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今年“五一”黃金周剛過,“北京商家入賬130億”、“全國消費品零售3200億”等相關統計數據熱鬧出爐。但是在各種炫目的數字背后,“黃金周問題”也再次凸顯。
黃金周期間,人們集中出游,火車飛機“一票難求”,安全事故頻發。七天長假過半,國務院安委會就發出加強黃金周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僅1日至4日,發生3人以上死亡的重特大交通事故9起,死亡43人。7日清晨,又有云南客車在貴州墜巖,造成17人死亡,26人受傷,
仍然由于集中出游,很多景點人滿為患。5月2日,據北京市假日辦統計,北京主要旅游景點中,故宮接待量達11.48萬人次,是最大容量的2.3倍;超過最大接待容量的還有龍慶峽,接待量為1.5萬人次;達到和超過最佳接待容量的還有八達嶺長城、頤和園、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天安門城樓、北京海洋館、石景山游樂園和北京歡樂谷。
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許多著名景點紛紛調整價格。據新華社報道,從4月1日起,廬山門票的單價就從135元漲到180元,嶗山門票從50元漲到70元,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的門票從105元調整為150元;從4月28日起,泰山門票價格從102元上漲到125元;5月1日起,新疆的烏爾禾魔鬼城風景區的門票提高10元至每人次30元。
由于游客量遠超承受能力,有的旅游城市酒店客滿,游客不得不露宿街頭。也由于黃金周游客多、時間緊,商家往往產生“欺生”心理,價格提高,服務質量卻隨之下降?!皟r格欺詐”問題屢屢被投訴。一些游客抱怨稱,黃金周變成了“宰人周”。
為了迎接黃金周的旅游高峰,還有不少景區重復建設、無效率地高度開發。類似的盲目行為既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危害,更導致資源浪費,給地方財政帶來負擔。
鑒于黃金周帶來的種種問題,近年來,有人提出了黃金周的“幸福指數”概念,認為“盤點黃金周公眾的幸福指數比經濟指數更重要”。不少人已經開始感覺到,現在黃金周的經濟效益增長了,幸福感卻沒有相應地提升。
中國黃金周可以追溯到九年前。1998年、1999年,中國消費低迷,如何“拉動內需”成為時任政府面臨的一大重任。1999年9月,國務院修訂發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確定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全體公民放假三天,適逢周六周日,則工作日補假。隨后到來的“十一”黃金周效果可謂立竿見影。據《中國統計年鑒》,七天內中國出游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實現141億元。次年“五一”假期,旅游人次翻番為5980萬人次,旅游收入漲至230億元。
初嘗甜頭后,國家旅游局、經貿委等九部委火速制定《關于進一步發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見》,于2000年6月出臺,其中,建議“今年國慶節期間的放假日期確定為10月1日至7日(包括調整的兩個雙日)”,正式確定“七天連休”的黃金周制度。
迄今七年來,黃金周的“假日經濟”效應十分可觀,儼然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在國內旅游市場,三個黃金周的旅游總收入達全年總量的四分之一之多。
但是,黃金周不僅給旅游行業帶來源源“黃金”,也同樣帶來種種問題,不斷有人質疑黃金周的合理性和價值。去年11月,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公布了一項針對黃金周的課題報告,提出“黃金周休假制度實行以來,對消費的拉動效應并不大,卻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應該進行改革”。
今年3月,蔡繼明提出一種解決方案:取消“五一”、“十一”長假期,多出的4天為清明、端午、中秋、除夕設立假期;將法定假日換到周五或者周一,形成三天連休的長周末。他認為“這樣既保證了假日經濟的拉動作用,同時又避免了集中度假消費的各種弊端,而且還考慮到了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問題??芍^一舉三得。”
呼聲更高的,是以帶薪休假取代黃金周。支持者認為,帶薪休假可以分散交通壓力,旅游方面的重復投資也會相應減少;而且自主支配時間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會減輕拉動內需的力度,可以更有效率地帶來經濟增長。
5月8日,全國假日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假日辦主任、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張希欽表示,黃金周不論怎樣調整,目前已有的10天法定假日不會減少,也就是三個黃金周的假日不會減少,只有可能增加或者調整給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