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和尚誦經修行外,尚費許多心思來創品牌、推產品、抓業績……比古代名僧高道辛苦得多
四川青城山的道士們,會釀一種以彌猴桃為原料的酒。乳白色,故名“洞天乳酒”。爬山逛道觀的朋友,常要飲它一盅,配上用山上白果燉的土雞,令人齒頰留香,在這清幽絕塵的山上,越發流連不忍遽去了。
我讀過黃裳的游記《逝去的足跡》,知道早在1956年他游青城山時,就住在山上跟道士們喝酒,吃臘肉、白果燉雞,可見那原是山上慣用的飲食。道士們與和尚不同,漢地僧人以茹素為常,道士之齋戒卻不一定忌葷腥。《天隱子齋戒》說:“食也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約之稱。百味未成熟者不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道教戒律,大要不過如此,故飲酒食肉,可以無礙。但現今老臘肉、白果燉雞和洞天乳酒,被喚做“青城三絕”,除了道觀,各家店鋪也紛紛以此為招徠,情況卻與曩時不同。從前,不過是就地取材,隨意搭配著用餐的日常飲食;現在則是用來開拓財源的商品,成為道觀經濟之一環。
這只是大陸目前千千萬萬宮觀寺院中的一個例子,類似的,還不知道有多少。像茶,最早種茶來賣的,是湖南衡山,佛道教共同在廣濟寺附近開荒,辟了百畝茶場,后來還在南岳玄都觀成立了一個佛道生產合作社,道士們就是社員。現在各名山之宮觀寺廟,種果、植蔬、栽茶者,已不可勝數了。
古代宮廟經濟,主要是靠政府賞賜的土地和民眾之捐獻。如唐高祖敕建亳州老君廟,賜戶就有二十余。到清末,北京白云觀,也就是丘處機埋葬之地,占地仍達5800畝,規模可見一斑。這么多田地,道士們都租給了佃戶去耕稼,因此光是地租就足敷日常之需了,何況還有香火和經懺、齋醮之收入,以及百姓額外之捐獻,財力雄厚,自然不在話下。可是民國以后,屢經戰事,加上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宮廟沒被砸被毀,殆已萬幸,豈復能再保有其田地?就是剩下來的那一點地,也無佃戶再來為他們耕種,想靠農牧產品來維持宮觀之開銷,就只能自己去耕作或經營。所以像青城山道協,辦了道家酒廠、茶廠;武當山辦了制藥廠;江蘇茅山道院辦了泥塑場這樣,都是時勢所迫,不得不然。有些地方還有制香廠,或生產宗教用品呢!
但寺院若在城市中,并無山林,這種模式就不適用了,只能設法發展寺觀商業。所謂寺觀商業,就是把宮觀寺院本身當成一處商場來經營。除了賣香燭、法事用品,流通經書、販賣工藝品、開設素食餐廳、小賣部、茶社等等,還可以祈福、還愿、避煞、安太歲等諸名目,批發或零售各宗教事務。例如點“平安燈”,一個多少錢之類。南京棲霞寺就出售新年鐘聲。鐘聲怎么出售呢?據說新年撞鐘是吉祥的,可以保平安、增智慧、迎富貴什么的,總之,和尚們告訴你說敲鐘非常好,要你一定得來敲,不敲你就會后悔。然后,每一響鐘聲零售,666至1008元不等,總共可撞百零八下。
近年某些傳統廟會甚至有復蘇之跡象,如每年春節期間,白云觀的廟會就是。要熱鬧到正月十九以后,因為這一天是丘處機生日,稱為燕九會。據說丘道長會化身為士紳、游人、乞丐,重回觀中。有幸相逢者,便能消災解厄,逢兇化吉。北京之廟會如此,上海城隍廟也不遑多讓。
語云:窮算命,富燒香。人困頓時就老想卜問前程;發達了,就謝謝神佛保佑,并請他保佑我繼續發達下去。大陸人現在越來越富,宮觀寺廟的香火自然也就越來越旺。而寺廟本身又處此商品化大潮流中,傳統的寺院宮觀經濟,迅速轉型。不但自辦農商工廠,更逐漸將自身商品化,其情況大抵如是。其間當然也有清濁之分。有些宮廟仍不失清逸之氣,雖販酒賣茶,仍是超世齋心的好道場;有些則惡俗難名,坐在山門口的胖彌勒,跟商家放在柜臺上招財進寶的招財貓,沒啥不同,都腆著個肚皮,呵呵笑,瞧著來人的錢包。
我從前老想著年歲稍大些以后,就要蓄起胡子,挽個髻,戴上道冠,背一柄劍,做道士裝束,三山五岳恣其游歷。現在看看,出家或許會比在家更忙,更要煩心錢榖之事,所以還是算了吧。偶爾上山去喝茶、飲酒、吃白果燉雞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