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企業的存續狀態,用“生態圈”的概念可以賦予它活的靈魂,還原它“混沌”本性。未來的競爭,就是一個生態圈與另一個生態圈的競爭。
2003年8月,蒙牛在中國乳業年會上首次提出“企業生態圈”理論。
描述企業的存續狀態,“價值鏈”稍顯單薄,“價值星系”略嫌機械,借用“生態圈”的概念可以賦予它活的靈魂,還原它“混沌”本性。未來的競爭,已經不是一個企業與另一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一個生態圈與另一個生態圈的競爭。
這里,作為一個相關話題深入考量,“企業生態圈”實際上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單企生態圈,行業生態圈,國家生態圈,全球生態圈。
1、單企生態圈:變“異心圓”為“同心圓”
“單企生態圈”指的是企業與自身業務流程上的成員構成的自循環體系。
蒙牛的創業綱領提出過六大成員:“股東投資求回報,銀行注入圖利息,員工參與為收入,合作伙伴需賺錢,顧客購買要實惠,父老鄉親盼稅收”。這里的“合作伙伴”范圍甚廣,包括原料供應商、產品銷售商、大眾傳媒、廣告客戶、公關公司、咨詢公司等;這里的“父老鄉親盼稅收”,實際上包含了政府這一特殊成員。
打造“單企生態圈”的要領是:企業通過與所有成員的共生、同贏,把“異心圓”變為“同心圓”,結成牢固的命運共同體。這里用得上孔子的一句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以乳制品企業為例,它所經營的就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子,一個很大、很長、很累人也很激動人心的圈子——從最前端的種草養牛,到中間的乳品制造,到后端的市場營銷,“資源圈、資本圈、制造圈、市場圈、品牌圈”五環相扣,處處要講生態平衡;萬一有一天某個方面不平衡了,這個圈子就發生了梗阻,其他方面的技術指標再好,這個圈子也沒法再循環下去了。
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舞臺,要躋身世界500強,可能都需要經歷這樣四步:“區域性企業——全國性企業——跨國企業——全球公司”。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在國內建廠,還是在國外建廠,我們都要注意“生態平衡”,千萬不要弄出個“四不滿意企業”。
所謂“四不滿意企業”,以乳制品企業為例就是:第一,奶農不滿意,錢少;第二,政府不滿意,稅少;第三,企業不滿意,利少;第四,客戶不滿意,惠少。這里值得補充說明的是“稅少”問題,比如,日收奶量均為1000噸的兩個工廠,一個生產純牛奶,一個生產配方奶粉,前者增值小稅自然就少,后者增值大稅自然就多——同樣依法納稅,但在所在地政府那里可能產生不同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利益均衡是“單企生態圈”里最重要的游戲規則。當企業利潤率降低的時候,我感到不安;但當企業利潤率突然升高的時候,我同樣感到不安——因為如果你經常拿走別人該得的利益。別人就會離你而去,他一走,你的生態圈就塌了,你的利益也就不復存在。
2、行業生態圈:變“戰爭圈”為“和諧圈”
人們經常說:“同行是冤家”。同行真的是冤家嗎?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孤立的就是孤寂的,集群的才是沸騰的,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需要人才的集群,企業的集群,產業的集群。有了集群,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任我們穿行;沒有集群,每一寸鐵路都需要我們自己鋪就。單個企業只是一根“獨木”,眾多企業合成森林才能最終改變氣候。在全球市場的大舞臺上,單兵作戰怎能比得上一個集團軍作戰的威力?
“硅谷”,中國乳都,商業街,皮毛市場……一個個產業集群的崛起則從實踐上對“同行是冤家”作出了否定性回答。
事實上,你把同行當敵人,他就是敵人;你把同行當同盟,他就成了同盟。我曾經打過一個比方:如果把整個行業比作一口“鍋”,那么,單個企業就相當于一只“碗”,鍋里挺一挺,碗里全都有。
“鍋里挺一挺”的路徑,一方面體現在朝陽產業的成長性上。拿中國乳業來說,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從上世紀末的不足6公斤增長到2006年的近26公斤,就是一個例證。
另一方面體現在行業與行業的競爭關系上,這里同樣存在此消彼長。上世紀80年代,面對百事可樂對市場份額的鯨吞蠶食,可口可樂的決策層反思過一件事。他們問自己:美國人平均一天喝多少飲料?答案是14盎司。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其中占多少?答案是2盎司。于是,他們不再把百事可樂作為競爭對手。而把精力放在擴大自己在消費者胃里所占的比例上(即與那12盎司的水、茶、咖啡、果汁等液體飲料展開競爭),于是,他們在每一個街頭都擺上了販賣機,從此,銷售量節節上升,競爭者再也沒有趕上。
國內一些企業不懂得這個道理,采取不正當手段頻繁攻擊競爭隊友的產品,結果造成消費者對整體行業的信任度下降,于是,搬起石頭既砸了別人的腳也砸了自己的腳,這正應了那句俗話:“害人一千,自損八百。”
同類企業把“戰爭圈”變為“和諧圈”,有利于行業生態圈的整體健康,從而也有利于提高單企生態圈的健康度。這里也用得上孔子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國家生態圈:變“競爭力”為“品牌力”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戰爭年代靠軍隊,和平年代靠商隊。
當奔馳、寶馬跑遍天下的時候,德國崛起了,當索尼、佳能裝進普通百姓背包時,日本起飛了;當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倒進人們胃里時,美國撼動了世界!當我們中國品牌踏遍全球之時,也就是中華民族崛起世界之日。所以,中國品牌是一塊,我們大家各一份。
這里值得提醒的是,企業競爭力可以轉化為國家品牌力。當提到香水的時候,人們會想到法國;當提到手表的時候,人們會想到瑞士;當提到紡織品的時候,人們會想到中國……
相反的例子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北疆邊貿由于一些不規范“倒爺”的胡作非為,讓不少俄羅斯人產生了中國貨便是“劣等貨”的錯覺,一些俄羅斯商店甚至打出“本店不售中國貨”的招牌……在政府的強力干預下,中國商品在俄羅斯人心目中才重新恢復了固有的榮譽。
如今,無論走在歐洲、美洲,還是走在亞洲、澳洲、非洲,“中國制造”隨處可見,“中國品牌”也漸成氣候。
企業品牌力的成長,最終將形成國家品牌力;國家品牌力的形成,又將成為新生企業走向世界的有效通行證!
4、全球生態圈:變“責任力”為“影響力”
前不久,我們去日本考察了豐田、本田等著名企業。發現日本的企業向別人介紹自己時,重點已經不是產能多少、銷量多少、利潤多少,而是自己承擔了多少社會責任,自己在環保事業、公益事業中作出了何種貢獻。
實際上,國際社會也正在用同樣的標準考量著我們。《鳳凰周刊》曾刊發過一篇文章,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捐,第二富沃倫·巴菲特也在捐,華人首富李嘉誠還在捐,和諧的中國大陸也終于出現了牛根生這個捐股第一人……
截至2007年9月,我和家人捐到“老牛基金”的股份市值已突破50億元,其收益的服務對象為“三個面向”:面向教育事業,面向醫療事業,面向三農事業。實際上,我有一個“輪回式財富觀”:“從無到有,滿足個人,只是一種小快樂;從有到無,回饋社會,才是一種大快樂!”怎樣把自己和家庭成員的“少有”、“短有”、“小有”變成企業生態圈里的“多有”、“長有”、“大有”,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
中國品牌怎樣向世界領導品牌看齊?除了在生產力各要素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外,還要樹立起負責任的社會形象。這是當前成為一個“全球公司”不可或缺的“國際護照”。
在一個國家的經濟循環系統中,如果你不關心國家民族的大事,老百姓也不會關心你的事;在一個全球經濟大循環的系統中,如果你不關心全地球的大事、全人類的大事,那么,人們也不會關心你的事,這樣的企業跑不快、走不遠、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