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IT一呼百應大勢始成
能源緊缺、IT污染、IT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等問題,正在嚴重干擾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環境。也正是因為如此,一股綠色大潮已經開始向IT界席卷而來,而這股“綠色潮流”在2007年表現得尤為徹底。綠色數據中心、綠色軟件、綠色服務器、綠色存儲……一夜間,“千家萬戶綠化開”。
這股潮流的出現是有原因的。對于企業而言,“買得起設備,供不起用電”無疑成了CIO們的噩夢:企業數據中心每年花費的高額電費中,有55%都是用于空調等環境,剩下的45%才是供給數據中心的服務器設備的。但這45%的電能中,也只有30%用于處理器,70%都用在服務器的風扇等其他部件上。更重要的是,在付出天文數字的電費之后,企業服務器的使用率一般只能達到20%。
于是很多用戶開始尋找高能效的IT產品,綠色商機出現了。惠普、IBM等國際巨頭把2007年的產品宣傳策略定位為“綠色創新”;戴爾、Sun、英特爾、AMD和其他許多廠商也開始研發、生產和使用高能效芯片、計算機、服務器、存儲設備甚至便攜式數據中心產品。也正是綠色的激發,才使得刀片服務器、虛擬化技術等熱門概念開始流行。
目前,主流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圍繞“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主要致力于3個層面的創新:一是數據中心層面環境級的節能技術;二是針對服務器、存儲等IT產品在系統層面的綠色設計;三是對關鍵節能部件的研發,如供電、制冷、風扇等方面的技術創新。 綠色IT撲面而來,給中國IT產業注入了一股新鮮的綠色血液。但“綠色IT”不僅僅是一種綠色營銷,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節約、環保應該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標準。

手機牌照九年喧囂終歸沉寂
10月12日,國務院宣布了第四批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決定取消國家特殊規定的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生產項目的核準。這意味著,自2004年實施的“手機核準制”被正式取消;更意味著,從1998年開始的手機制造“牌照制”時代徹底結束。
“牌照制”時代也是暴利時代,由牌照形成的天然壟斷,使得當初僅有的幾家國產手機制造企業賺得盆滿缽溢。豐厚的利潤引得眾多企業躍躍欲試,雖然“核準制”僅僅部分降低了行政審批門檻,但還是引發了我國手機制造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截止到“核準制”取消前的短短兩年里,國內手機牌照從49張增加到了接近90張,中國的手機廠商數字可謂驚人。
此次“核準制”的取消,在產品檢測、入網許可等技術門檻的基礎上,徹底打破了手機制造行政審批的門檻。這意味著,政府以市場手段取代了行政手段。一方面,部分“黑手機”將有機會“洗白”并被納入體制內循環,屆時沒有了“黑”與“白”之分,政府的管治將會更具準確性,而無法“洗白”的違法經營者必將“見光死”;另一方面,沒有了牌照的限制,今后只要具有了技術實力,企業將可以自主決定進出手機制造行業。
“核準制”的取消,會給本已產能過剩的手機制造行業帶來更大的壓力,加速市場的洗牌。它為企業大舉進軍手機制造業打開了最后一道行政限制閘門的同時,也為產能的高速膨脹拉響了汽笛。這必將導致中國手機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不久的未來,該市場將通過又一輪的洗牌來重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