再做3G就有資源。
展訊通信2005年和2006年的營收分別為3826.9萬美元和10707.5萬美元,2007第一季營收為2616.7萬美元,凈利潤為203.2萬美元。穩健增長的2.5G的銷售收入,加上在3G方面的領先性,展訊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在投資者看來,展訊是一家“坐穩看好”的公司。
中國夢重任在肩
展訊上市后,究竟帶來什么變化?武平的車沒換,公司的差旅標準沒有升。變化的,是更多的責任感。展訊為國家做出貢獻、自身也取得成就的案例帶動了其他創業者。現在,武平、陳大同在硅谷的朋友差不多全都回國來做公司。
上市后,展訊內部開始了二次創業。幾個月間,武平一直在組織討論下面的路怎么走。結論是好壞兩方面影響都有:好的方面,上市之后有了充足的資金,而且有了先發優勢和領先性,樹立了一定的競爭壁壘;壞的方面發展一定要投入,但任何投入都會影響財報。此外公司文化、管理水平、全球化作戰能力等也都面臨考驗。當然,隨著芯片下游產品的運用不斷增多,通訊網絡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市場空間還有很大。
真正有壓力的是,當展訊作為產業鏈和板塊內的標志出現在資本市場后,展訊在股票市場的表現會影響外界對中國3G板塊企業和中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信心。“在上市之后還得領著其他企業走出新路,一口氣都喘不了。但這也是一種動力。”陳大同說。
3G板塊企業今后可能面臨的風險,外界也有分析,但展訊表示“并不是很擔心牌照等問題,只擔心自己能不能真正按照時間點把產品做好。”當問及公司員工是否有所準備,他們說:“國家的戰略是在自主創新上有所突破,我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據武平介紹,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在2000年的時候,差不多70%的份額都是在沒有任何附加值的產業里面。到2006年的時候,整個后端附加值上升到50%。
正因為有了很多類似于展訊這樣“義無反顧”的企業,中國制造的轉型才成為現實。目前,3G產業內的企業都開始替國家出謀劃策,積極保持跟國家信產部、科技部互動的關系。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中國標準”產業化的進程中。
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副秘書長孫冬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