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融入工業化喜上臺階
2007年,我國信息產業取得了驕人業績。1月~10月,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9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9.8%,其中軟件增長21%,出口增長26.6%。電信服務經濟社會的水平也獲得顯著提高,用戶的總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3.6%、銷售收入增長了11.3%。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也取得了新進展,龍芯研發、高性能計算、通信產品、3C融合產品等領域都取得了創新成果,尤其是在第三代移動通信領域,三大國際標準已經確立,產品和技術已初步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我國企業自主開發的一些技術和產品已經進入到全球市場,為全球消費者服務。
中國信息化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大市場。在WTO及2008年奧運商機的帶動之下,全球IT巨頭無不對中國市場表現出關注,投放了大量的資金和實力。微軟量身訂制中國策略、英特爾大連建廠、IBM與本土軟件企業進一步展開深入合作……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中國信息化向縱深發展帶來的巨大商機正在影響全球IT業的格局轉變。農業信息化帶出農村大市場、工業信息化使中國成為全球生產與制造中心、行業信息化與企業信息化使全球IT技術與產品應用趨之若鶩地涌向中國市場。
就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2007年10月14日~21日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又將信息化提到新高度——信息化從十六大的“帶動工業化”走向十七大的“與工業化相融合”。從“帶動”到“融合”,這表明了信息技術從影響傳統產業發展進入到與工業化相互滲透、不能分割的新階段,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更高、更深層次;它體現了國家對信息產業工作的高度重視,表明離開信息化,中國的工業化就無法達到國家對發展的要求,而離開工業化,信息化也很難持續發揮一定的作用;它意味著在今后的產業結構調整中,無論哪行哪業,都要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這對于信息產業來講,意味著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機會的進一步增多。
國際化荊棘遍布悲情難掩
中國企業紛紛走上國際化征途,不僅僅要學習當地的法律、熟悉當地的商業市場,而且可能還會遭遇到文化等方面的潛規則。
8月28日,泰國CAT電信公司董事會公開向海外媒體表示,由于華為未能按期交付一個總價值71億泰銖(約合人民幣16億元)的CDMA網絡,決定對華為進行罰款。具體的罰款金額將于9月11日正式宣布。而據海外媒體報道,華為面臨的處罰甚至會達到該網絡的總價值的近3倍,高達200億泰銖(約合人民幣46億元)。
作為海外市場做得最好的中國企業之一,華為在泰國的遭遇發人深省。
泰國方面以延誤指責華為,但華為的解釋是已經按期向CAT交付了CDMA網絡,存在爭議的是作為附加功能的免費升級服務,此部分對網絡的正常運營并不存在影響。
這兩相矛盾的說法,讓人不得不好好尋思關于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時面臨的非商業風險。
其實,任何企業在向海外拓展的過程中,都沒有停止過與各種未知困難做斗爭,歐美企業國際化的進程中也遇過不少困難,走過不少彎路,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可借鑒之處。而基于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高,“經濟民族主義”思潮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過程中必須跨越的障礙。
早在幾年前,華為海外拓展經理曾坦言,華為在全球化道路上遇到的各類挑戰,國內其他企業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面對。利用知識產權遏制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是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慣用伎倆。而中國企業需要做的是,面對一個國際市場和全球化的艱辛曲折以及各種壓力,企業不能輕易放棄,要有信心、要持之以恒。如果因為有一些困難和曲折就放緩全球化的進程,或者減弱全球化的力度,這恰恰讓對手達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