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再起風波,關于貼牌銷售(或貼牌生產)利弊的爭論在學術界已相當廣泛,爭論的焦點是利益分配。委托者拿走了產品80%左右甚至更多的利潤,而貼牌生產企業得到的只是微薄利潤,“貼牌”(OEM)幾乎就是“為他人作嫁衣”。有人懷疑,長此下去,中國企業會不會成為跨國公司手下永遠長不大的矮人?會不會成為挽著新娘婚紗,卻永遠走不上紅地毯的伴娘?
結論本身并無意義,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認識。大通道缺位,“貼牌”當然“微利”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貼牌后產品的實物份額和價值份額“大背離”現象的報道,如我國企業生產8億件襯衣,只能換來一架飛機;出口服裝的平均單價只有3.2美元,還不到國外一張電影票的價錢,但打上國外品牌后立即身價百倍等。此類問題實質上可歸結到生產與流通環節間利潤分配是否合理的問題。
經拓展后的魯賓斯坦和沃林斯基(Rubinstein A.and A.Wolinsky)“中間商”討價還價模型(即把一個中間商拓展為“多層中間商模型”)給出了數值答案:生產、銷售(n層中間商)、消費三者之間,在完全信息和經銷條件下,生產企業僅能得到總剩余的1/2n+1。鑒于我國生產的貼牌產品進入國外市場,一般需要經過“生產企業→國內外貿公司→國外進口商→國外大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等多層流通環節,所以當銷售商環節層數取3時,生產企業能得到總剩余的6.25%(即生產與銷售企業間總利潤的12.5%),盡管市場與假設條件會有所不同,但結果與貼牌銷售生產企業實際獲得的收益基本相符。這表明在社會再生產的環節中,如果你僅僅充當生產者,那么結果只能獲得全部產品由生產到消費鏈條中總利潤的極少一部分,這是市場參與者交換過程中雙方達到均衡時難以抗拒的現實。
大通道缺位,品牌夢想不能成真
在“生產→銷售→消費”鏈條中,產品總剩余的大小與消費者的購買支付意愿有關,而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又與收入直接相關。如,盡管是同種商品,高收入者愿意到售價較高的固定定價高檔商店去購買,而低收入者往往喜歡到小商品市場以討價還價方式來購得售價較低的商品。2005年,我國人均GDP為14040元人民幣,折合1800美元(人民幣與美元比價以1:7.8計)。同年美國人均GDP為4.25萬美元,約是我國的24倍。所以,高收入的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購買意愿會遠遠大于我國消費者的消費購買意愿,如果想開拓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試圖獲得由高的消費購買意愿形成的豐厚利潤,重要條件是我國必須擁有一批超級跨國大商企,或者產銷一體化的大企業、大集團。
貼牌前后身價巨變的是同一件產品,所以,并非是我國貼牌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不能成為上乘,問題是產品的知名度不高。或者說造成“豐產不豐收”的原因主要不應是質量和技術。然而,生產企業塑造世界級品牌并非易事,除需要付出高額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外,還離不開銷售流通環節的支撐,須依托全球性營銷網絡來贏得消費者的認知度。所以,流通環節在從整體上改變因貼牌造成“豐產不豐收”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爭創自主品牌,生產企業要努力,流通企業更要努力。只有這樣,中國企業才不會永遠充當國際“伴娘”,在自主創新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OEM到OBM(Own Brand-nameManufacturing),成為面向消費者擁有自主品牌的制造商。
貼牌銷售,長此下去,會不會成為挽著新娘婚紗,卻永遠走不上紅地毯的伴娘?答案是否定的。廣東東莞和其他幾個縣,由生產貼牌起步,發揮低成本優勢,最終做大做強,形成了以珠三角為中心的廣東全球制造中心。韓國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手機制造企業Sewon電信,就是依靠韓國第一大運營商SKTelecom的CDMA訂單和為LG電子等大企業作OEM崛起的。
這些例子,透射出以下道理:一是貼牌是一種經濟行為,往往適用于企業發展初期;二是貼牌是手段,只要運用得當,就有可能實現把企業做大做強的最終目標;三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途徑有多條,既可以通過自建品牌來實現,也可以借助大商企來達到。而多層中間商模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想在全球化的剩余分配中獲得較多的份額,即在生產者與多層中間商的剩余中獲得更多份額,辦法是:要么把轄區內企業塑造成為生產——銷售一體化企業;要么強調專業化分工,盡快培植一流大商企,發揮商業流通的先導作用,帶動生產企業快速成長。
大通道缺位,產業結構調整路漫漫
實物份額與價值份額的“大背離”現象,同樣出現在我國整體國民經濟上。2005年,我國生產了10.7億噸水泥,約占世界水泥產量一半以上;鋼產量3.53億噸,接近世界鋼產量的三成;生產糧食48402.2萬噸、棉花571.4萬噸、水果16120.1萬噸和肉類7743.1萬噸,簡單加權平均數占世界產量的近1/4。保守估計,我國生產了占世界1/4的農業和制造業的實物形態,但一、二產業生產產品的增加值僅為141.18億美元,不到世界的4%。
從產業結構看,2005年我國三產業的結構比為12.6:47.5:39.9,而美國約為2:18:80。也就是說,美國經濟用占有其總GDP20%的實物性產品,實現了12.49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而我國用了占GDP6001%的實物性產品,只實現了18.31萬億元人民幣、折合2.35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反映美國的經濟價值實現能力遠遠高于我國。
為了改變我國生產部門經濟價值實現能力低的現狀,常規思路是從一、二產業自身找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產品質量、加快科技進步、創立自主品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競爭力等方面。然而,這忽略了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實物形態轉變為經濟價值要靠商品交換來完成,商業是有效改變實物份額與價值份額“大背離”狀況的先導和基礎,美國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約占GDP的80%,而我國為40%左右。所以,大力發展商業流通服務業,著力打造像沃爾瑪、麥德龍、家樂福一樣的中國自己的“商業航母”,是我國當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