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又稱烏骨雞、藥雞、武山雞、泰和雞等,原產于我國江西省泰和縣。它與家雞同類,形態(tài)基本相同,但軀體短矮而小,雞頭也較小,頭頸較短。最多見的烏雞羽毛除兩翅以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如絨絲狀,頭上還有一撮細毛高突蓬起,故有“烏雞白鳳”之美譽。
烏雞的食療藥用價值歷來為世人重視。烏雞肉質細嫩,味道獨特,營養(yǎng)豐富,療效顯著,素為滋補良藥。祖國醫(yī)學認為,烏雞具有滋補肝腎、益氣補血、滋陰清熱、調經活血、治帶止崩之功效,尤其對氣虛、血虛、脾虛、腎虛、心虛等各類虛癥以及小兒生長發(fā)育遲緩、中老年人久病體衰、神經衰弱、失眠健忘、腰膝酸痛、性功能障礙、婦女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更年期綜合征等尤為有效。《本草綱目》說:“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皆烏者,肉白烏骨者,但觀雞舌黑者,則骨肉俱烏,入藥更良。”《本草經》也稱:“烏骨雞補血益陰,則虛勞贏弱可除,陰回熱去津液自生……益陰則沖脈俱旺,故能除崩中帶下,一切虛損諸病也。”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烏雞含豐富的黑色素、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等和鐵、鈣、磷、銅、鋅、鉀等18種微量元素,每百克烏雞肉中含氨基酸3.15克,高于普通雞肉25%,其中纈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雞種;烏雞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游離氨基酸含量多,膽固醇含量低,是中老年人、婦女兒童以及冠心病和動脈血管硬化患者的理想食物;它含的鐵元素比普通雞高45%,特別適合貧血患者食用;烏雞含有有機物質,攝入人體后可調節(jié)陰陽、扶正祛邪,補精益髓,達到氣血平衡,可使人體精血充足,沖任旺盛,增強機體激素分泌和酶的代謝活動、提高人體對疾病的免疫和防御功能,達到滋補、健身、美容、抗衰的作用,使人體達到最佳狀態(tài)。烏雞既可單用,亦可制成藥膳。下面介紹幾款美味滋補藥膳,供選用參考。
雙烏滋補煲
原料:烏靈參25克,烏雞1只,紅棗6枚,枸杞子20克,蔥10克,姜5克,味精3克,鹽4克,料酒10克,胡椒粉3克,上湯2800毫升。
制作:將烏靈參潤透,切薄片,烏雞治理干凈,姜拍松,蔥切段。將烏靈參、烏雞、紅棗、枸杞子、料酒、姜、蔥同放人燉鍋內,加入上湯,置武火上燒沸,轉文火煲35分鐘,加入鹽、味精、胡椒粉調味即成。
功效:補氣血,寧心安神。適用于氣血虧損,肌膚不潤,失眠疲勞等癥。
烏雞白鳳湯
原料:烏雞1只,鹿角膠、鱉甲、牡蠣、天冬、香附、人參各3克,當歸、白芍、鹿角霜各2克,川芎1克,熟地、山藥、芡實各5克,香菇5克,骨頭湯、姜、鹽、醬油、味精、料酒等適量。
制作:烏雞洗凈,藥料扎包,人骨頭湯燉,加料酒,用武火燒開后約20分鐘,改用文火燉約2小時,去藥包,加作料調味即可。
功效:補氣養(yǎng)血,調經止帶。烏雞自古即是滋補上品,能益產婦,治婦女帶下、虛損諸病。
黑豆燉烏雞
原料:烏雞1只,黑豆、花生米各50克,生姜5克,食鹽、味精、醬油等調料適量。
制作:將烏雞、黑豆、花生米、生姜共放入沙鍋內,加清水1500毫升,以文火燉至食物熟爛,加食鹽等調料,拌勻即可食用,分頓連續(xù)吃完。
功效:益氣補血。花生衣可補血,治血小板減少;黑豆健脾益腎;烏雞健脾益血。三者均有延緩衰老之效,常食可延年益壽、健體美容。
烏雞鹿茸湯
原料:烏雞肉250克,鹿茸3克,調味料適量。
制作:將烏雞肉洗凈切塊,與鹿茸一起放人燉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燉煮3小時即可,加入調味料食用。
功效:補腎益精。適用于腎虛精冷,子宮虛寒,癥見婚久不孕,腰膝無力,帶下清稀,淋漓不斷,月經不調,閉經痛經,性冷淡等。
板栗烏雞湯
原料:板栗100克,烏雞1只,生姜3克,鹽、味精等適量。
制作:烏雞洗凈,板栗去殼洗凈。烏雞剁塊與板栗、生姜共放入沙鍋內,加清水1000毫升,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煨燉,待烏雞及板栗熟透,加鹽、味精、醬油、胡椒粉等調味即成。
功效:補氣益血。對產后血虛、腎虛、腰膝酸軟等癥有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