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血壓在90/60毫米汞柱以下,并出現頭暈、心悸、乏力,甚至昏厥等癥狀,在醫學上統稱為“低血壓”,多見于女性及老年人。
一、低血壓的分類
一般來說,低血壓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①急性低血壓:多發生在緊急情況下,如大出血(胃出血、宮外孕、手術意外)、休克(心肌梗死、低血糖、嚴重感染)、心力衰竭、昏厥等。②慢性低血壓:常發生于體位突然變動時,讓有癥狀者從臥位轉為立位后,每分鐘測量一次血壓,連續測5次,如收縮壓下降50毫米汞柱左右,即可診斷為體位性低血壓,常見于瘦弱的女性。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嚴重貧血、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慢性肺病等)致體質衰弱引起的低血壓,又稱為體質性低血壓。
二、低血壓的表現
急性低血壓時,血壓突然下降,甚至可降至“0”,患者可出現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濕冷、脈搏細弱、頭暈、胸悶、尿量減少等嚴重癥狀。體位性低血壓則發生在體位突然變動時,從臥位、蹲位突然坐起或起立時,會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站立不穩,甚至發生暈厥,有時站立過久引起的血壓下降,同時可有心跳減慢,也可造成一過性腦缺血而昏倒。
三、低血壓的治療
急性低血壓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病因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如大出血者,應及時輸血,補充血容量,并按早期休克治療,一般可口服麻黃素,如無結核病或其他使用激素類的禁忌證者,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短期口服潑尼松,每次5毫克,每日3次,平時可經常服用以補中益氣、溫腎補陽為主的中藥,如當歸、黨參、黃芪、干姜等,或日服八珍湯、金匱腎氣丸、生脈飲口服液(內含紅參、麥冬、五味子)和獨參湯(野山參煎湯服)。
四、低血壓的日常保健
對慢性低血壓患者,平時應經常測量血壓,并注意其變化,久病臥床不起者,從臥位轉為立位時,要注意動作宜緩慢,清晨起床時更應注意,切勿突然起立,以免血壓驟降而昏厥摔倒,發生意外。癥狀明顯或有昏厥史者,最好不要單獨外出,以保證安全;睡前宜用熱水浸泡雙腳,按摩足底。平時生活要有規律,勿過分勞累或緊張,消除緊張心理,正確認識疾病,保持情緒穩定和心情開朗,徹底消除精神壓力和思想負擔。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適當調整工作及休息時間,睡眠前不宜過多談話、看書、寫作,不要長時間觀看緊張、驚險的電視節目,平時盡量避免服用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如哌乙啶、哌唑嗪、硝酸甘油、亞硝酸異戊酯、左旋多巴等。
適當的體育鍛煉很有必要。根據個人體質條件,每日安排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等,每天半小時,但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活動量和活動內容,且要持之以恒。
飲食方面,對體質瘦弱者,鼓勵多補充蛋白質,如黃豆、全脂奶粉、豬瘦肉、牛肉、雞肉等,并給予高熱量飲食,如巧克力、羊肉等。有昏厥史者,可在短期內給予高鈉飲食,如咸魚、咸醬瓜等。不要多喝濃茶和咖啡,勿過量飲烈性酒。應戒煙。
藥膳:①大棗黃芪粥:煮黃芪16克去渣,加入紅棗10枚、糯米50克共煮,每晚服1次,連服2個月;②紅棗栗子燜雞:紅棗15枚,栗子150克,母雞1只,母雞宰殺清洗干凈后切成塊,大火煸炒后加作料煮至八成熟時,加入紅棗,于燜熟后食用。
如果血壓不太低,又無自覺癥狀,則不需要治療,只要適當增加營養和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