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故宮博物院和上海豫園管理處聯手舉辦的“紫禁瑰寶一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賞玩展”在豫園聽濤閣展廳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上海市黃浦區副區長沈祖煒及滬上收藏、鑒賞等各界人士出席。
此次展覽自9月12日至12月10日,共展出清代的清宮賞玩器100余件。其中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物。這些國寶級文物涵蓋了玉石、琺瑯、陶瓷、漆器、玻璃、牙角、竹木、金銀器等多種工藝。
清宮賞玩,顧名思義,就是清代宮廷留存下來的觀賞把玩之器。它們多是在皇帝的旨意下,由清宮造辦處或地方官作制造,此外也有地方官員的貢品。雖然它們僅是當時各類工藝品中的一部分,卻集中體現了清代工藝美術的風格和特征。
賞玩器物主要是用于滿足帝王及皇室成員怡情養性、文化娛樂、豐富生活的需求,反過來它也最能體現宮廷生活的奢華與精致。特別是康雍乾三位帝王,由于他們具有博雅的性情,追求完美的個性,使得三朝盛世的賞玩器大部分都注入了他們個人的審美與情趣,因而這一時期的賞玩器工藝水平最高、也最為精美,達到了賞玩器工藝水平的頂峰。
為該展甄選的百余件作品,主要是康、雍、乾三朝的佳作。它們涵蓋了這些作品,有的單純為陳設把玩之物,有的則兼具實用和觀賞雙重功能。展品門類眾多、材質優良、造型別致、工藝精致、裝飾內容豐富多彩,堪稱絕世珍品。帝王時代早已過去,但它留給我們的精美的藝術品依然蕩漾著宮廷文化的韻味,散發著傳統藝術的魅力,傳達著跨越時代的信息。
據主辦方介紹,為了這批珍貴文物的安全,它們是放在裝甲押運車上,由警車開道,從故宮出來后就馬不停蹄地直奔上海,許多珍品還是第一次走出深宮大院與觀眾見面。屆時,將讓喜歡收藏和傳統文化的廣大市民一飽眼福,領略皇家賞玩器物精美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編輯:劉 超
“古稀說”的故事
乾隆青玉“占稀天子之寶”和“八徵耄念之寶”均為交龍紐方形璽,陽文篆書。“古稀天子之寶”與“八徵耄念之寶”為一組,兩方璽同盛放在一紫檀雕云龍匣內。匣蓋而雕云龍海水江崖,盒內飾有金質乾卦符號,以代表乾隆的“乾”字,乾卦又代表天。
“古稀天子之寶”璽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七十圣壽之時制作。乾隆帝把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為此他特撰寫“古稀說”曰:“余以今年登七袞,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予之寶’,其次章而即繼之曰‘猶日孜孜’,蓋予宿政有年,至八旬有六即歸政而頤志于寧壽宮,其未歸政以前,不敢馳乾惕。猶日孜孜,所以答天麻而勵己躬也。”表明乾隆帝雖然自負但不自滿。另刻“猶日孜孜”璽,作為“古稀天子之寶”的副章相配使用?!鞍酸珉D钪畬殹杯t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壽之時制作。乾隆為此璽特撰寫“八徵耄念之寶記”曰:“予年七十時,用杜甫句鐫‘古稀天子之寶’,而即繼之’曰‘猶日孜孜’不敢怠于政也。蒙天倦佑,幸無大隕,越于茲又浹旬矣,思有所以副八旬開裹之慶,鐫為璽,以殿諸御筆,蓋莫若《洪范》八徵之念?!鼻〉墼凇鞍酸珉D钪畬氂洝敝姓f明了鐫刻“八徵耄念之寶”的原因,同時又鐫刻“自強不息”璽作為“八徵耄念之寶”的副章,進一步表明了他的用意?!鞍酸珉D钪畬殹杯t與“自強不息”璽相配使用。
此后乾隆帝又下令鐫刻了“古稀天子之寶”和“八徵耄念之寶”璽多方,這是其中的一組。這兩方印璽的特別之處是:印臺四面分別鐫刻填金“古稀說”和“八徵耄念之寶記”,印匣四面也鐫刻填金“古稀說”和“八徵耄念之寶記”。整個印及印匣雕刻工藝精湛,鐫刻工藝工整,是乾隆御用品中的精品。
我收藏了一只會跳舞的鐘 陳為榮
近日覓得一臺德國產的造型獨特的跳舞鐘,寬15厘米,高25厘米,產于1930年左右,開足發條后可以持續運轉八天,時間可謂長矣!打開后蓋,發現里面還有7顆鉆石,更讓人欣喜的是,它不僅是個品牌鐘:W.S.A.Schmid-Schlenker.jc,鐘的底部還留存著當年檢驗合格的標簽。
本人涉足藏鐘已有數年,從最初的一般收藏到目前分門別類的專題收藏,其中的樂趣難以言表,藏鐘和收藏其他古董寶貝的最大區別是:鐘是有“生命”之物,滴答滴答……就像人的心臟伴隨著時間一起在跳動。每當淘得一件已損壞的甚至是破舊不堪的古董舊鐘,當經過藏家妙手回春,重新又恢復了它的各項功能的時候,你挽救的似乎是一條生命,就像外科醫生在手術臺上拯救了病人生命的那種成就感由然產生,而且這種成就感一直會伴隨著你,并且會使你不斷產生對手中藏品新的更完善的拯救方案。即便是你收藏到的是一臺各項功能完整的古董鐘,得手后也要對寶貝進行校時、清洗、加油等保養工作,然后當其準確無誤地運轉后同樣會使你興奮不已。
如同這只跳舞鐘,我特別欣賞它的是它有兩個鐘擺,走時作相對交叉運動,宛如芭蕾舞女輕盈美麗的秀腿,而帶花邊的擺駝就是舞鞋;鐘的頂部是一位身著連衣裙體態婀娜多姿的舞女。該鐘有兩個動力源,分別上條,一個用作走時,另一個用作舞女轉動和八音盒發音,并由鐘頂部側面的一個小開關來控制。
它宛如生命!可以這樣說:它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其發條就是人的心臟,由條盒傳輸的動力就是人的血液,其前后上下邏輯轉動的各個齒輪就是人的骨架,鐘的外殼就是人體,鐘面和指針就是人的五官,其走時快慢代表著人的健康狀況。
鐘,按其用途不同分為座鐘、掛鐘和落地鐘;按其動力源的不同可分為發條鐘和重力鐘;按其報時的特性不同可分為:打點鐘、非打點鐘;按其擒叢機構的不同分為:走游絲、走擺駝:而按其材料的不同來分類的就更多了,如鐵殼鐘、木殼鐘、瓷殼鐘、大理石鐘、娃娃鐘等等,可謂是數不勝數。
這只可愛的小鐘我把它放在女兒的鋼琴上,當她彈奏完畢,閑暇之余,會情不自禁地目視一下一直默默無聞地陪伴著她的小鐘,此時小鐘仿佛在對主人說:“您歇會兒吧,該看我表演了”。于是,女兒輕輕一按小鐘頂部側面的開關,八音盒就會傳送出悅耳動聽的世界古典名曲,此時舞女便伴隨著美妙的音樂,轉動著身體翩翩起舞,而作相對交叉運動的鐘擺猶如芭蕾舞女輕盈美麗的舞步。舞女的舞姿、鐘擺的舞步和悅耳的世界古典名曲,三者非常協調,絲毫沒有刻意造作的成分??梢妱撟髡叩纳衩钪P,實在令人敬佩。
和田美玉如凝脂
筆者愛玉,佩玉,藏玉在藏品中有一件清代和田玉鸚鵡掛件。它是1994年夏,我從一舊貨攤上購得的。十多年來,我經常摩挲把玩,愛不釋手,目不忍移,真有“把玉臨風樂無限”之感。
這只玉鸚鵡,長5.4厘米,寬2.9厘米,厚1.8厘米,重45克。經行家鑒定為清代和田玉籽料雕琢。玉料體如凝脂,細密滋潤,精光內蘊,寶光四溢,油性佳,密度高。這種玉料是原生礦床被剝蝕沖運到河床中,經千萬年的河水搬運,摩擦,沖刷,浸泡,多呈卵形,塊度較小,表面光滑,質地優良,被譽為“中國美玉”、“玉中之王”。
這塊玉采用浮雕、圓雕和鏤雕相結合的技法鐫制。刀法嚴謹,線條流暢,雕琢精細,技藝超卓,形象生動。鸚鵡呈立式,雙眼圓睜,注視前方,口含纏枝蓮,兩翅緊收,雙腳站立,尾羽曳地,栩栩如生,呼之欲鳴,充滿生趣,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件玉雕,造型圓潤優美,典雅精致,讓人不得不嘆服古代玉雕工匠的藝術構思和嫻熟工藝。
中國的玉在美好的傳說中,說它是來自天上的彩虹,它經過精心雕琢,美艷無比。它最能夠表達中國人的人格理想,禮儀德行。所以,佩戴賞玩玉器,不僅能美化生活,凈化心靈,還有祛病療疾,美容健身的作用。
一本實紀錄學運救亡的刊物 曉 程
在紅色收藏中,這冊名為《救亡線》的復刊號是很有特色的,根據資料查詢,它是由在陜西省西安市的百年名?!靼哺咧杏?936年11月17日西安事變前夕編印出版的學運救亡刊物,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歷史現狀和全國人民奮勇抗戰的斗志。
1936年3月17日《救亡線》雜志在西安創刊,隨即它受到有關部門的查禁而被迫??M?1月17日,在全國人民援綏抗日運動中,它又復活了。
翻開《救亡線》復刊號,我們可以看到里面圖文并茂,很有可讀性。其主要內容是:以報道學生愛國救亡運動為主題,有論述、短評、詩歌、通訊等。如《工農的歌兒》、《享樂的人們聽著》、《從魯迅的死說到綏東抗戰》、《大沽河的浮尸》、《咆哮啊、中國的人民》、《我們同具有一顆堅毅的心》、《西班牙人民會失敗嗎?》等等,細讀這些飽含激情的文章,發現它們的鼓動性極強,看后讓人有熱血沸騰的感覺。特別是在其復刊詞稱:“……只要我們的血未冷,只要我們的氣不斷,此后我們一定要培養這刊物不斷的滋長著,如諸位親愛的讀者永久的跟我們站在一起,敢預料將來一定可以實現我們的目的?!痹谶@一頁上,編者的誓言列于兩側,左邊是凱其納語:“與其退而受辱,毋寧進而飲彈!”右邊是高爾基的話:“退路便是死路,后面早已被人家截斷了!”文章借此慷慨激昂的話語道出了抗敵救國者誓死抗日,不做亡國奴的決心。
尤其是該刊的評論尖銳大膽,直擊當政者的要害。如《誠懇的獻給我賢明的當局》一文中說:“現在的祖國不是快亡了!而是快完了!除非心已死或準備做漢奸的外,凡中華民族的子孫們,沒有一個人愿意這樣眼看著,任自己的國家滅亡……鐵的事實已擺在眼前,地圖上顯明的指示我們:綏遠過來是陜西!山西過來也是陜西!而晉綏已危在旦夕!難道我們靜候著陜西的地位也特殊化了,或‘冀東偽滿化了’才起來嗎……問題是看我們能否來下最大的決心去斗爭!所以在眼前無論性別、職業和階級,凡是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都應負起自己的使命——救亡;故‘聯合戰線’這一口號的提出著實是對癥的良劑,而政府則應無條件的積極的負起領導之責,但是我們的政府不但不領導,反而來阻止我們的救亡運動,這是很痛心的事情……”
1936年10月19日,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病逝,該刊特設了“哀悼魯迅特頁”。號召人們踏著魯迅的足跡在血的斗爭中去紀念魯迅先生,肩負起他未竟的救亡事業。
筆者為此考證了有關資料后了解到,當時參與西安高中救國會以及編輯發行《救亡線》刊物的重要人物有原陜西省副省長李連璧,原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瘦枝,著名作家柳青,原中央婦委委員、陜西省婦聯主任曹冠群等,他們均是20世紀30年代西安高中的學生。
《救亡線》復刊號真實地記錄了西安事變前夕抗日救亡運動的概況。所以,我們今天再看《救亡線》,溫故而知新,加深了對“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理解,更加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編輯:劉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