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兒說:“扎針、拔罐子,不好去一半子。”這是在民間流傳很廣的“媽媽令”。扎針,當然是指針刺,也就是針灸療法。針灸能治病,這大家都承認,而且現(xiàn)在國內外都有醫(yī)務人員在研究、應用,也有許多古今文獻記載。拔火罐卻沒那么有名氣,也少有人深入研究,只是一種簡單的民間療法,不少農(nóng)村老奶奶都會兩手。
正規(guī)的拔火罐要用陶制的小火罐,但用小玻璃瓶、罐也可以。我們下鄉(xiāng)時隨手取用玻璃罐頭瓶,甚至玻璃杯,也很方便、好用。
拔火罐的罐不需特殊消毒,但必須注意,罐的口沿必須光滑,沒有破茬。
選好需要拔的部位,為避免燙傷、劃傷,應該臨治療時用水和面,做成一個薄薄的小餅,貼在選定的部位上。不方便時,用比較吸水的紙(是否有字沒有關系,但打字紙、復印紙不合宜),剪成比火罐口稍大的圓片,蘸水貼在選定部位上,也很好用。
拔火罐的部位,不要求選特定的穴位,原則上是哪里不舒服拔哪里。但局部不能太松軟,以免拔罐時軟組織連皮吸進罐里,起不到拔的作用。
拔火罐前,準備好幾個紙條或小紙塊,用火柴或打火機點燃后,火罐口朝下,趁火未熄,直接扣在事先貼好小面餅或紙片的部位,稍加按壓,可以從玻璃罐子外面看到肉皮凸起,表面暗紅,漸漸發(fā)紫。松開按壓的手,十幾分鐘到半個鐘頭后,沿罐口部位輕輕用手指按捺,讓空氣進入,罐口自會脫落。一般皮膚局部紫紅,沒有破損,不需特殊處理。但再拔火罐時,應更換部位,不要在原處重復拔。
有時患者皮膚過于細嫩,或者火罐吸力過大,或者拔吸時間過長,局部可能出現(xiàn)水皰。如果沒有痛楚,只需涂上龍膽紫液便可防感染。水皰較大,為防擠擦破損,可用火焰燎一下縫衣針尖,用針尖從水皰邊緣挑破水皰,再涂龍膽紫,也可蓋上紗布,防止感染。一兩天后,便可復原。
有時,手頭有酒精或白酒,也可在罐內滴幾滴,不用紙條,涮一下罐子里面,點火就拔,也很方便。但放的酒精或酒不能太多,切記防止過多的酒液點燃后,帶火流出,造成燒燙傷或衣物失火。有人用鑷子夾著酒精棉球點燃后放在火罐內,代替紙條,也可以,但要小心不要把罐口燎熱,以免燙人。最好用火燎熱罐內空氣后,隨手把棉球夾出,不留在罐內。
拔火罐不僅治“外”病,也治內病。外病指軀體遠端出現(xiàn)肢體酸麻、脹痛、勞損等不適,內病則如頭暈、頭痛、咳嗽、喘息等,一般頭痛頭暈,就選拔兩太陽穴(顳部)或額頭;腰疼,就拔腰眼;脖子痛就拔頸部兩側;肩痛,就拔肩胛處;咳嗽、氣喘,選拔脊柱兩側、肩胛邊緣內側。要根據(jù)局部平坦的面積大小,選用口徑大小對應的火罐。
有一次在鄉(xiāng)下,有位鄉(xiāng)親找我治喘。據(jù)說常用的治喘藥都用遍了也控制不住,患者說話時氣喘吁吁,喉中有聲,仿佛接不上氣來。征得她同意,決定用玻璃罐頭瓶給她拔火罐。選用脊柱和肩胛間,相當肺俞的部位拔了兩火罐。大約20分鐘,看到紫斑處出現(xiàn)幾個黃豆大小水皰。我心里有點緊張,打算取下拔火罐。鄉(xiāng)親央告我,拔火罐后很舒服,氣喘也平息不少,暫時不要取下火罐。又過了半小時左右,取下火罐,處理了水皰。
幾天后,這位鄉(xiāng)親沒有再來。我以為大概是水皰鬧的,心情不好,不愿意再來了。又過了兩天,偶然外出,發(fā)現(xiàn)這位鄉(xiāng)親正在推碾子軋糧食呢,已經(jīng)幾年不能勞動的人,現(xiàn)在能干活兒了。
這火罐療法,沒有什么高深的學問,療效比較明顯、及時,但不要冒失,較重的內臟疾病、瘡瘍有破口、潰瘍的部位,還是以不用火罐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