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老妻風雨同舟,同甘共苦,走過了幾十年很不容易。雙雙步入老年,兩鬢斑白了,就應該珍惜老夫老妻的感情,相互關心,爭取白頭偕老。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老年人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了晚年生活的誤區。
守財致富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年代,養成節儉的習慣,是十分可貴的。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的成長,自己也已經進入老年了,就應與時俱進,更新觀念,該用就用,該花就花。但有些老年人存在守財致富的觀念。一位年過70的老人,認為儲蓄存期越長,利率越高,就把節約的退休金定期十年。十年后你還記得存款密碼嗎?密碼又不告訴子女,自己還記得到銀行提取嗎?一位年過80的老年人,住宅電話還裝個木箱加把鎖,只供打入,一般不打出,子孫回來想撥打一下,也要“請求”批準,引起孩子不滿,弄得關系很緊張。
兩地分居步入老年的時候,父母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永遠安息了。子女也已經長大了,成家立業了。按理說,再不用為上有老下有小而操勞。但我見到一對老年人,年輕時兩地分居,在組織的關懷下,調回一起工作,才結束多年來的“牛郎織女”生活。但在步入老年的時候,又兩地分居了,原因是為了減輕子女的經濟負擔,一人跟一家當“保姆”,管了孫子還有曾孫,忙碌不休。平時老兩口難得一聚,有病有痛互不知情,生活上更無法相互照顧,實在不利于晚年生活。
兩人分灶俗語說:“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如果在青年時期,各自工作忙,因一些家務事而吵嘴斗氣,不足為奇。到了老年時候,如果因生理變化,為了休息好,六十分被,七十分床,也是正常的。但有些老夫老妻,因一些生活小事,就來一個“井水不犯河水”,分灶而煲,你吃你的,我煲我的,鄰居議論,自己不安,實在是不應該的。
少年夫妻老來伴,這是一個長壽之道。老夫老妻應該走出晚年生活的誤區,爭取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