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李大爺在北京市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陪同下來到友誼醫院看高血壓病。他拿著轉診單,先在客戶服務部辦好手續,然后到掛號臺雙向轉診專臺掛號,再來到“雙向轉診專區”見到了預約好的專家,全程不過10分鐘。院方表示,為了引導患者嘗試這種新的就醫模式,醫院特別給予社區患者就診、住院優先權。
從2007年4月1日起,全國全面推行大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制度。“雙向轉診”的醫療惠民新規出臺半年多,具體實施和進展情況如何?記者就此走訪了已經實行“雙向轉診”的部分醫療機構。
“雙向轉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近年來,“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老百姓就醫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也是我國醫療衛生改革最需解決的問題。最近進入老百姓視野的“雙向轉診”醫療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了社會的積極響應和熱烈評價。所謂“雙向轉診”,就是大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站點攜手結對,對轄區患者提供優勢互補無縫連接的“雙向轉診”醫療服務方式。做好雙向轉診工作,可使醫院和社區居民獲得“雙贏”。
“雙向轉診”具體流程是:轄區居民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分診到全科診室或住院部。達到轉診要求的,如發現大病癥狀等,由醫務科審核同意后進行轉診,其中門診患者憑社區開具的轉診單轉至上級醫院急診、門診或輔檢科檢查,醫院的檢查結果返回社區;住院患者憑社區開具的轉診單和入院單轉至上級醫院,進行住院治療。上級醫院治愈的患者直接出院,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管理;有康復需要的患者則憑上級醫院的轉回單轉回社區,進行康復治療。
72歲的于大娘就是“雙向轉診”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在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了于大娘此次轉診的整個過程。醫生介紹,于大娘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是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定點門診大病患者。于大娘因眼睛不適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就診。接診醫生考慮到于大娘有可能是糖尿病引發的眼病,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眼科專用的檢查設備,因此,為于大娘開具了轉診單,建議她到市立醫院眼科診治。于大娘持轉診單來到市立醫院,該醫院負責接待轉診患者的導醫臺工作人員立即為她聯系了眼科醫生。經詳細檢查,醫生認為于大娘的眼睛只是患了結膜炎,無大礙,用一點眼藥水就可以了。在于大娘帶去的轉診單下方,眼科醫生寫下了診斷及治療意見。談起這段看病經歷,于大娘感慨地說:“以前去大醫院看病要花一上午的時間,現在一個小時就解決了,真是太方便了。感謝政府為群眾辦了一件好事。”
“雙向轉診”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院間的雙向轉診制度,無疑是最終解決群眾就醫問題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半p向轉診”既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又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于大醫院、社區醫院、患者三方都有好處,可謂“一舉多得”。然而,自去年“雙向轉診”試行以來,無論是“首診制”還是“雙向轉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中看不中用”的情況,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雙向轉診零病例”的現象。
“我們最擔心的是上轉的患者轉不回來?!北本┠成鐓^衛生服務站一位醫生說。青海省西寧市某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人李先生也表示:“經過我們診斷后,如果發現患者的疾病我們服務站無能為力,就將患者轉入醫院,可醫院卻沒有將輕病患者轉給社區衛生服務站?!睋榻B,今年以來,從他們服務站轉入醫院的患者有20余個,可轉回來的只有4個,而去年沒有一個轉回來。 “雙向轉診新規,對老百姓來說,確實是件大好事。但政府的美好愿望,對各大醫院來說,可能就是一廂情愿的事了。”某機關干部稱,“比如說下轉到下級或基層醫院的患者,不允許做重復檢查的規定,很多醫院就不愿接受。姑且不說利益得失問題,就是重癥患者術后到了康復階段,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出了醫療事故誰負責任?顯然,下轉的上級醫院恐怕不愿分擔責任吧?醫院既然不能硬抗,那就只能軟拖。”
某大醫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的觀點更是一針見血:“現在醫院之間競爭何等激烈,公立醫院又不是全額財政撥款單位,醫護人員的一切獎金福利都靠自己掙?;颊哔Y源對各大小醫院來說,無疑就是財富的象征,誰愿主動打破利益格局,把到口的肥肉分出一部分來‘扶貧’基層醫院?”
但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恐怕還在機制的設計和安排上。目前的“雙向轉診”僅在醫療技術的支持與合作、病源的交流與互動上有明確和詳細的安排,而在諸如“醫保”銜接通用、檢驗檢查單互認、醫療收入“分紅”等關鍵問題上則語焉不詳。事實上,“雙向轉診”的瓶頸恰恰主要存在于后幾個環節上。
其一,由于社保的區域性非常強,有些參加社保的患者住院后,如要轉診其他醫療機構,很可能要自費。
其二,許多醫院間只能做到,“參考”原有檢驗單,相當部分患者轉診后仍需要重新檢查。最關鍵的是,由于社區醫院和大醫院之間很少“親兄弟明算賬”,存在病源不足和資金緊缺等諸多實際問題的社區醫院,就不可能主動地將患者轉向大醫院;而在許多病床并沒有飽和的大醫院中,一些本該轉到社區醫院康復的患者又不會輕易被分流出去。
另外,患者在大醫院住院進入康復期后如需轉入社區醫院繼續進行康復治療,可能還面臨著醫療保險能否報銷的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各方積極努力,讓這個綠色通道真正通暢起來。
“雙向轉診”勾勒出的前景是美妙的
“劉主任,請再幫我看看血壓?!鄙衔?0時,69歲的李文良專程到東四衛生站找北京軍區總醫院專家劉春萍。李大爺的高血壓就是劉主任到社區醫院上班后發現、確診的。今年4月底,李大爺說頭暈、眼前發黑,一量血壓170/110毫米汞柱。從那以后,他一直在劉主任的指導下用藥,調整飲食,糾正不良生活習慣。
“在家門口,就能有三級醫院的專家給瞧病,方便多了!這心里也踏實!”李大爺直豎大拇指,“以前最不愛去醫院,掛號難,往返一趟大半天。現在好了,我每周都來找劉主任?!?/p>
在人們的印象中,去社區醫院看病的多數是老年人。社區衛生服務站無法吸引更多人來看病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對醫務人員的水平仍然信不過。
改變人們對社區醫院的傳統看法,提高對社區醫院的認知度,還需要長期的努力。對處于改革期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來說,挑戰才剛開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醫院簽訂協議之后,如果患者需要到大醫院治療,只憑社區醫生開具的轉診單就可以直接到大醫院就診。對于那些曾經凌晨四五點鐘就去醫院排隊掛號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雙向轉診”勾勒出的前景是美妙的。國外大醫院幾乎沒有門診部,到大醫院看病的人都是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診的,社區醫生能根據每位居民的實際情況找到更合適的地方和醫生。目前雙向轉診的工作還處于起步期,距離上述理想狀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特別是向下轉診——如何讓綜合醫院自愿把處于康復治療期的患者轉到社區醫院還是個問題。
對“雙向轉診”值得一提的是,打通轉診綠色通道,簡便就醫流程,提供優惠服務,對于部分醫學檢查結論,醫院與社區衛生機構要相互承認,不做毫無意義而又浪費患者金錢的重復檢查和重復收費,以期達到為患者節約醫療費用的目的,也可減少或杜絕“以藥養醫”和“亂宰患者”的不良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