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薩科齊而言,履行改革承諾比贏得選舉更為艱難;將于6月10日舉行的議會選舉,是各陣營激烈廝殺的又一戰場
曾幾何時,當法國社會黨候選人塞戈蘭娜羅亞爾贏得總統最終決選資格、從而成為“法蘭西距離總統寶座最近的女人”時,人們難免將她同去年出任德國總理的默克爾,以及大西洋另一端意欲爭奪總統寶座的希拉里聯系在一起,從而勾畫出女性力量在歐美政壇崛起的幻想。
但這一“夢幻三角”并未成形。巴黎時間5月6日晚上8時,法國總統大選結果揭曉: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首位女性總統,而是誕生了第一位東歐移民出身的總統——尼古拉薩科齊。
盡管羅亞爾的支持者們對選舉結果黯然神傷,但無人能質疑此次選舉過程的民主合法性。超過85%的創紀錄的投票率,不僅是法國選民政治熱情空前高漲的明證,更代表了民主傳統在法國的復興。
執政的人民聯盟運動主席薩科齊成功入主愛麗舍宮并不出人意料。法國的調查機構益索普(IPSOS)在4月22日第一輪投票揭曉后進行的民意調查便顯示,薩科齊最有可能在最終的第二輪投票中獲得52%-54%的選票。而最終的選舉結果與之前的民調幾乎吻合,薩科齊以53.1%的得票率贏得了“裙褲之爭”的勝利,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六任總統。
“政治選擇了我”
52歲的薩科齊出生于匈牙利的一個移民家庭,曾在希拉克政府擔任過財政、經濟、預算、內務等管理要職,并累積起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厚的人脈關系。他因身材矮小而曾被人與同樣身材不夠高大的拿破侖類比,但無人能低估他身上潛藏的巨大能量。
律師出身的薩科齊有著天賦的政治才能,其競選對手羅亞爾都心悅誠服地贊嘆他能言善辯、無所不知。“不是我選擇了政治,而是政治選擇了我”,這句出自他的名言,是他野心勃勃、剛毅率真的政治性格的真實寫照。在一次采訪中,當被問及是否在清晨刮胡子時想到過競選總統,薩科齊給出的答案是:“不止是在刮胡子的時候。”
有著如此個人抱負的薩科齊在擔任內政部長期間,便開始周密部署競選戰略。而他成就總統之夢的原因還不止于此,法國人民把未來寄付于他的原因,在于他身上所代表的當前法國最需要的改革動力。
作為世界第六大、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經濟在希拉克執政期間黯淡無光。過去數年,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將勞動力成本的增長控制在1.6%,法國的勞動力成本增長卻超過10%。去年,法國曾試圖通過新的就業法案,但因勞工組織強烈反對,希拉克政府不得不放棄。目前,法國的失業率高達9%, 為歐洲最高。
面對全球化的壓力和歐盟擴大的重負,人們希望對已成經濟競爭負擔的福利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相比羅亞爾只是想些辦法改善中小企業、在供給領域加大“增量”的做法,薩科齊的改革決心更大,因此,法國民眾認為他更能代表法國的希望。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丁純教授向《財經》記者分析了薩科齊獲勝而羅亞爾失利的原因。在他看來,屬于右翼的薩科齊,大力倡導對過度管制的福利制度進行強有力的改革。對于往往是全球化失敗者的福利國家而言,薩科齊的執政綱領更讓法國民眾為之信服。
在沖擊愛麗舍宮的道路上,薩科齊正是運用與過去“決裂”的承諾,贏得了法國民眾的支持;誓言“恢復工作的價值”,是薩科齊執政綱領的核心所在。他認為,正是因為每周35小時工作日這一歐洲最低的標準,抑制了法國經濟增長的活力。薩科齊雖然表示愿意維持這一工作時間,但鼓勵人們多勞多得,承諾對超出這個標準的部分支付25%的法定工資,而且這部分工資將不被課稅。薩科齊希望能通過這一措施,使法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達到2.3%。
德國《商報》對薩科齊的改革曾有深刻的評價:“新總統代表的不是國家資源的再分配,而是個人的努力和成就;代表的不是冷漠,而是紀律;代表的不只是公民的權利,而且還是公民的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代的轉變意味著法國的政治轉折點。”

國內:改革路漫漫
“法國人民選擇了打破過去的觀念、習慣和行為。”薩科齊在發表競選勝利感言時說,“我必須改革。”
但法國有著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傳統,幾乎每次議會選舉都是對總統選舉勝出者的一次懲罰。自1981年左翼的密特朗當選總統到薩科齊競選勝利之前,無論是左派政府還是右派政府,沒有一屆能夠連續執政。雄心勃勃的領導人在競選期間和盤托出的改革計劃,往往都未能付諸實現。對于薩科齊而言,履行改革承諾比贏得選舉更為艱難。
首先,薩科齊必須面臨的首要挑戰,在于如何彌合與青年族裔之間的罅隙,以及平復社會黨支持者中失望和憤怒的情緒,從而贏得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幾乎就在法國電視臺公布薩科齊獲勝消息的同時,巴黎巴士底廣場發生了反薩科齊的大規模示威;此后兩天,騷亂蔓延到里昂、南特、圖盧茲和雷恩等城市。這些情景似乎應驗了羅亞爾之前對薩科齊支持者們的警告:如果選了薩科齊,那么他恢復工作的價值、削減福利、打擊犯罪的政策將會導致暴力和動亂。
不僅是在反薩科齊群體內部,即使在薩科齊的支持者中,也始終彌漫著對薩科齊的改革方案和他本人猶豫不決的復雜情緒。
如今,社會黨人已把目光轉到了一個月之后的議會選舉,羅亞爾在競選失敗后告慰其支持者時說:“我理解你們的失望,但是我告訴你們,一些事情既已發生便很難停止。”社會黨領袖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也規勸參與示威的民眾立即停止暴力活動,“可能大家會有失望、憤怒和挫敗感,但惟一的反擊,是投票。”
將于6月10日舉行的議會選舉,是各陣營激烈廝殺的又一戰場。如果法國民眾選出的是一個中右翼勢力占多數的議會,那么,薩科齊就能順利地推行其改革計劃;而如果選出的是中左勢力占優的議會,那薩科齊就會陷入無人內應的尷尬局面。
薩科齊在競選勝利后,選擇了攜帶妻兒到地中海國家馬耳他“閉門靜思”幾天,構思總理和15名內閣部長的合適人選以及具體的改革計劃。目前,各方估測法國社會事務部長費龍最有希望出任總理。
費龍是薩科齊競選道路上的親密戰友,也被認為是最能平衡左右勢力的中間緩沖地帶。對于嘗試改變強硬形象的薩科齊來說,費龍出任總理應屬水到渠成。
國外:恢復法國影響力
不僅是法國民眾的殷殷期待把薩科齊推上了總統寶座,歐洲近年來也一直在等待法國能出現一個有所作為的領導人,以帶給歐洲一些新鮮的變化。
薩科齊一直不被看做是推動歐盟一體化進程的積極力量,其最重要例證是他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但作為一名實用主義者,薩科齊深知,要把法國從歐盟邊緣拉回到核心地位,需要給予已陷入停滯的歐盟憲法以新的基礎。從這一角度看,薩科齊似乎比他的競選對手羅亞爾更支持歐盟統一進程。
薩科齊曾表示過,他希望將法國向歐盟憲政的方向引領。為避免2005年5月公民投票否決歐洲憲法一幕再現,薩科齊曾稱,他將同歐盟其他成員國討論確定一個使用范圍更窄的新的歐盟憲法條約,以說服議會通過,而無需再進行公民投票表決。“這是這次法國選舉的第二個好消息。”柏林歐洲研究院(European Academy in Berlin)主任斯特拉登舒爾特(Stratenschulte)教授對《財經》記者分析。
不過,薩科齊能否說服法國公眾支持歐盟憲法,仍是一個未知數。德國國際和安全事務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法國問題研究院施瓦澤(Daniela Schwarzer)向《財經》記者表示,“薩科齊并沒有真正介入過歐盟事務,在歐盟事務上,他并不被認為是一個意見領袖。”
有著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薩科齊看待歐盟的視角的出發點是法國,因此,只會把法國的國家利益置于首位。而在許多歐洲領導人看來,與薩科齊打交道不會太容易,他們只是希望薩科齊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上盡量表現得溫和些,不要淪為“問題國家”即可。
作為執掌外交、國防大權的法國總統,薩科齊上臺后的對美政策也頗為人關注。布什總統第一個致電薩祝賀其贏得選舉,并希望今后加強美法盟友關系。盡管薩科齊竭力擺脫其親美形象,但外界普遍相信,上臺后的薩科齊,將會竭力修補希拉克時代因伊拉克戰爭和伊朗核問題而漸行漸遠的法美關系。
“當需要的時候,法國將站在美國一邊。”薩科齊在他獲勝后發表的演講中說。不過,他也不忘警告美國,“不要阻礙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斗爭。”薩科齊的外交立場明顯有別于他的前任希拉克,后者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后措辭強烈,公開分道揚鑣。
在對華關系上,薩科齊的立場和態度比對手羅亞爾要溫和許多。薩科齊更傾向于把中國既當做競爭對手、又當做合作伙伴,敦促中國肩負更多的國際責任。丁純認為,法中關系將保持希拉克時代的熱度,繼續向好。
法國此次總統更迭,前承德國、意大利、歐盟、西班牙和聯合國的領導人變更,后啟今后兩年內英國和美國的政權移交。在不久后于德國舉行的西方八國集團峰會及6月下旬歐盟領導人峰會上,薩科齊將以法國總統的嶄新姿態正式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