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簡稱慢性心衰)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多由風濕性心臟瓣膜病、高血壓和冠狀動脈硬化(冠心病)以及擴張性心肌病等引發。慢性心衰患者往往過分依賴藥物治療,而忽視了運動保健,這是不對的。我們知道,慢性心衰最基本的病理特點是靜脈和重要臟器淤血。藥物治療固然可以糾正這種血液動力學異常引起的淤血,緩解癥狀,但由于藥物的毒副作用,效果往往不能盡如人意。因此,藥物治療同時配合適當的、合理的運動以改善靜脈及臟器淤血,已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做到合理運動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正確處理好動與靜的關系
慢性心衰患者在癥狀明顯期,體力活動應予限制,因為過多的體力活動無疑要加重心臟負擔,加劇病情。此階段的保健應以靜為主,以動為輔。長期臥床容易導致血流更加緩慢,以致形成靜脈血栓。腦梗死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長期臥床還容易引發體位性低血壓、虛弱等,特別是老年患者更易發生。因此,只要癥狀緩解,進入恢復、靜止期,就應鼓勵患者活動,以盡可能給血流增加動力,改善循環,減輕患者的不適癥狀。此階段的保健重點以動為主,動靜結合。但活動必須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在床上伸展四肢,再緩慢下床,在床邊、室內慢行。一段時間后再逐漸緩慢增加活動量,待病情好轉時,可到室外活動。散步、做體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是適宜的保健方法。如進行以上活動不引起胸悶、氣喘,表明活動量適度。以后可根據個人的情況,適當增加活動時間,但必須以輕體力、小活動量、長期堅持為原則。
正確處理好運動與心理狀態的關系
慢性心衰患者普遍悲觀、恐懼、信心不足,這對健康極為不利。臨床研究證實,精神應激在心力衰竭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有時甚至誘發肺水腫。因此,慢性心衰患者應具有豁達的心胸,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有了信心,就會有戰勝疾病的勇氣;有了勇氣,就會有驅除恐懼的動力;有了動力,就會有堅持長期鍛煉的毅力。面對現實,泰然處之,是擺脫疾病糾纏必須具備的心態。另外,患者還可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文化素養等,選擇詠詩、繪畫、撫琴、哼歌等娛樂活動,以改善心情,豐富生活。
正確處理好運動與藥物的關系
運動是促進慢性心衰康復的重要環節,但千萬不可把運動看得高于一切而忽視了藥物治療。患者在癥狀明顯期應以藥物治療為第一選擇,它畢竟是治療慢性心衰的有效手段。運動可以增強體質,合理的運動可以促使藥物從體內排泄,減少藥物的蓄積中毒。正確的藥物治療和合理的運動相結合,才是慢性心衰患者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