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定律
定律十七:千萬不要罵部下是“一群笨蛋”,否則,你就是個“大笨蛋”。
如果只有個別部下是笨蛋,責任可能在部下。如果所有部下都是笨蛋,責任一定在管理者。
罵部下是笨蛋,只能說明你“有眼無珠”,不會選拔人才。
罵部下是笨蛋,只能說明你不會培養人才,那些跟著你的部下算是“倒了大霉”。
定律十八:培訓不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也不是部下的事,經理是培訓的頭號責任人。
父母不會逃避教養子女的責任,經理也不應該逃避培訓員工的責任。
人力資源部門只是培訓的組織者,不是培訓的責任部門。培訓是每個管理者的基本職能,是管理者的分內工作。如果培訓工作做得不好,別埋怨領導,也別埋怨人力資源部,要反省自己。
定律十九:培訓最困難的不是改變人們的思想,而是改變人們的行為。
決定人們行為的不是知識,而是習慣。“知易行難”永遠是一對難題。
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很難,改變一群人的習慣更難。
習慣無法通過培訓解決,只有通過日復一日的管理校正解決。所以,講師無法解決培訓的終極問題,只有管理者只能“把培訓內容變成企業行為”。
定律二十:培訓并不能提高員工的忠誠度,相反,培訓也許會加速員工跳槽。
當企業把培訓作為對員工的獎勵時,員工可能并不領情。如果員工經過培訓后的成長速度超過上司和企業的成長速度,培訓只會加速員工對企業和上司的不滿。而不滿會加速員工跳槽。
經理是員工成長的天花板。當員工成長到天花板時,要么停止成長,要么尋找新的成長空間。因此,培訓要從經理開始,在培訓員工之前要先培訓經理。
以前,銷售經理們可能會說:員工的水平太差,需要培訓。現在,銷售經理們應該說:員工的素質太低,經理們需要培訓。
管理定律
定律二十一:管理沒有“下不為例”,只有“以此為例”。
中國的經理們大多很仁慈,對初次違規者,一般不予處罰,或從輕處罰,批評教育后往往要聲色俱厲地說一句:“下不為例啊!”殊不知這本身就是很危險的先例。
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不折不扣地予以處罰,并且立下規矩:以此為例。
習慣于“下不為例”者,大多出于下列三種心態:第一,誰不犯錯誤,犯一次錯誤就處罰,太不近人情了吧;第二,總該給人一個改過的機會吧;第三,也許違規者對制度不了解,是“無意過失”,有了這次教訓,下次印象就深刻了。
上述心態,其初衷可能是善意的,但后果是可怕的。
第一個違規者眾目睽睽,對第一個違規者的處理必然產生示范效應。 “下不為例”就是一種示范,它告訴人們:制度是有彈性的,不必太認真,至少第一次違規不必擔驚受怕。“以此為例”也是一種示范,它告訴人們:別僥幸,認真執行制度吧!否則,下一個就輪到你了。
定律二十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農業社會的用人觀。現代商業社會的用人觀是:“用人要疑。疑人可用”。
人是靠不住的,無論是誰,包括上帝。多年前,美國人寫了一本書,叫《總統是靠不住的》,這只是承認了制度型社會的一個基本事實:即人是靠不住的,必須用一種社會機制去限制和規范人的不可靠的行為。現代社會是一個人員調整流動的遷徙性社會,要判定一個人“不疑”的成本極高。因此,用人要疑。同時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保障,就能讓“疑人”難以找到可乘之機,也能把“疑人”的行為限制在企業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定律二十三:沒有任何借口,或許正是無能管理者的借口。
“沒有任何借口”這句話隱含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組織的有效支持和上級的有效領導。離開這個前提,單純地要求下級“沒有任何借口”,只是無能的領導逃避責任的借口。
把領導該做的事做了,然后才能有資格要求部下“沒有任何借口”。而不是在下達任務后,只要部下有異議,就以“沒有任何借口”搪塞。
定律二十四:營銷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標準化。
普通人認為營銷是門藝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難以復制。優秀的管理者視營銷為科學,并且盡可能做到標準化。只有標準化的東西能夠復制。標準化的東西才能讓更多的人成功。
“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經常被誤讀。在普通企業,每個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結果大多數人掉到了河里,因此普通企業的教訓比經驗多;在優秀企業,絕不讓普通人摸著石頭過河,這是少數優秀者的工作,而一旦摸過河,就把過河的經驗做成標準,其他人按標準套路過河,因此優秀企業的標準多。
優秀企業總有很多“標準作業手冊”,遇到問題先看手冊如何說,如果手冊里沒有就要尋求上司支持。像可口可樂的“1.5倍安全庫存”、“按順時針順序拜訪客戶”,都不是普通業務員能夠摸索出來的,一定是企業集體智慧的結晶。
普通企業的經驗與教訓屬于個人,優秀企業的經驗和教訓則屬于企業財富。
定律二十五:有傳承才有積累,有積累才能長大。營銷和管理需要傳承,傳承就需要“紙上作業”。
當你與寶潔競爭時,你會發現你不是與現在的業務員競爭,而是與寶潔160多年的歷史在競爭。寶潔160多年歷史積累的營銷財富,不是那些年輕的對手所能比擬的。
每個人的營銷經歷都是企業的財富,無論員工終生服務一個企業還是跳槽離職,都要把他們的經驗和教訓留下來。只要前人曾經過了河,后人就不要再摸著石頭過河。
營銷和管理靠什么傳承?最常用的傳承手段就是“紙上作業”。即所有的交易過程,行銷記錄都要以“紙上作業”的方式留下記錄。
有了“紙上作業”,市場交接就變得簡單,不再靠絞盡腦汁去回憶。
有了“紙上作業”,就不會再有人在總結時說“天天忙,到年底就是不知道忙了些啥”這樣的話。
定律二十六:管理者最缺乏的能力通常不是計劃能力,而是控制能力。
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控制是管理的最后職能。控制是完成計劃的保證。
什么是控制?控制就是當結果偏離計劃時,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計劃的實施。
思維定律
定律二十七:成功的管理者通常是“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內行一樣做事”。
上述這句話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模式和決策方面要敢于突破創新,要不受傳統思維的約束;在具體做事時要做得專業精細。
決策需要的是判斷力而不是專業性。即使決策者是外行,只要有足夠的判斷力,就能夠對內行們所提出方案進行有效的判斷并做出決策。初進不熟悉的行業,可能并不內行,也不了解情況。但只要決策程序不錯誤,有足夠的判斷力,依靠決策程序進行判斷,就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只要沒有框框,敢對小兒科問題問什么,也容易做出創新的決策。
在一個行業浸淫3~4年時,可能感覺對所有問題處理都得心應手,決策都是在習慣思維慣性下快速做出的,更可能失去了對小兒科問題問為什么的勇氣。做事的效率無疑提高了,做事的有效性卻降低了,創新點少了。如果環境有所變化,在原來環境下內行的行為,在新環境下卻成為外行的行為。
正因為如此,華西希望集團總經理陳育新提出要“始終保持一個外行心態”。多么發人深省之語啊!
定律二十八:成功者不一定有高深的知識。但一定有獨特的思維模式。
成功者總是少數,因此,成功者思維一定不是大眾思維。
每當你想到一個解決方案時,一定要問自己: “其他人會不約而同地這樣想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就值得質疑。因為有效的方案通常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營銷是一場競爭,競爭思維是“對手思維”,即首要考慮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對手怎么想。諸葛亮總是智勝一籌,就是因為他的思維模式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對手思維”,即根據對手的思維決定自己的策略。
定律二十九:不要被部下“拍胸脯”的保證所蒙騙,那其實就像你“拍胸脯”蒙騙上司一樣。
如果表決心、拍胸脯、立軍令狀就能解決問題,那么管理豈不是太簡單了。
不要相信胸脯的保證,因為沒有信心的人照樣可以拍胸脯。如果大家都在拍胸脯,那么沒有信心的人至少有“群膽”,“別人敢拍,我也敢拍。”如果不拍胸脯就意味著立即下崗,那么部下就會選擇先把拍胸脯再說,反正車到山前必有路。
更改的做法不是拍胸脯,而是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激情或許可以讓一個人的能力爆發出來,但通常不會提升一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