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力供大于求的形勢下提高電價,是“逆市場而為”;盡快實施市場化的電價改革,才是解決電煤矛盾的治本之策
進入二季度中期,一輪新的電價調整又在悄悄醞釀。
2005年和2006年的五六月間,國家發改委分別進行了第一、第二次煤電聯動,調整了上網電價和終端銷售電價,銷售電價共上漲了0.0501元/度。今年以來,在有關部門緊鑼密鼓地完善“煤電聯動”機制的同時,第三次煤電聯動即將啟動的消息,在業內已流傳開來。
中國電力聯合會的一份報告正在力促啟動第三次煤電聯動。報告稱,電煤價格上漲、運力緊張,導致發電企業成本增加過快;同時,電源建設加快導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大幅下降,發電企業面臨雙重擠壓,必須盡快調整電價。
“去年下半年以來,電煤的價格變化幅度已經超過5%。根據煤電聯動的原則,聯動周期內平均煤價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就須相應調整電價。”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
不過,電監會價財部一位相關負責人向《財經》記者否認了煤電聯動將在5月實施的可能性。他透露,歷次煤電聯動方案都要經專家測算、主管部門制訂方案、相關部門會簽、上報國務院等幾個程序,并由國務院批復后才可進入實施階段,其過程往往歷時數月。
“如果聯動在5月實施,這套程序應該早已啟動,”這位負責人指出,“然而第三次煤電聯動的方案還沒有進入部門會簽。從時間上講,今年二季度實施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國家發改委的表態則更加謹慎。在4月下旬舉行的一季度經濟運行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指出,今年煤電價格是否聯動、何時聯動,“將由價格管理部門綜合各種因素,仔細、謹慎決定”。

煤電聯動機制翻新
盡管新一輪煤電聯動暫時還沒有立即出臺的跡象,但價格主管部門過去半年來,實際上一直在為煤電聯動進行各種準備工作,包括完善煤電聯動機制。
煤電聯動政策已實施兩年,煤電聯動基礎數據及參數的采集、核定,一直在業內廣為爭議。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相關負責人近日透露,價格司牽頭編制的電煤價格指數已基本完成,近期將正式在物價系統內發布;待征求意見進一步完善后,將對社會公開發布。其中,電煤價格指數的數據采樣,將分別由中國煤炭運銷協會、中電聯燃料分會進行收集。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后的煤電聯動中,價格主管部門將根據這些指數來實施煤電聯動,調整電價。
而新煤電聯動機制,仍將以“成本定價”的原則進行,即根據成本上漲的幅度,測算出上網電價上漲的幅度,再測算到終端銷售電價上漲的幅度。但在成本上漲的測算中,除了電煤漲價的因素,還將涵蓋脫硫機組電價、電網建設基金、運輸費、港雜費、可再生能源和排污費等其他成本上漲因素,從而形成一套復雜的聯動機制。這實際上意味著在電價的形成機制中,成本定價將進一步強化。
而根據國家發改委制訂的《關于深化價格改革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意見》,今后,將把環境治理成本轉移到石油、天然氣、水、電、煤炭和土地等資源性產品的定價中。據悉,新一輪煤電聯動機制中,脫硫電價就會成為一個加價的主要因素。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擬定了《燃煤發電機組脫硫電價及脫硫設施運行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下稱《脫硫電價辦法》),并在征求意見后,準備于近期開始實行。
按這份文件的規定,今后,新建、擴建燃煤機組必須按環保標準同步建設脫硫設施,執行公布的燃煤機組脫硫標桿上網電價;現有燃煤機組應按照要求完成脫硫改造,執行0.015元的脫硫加價;煤炭平均含硫量大于2%或者低于0.5%的地區,可單獨制定脫硫加價標準。
業內專家指出,這些增加的脫硫電價,將會通過新煤電聯動機制“順出去”。
針對業內爭議頗多的電廠安裝了脫硫機組后不實際運行、但仍可以享受脫硫電價的現象,一位接近發改委價格司的人解釋說,價格部門將通過加大監督的力度予以監管,但“如果不給脫硫電價,電廠就沒有脫硫的積極性”。
“逆市場”而為
隨著電力企業呼喚聯運的呼聲漸強,業界對于啟動第三次“煤電聯動”的爭論之聲也日趨激烈。
“今年對于煤電聯動的爭議尤為激烈,原因是在電價這個問題上,計劃與市場這兩種調節手段的矛盾日益凸顯。”中國電監會一位專家對《財經》記者指出,電價本應反映市場供求的變化,今年電力企業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大幅下降,電力供需逐步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在此情況下,電價理應下調才符合市場規律。但如果今年繼續按照成本加價的原則,實施第三次煤電聯動,等于是違背市場供需關系的“逆向調節”。
此外,從國際橫向比較來看,中國的電價水平總體已經不低,而中國的國民收入水平并不高,僅為了節約資源的杠桿作用就進一步提升電價,這位專家對此持保留意見。
“不能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由,不改進管理降低成本,而僅僅通過推動價格上漲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結果只能是中飽私囊,實際損害的是整個社會的利益。”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曉平認為,“在2006年6月實施的第二次煤電聯動中,特地為電網建設加價0.003元/度。但輸配電價管理仍是一團糟。我們還看不出電網企業有改進管理、理清輸配成本的努力。”
最令業界詬病之處,還是電價改革的裹足不前。
在2002年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中,電價改革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令人遺憾的是,五年來在電力體制改革過程中,電力定價并沒有遵循當初設想的市場規律的路徑,而是沿襲了舊有體制下傳統的行政調控手段,在成本定價的路上越走越遠。完善煤電聯動機制,依照電煤價格指數來調整的新的電價機制,都只能進一步強化成本定價。
中電聯相關人士曾指出,實施煤電價格聯動,只是在煤價與電價執行兩種不同的定價機制的情況下緩解矛盾的過渡辦法。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電企業的困境和煤電之爭,最終還是要在今后電力供需形勢進一步緩和的情況下,價格主管部門抓緊時機進行電價市場化改革。現在電力供需形勢已經緩和,正是啟動電價市場化改革的好時機,如果此時繼續搞煤電聯電,按照成本加價,完全是“逆市場而行”。
“國家關于電價改革的實施辦法已經下發多年,我們仍然沿用煤電聯動這種過渡的電價管理辦法,必然會帶來越來越多的矛盾。”電監會價財部負責人指出,目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已經下發。其中明確了“十一五”期間啟動電價改革的任務,即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電價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03〕62號)及相關規定,繼續深化電價改革,逐步理順電價機制。
“應當盡快實施市場化的電價改革,這才是解決電煤矛盾的治本之策。”這位電監會官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