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幣升值會有助于放緩加工貿易項下的進口替代,有效地縮小由加工貿易產生的順差,進而減少中國的總體外貿順差
當前,在關于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減少中國的外貿順差的作用的討論中,一個似乎是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減少中國的外貿順差的作用有限。
這個觀點的一個重要的論據是,中國絕大部分的外貿順差是加工貿易帶來的,而匯率升值對減少加工貿易順差無能為力。筆者認為,這一觀點頗值得商榷。
所謂加工貿易,是海關當局為了關稅征管的方便而創造出的一個概念。它通常指這樣一種貿易活動:中國進口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通過利用充裕和廉價的勞動力,把它們加工成最終產品,再出口到國外市場,即所謂的“兩頭在外”。
正是反映了中國通過此類貿易對世界市場的巨大影響,中國也常常被稱為“全世界的組裝加工廠”。與加工貿易相對應的是一般貿易,這通常是指出口產品的大部分是中國本土生產的,而不僅僅是對進口品進行的簡單組裝加工。
在純粹的加工貿易中,生產所需(除勞動力)的投入靠進口,產成品全部用于出口。在國際市場(以美元計價)的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對加工貿易的進口品和出口品的國際市場(以美元計價)的價格沒有影響。惟一的不利影響是,以美元計算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從而會侵蝕利潤。但是,鑒于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勞動力只占全部投入成本的一小部分,也就意味著人民幣升值的對加工貿易的影響會很有限。
當論及人民幣升值對減少中國外貿順差的作用時,人們腦海里出現的往往就是上面所描繪的這幅中國作為“全世界的組裝加工廠”的圖畫。然而,這已經越來越不能準確地反映中國近幾年貿易發展的實際狀況。盡管海關統計中仍然保留著加工貿易這一類別,中國的加工貿易的內涵在近幾年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所謂的加工貿易正在 “一般貿易化”,和一般貿易之間的界限已經趨于模糊。從事加工貿易的出口企業已經越來越多地從中國本土購買(而不是通過進口)各類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
統計數據表明,近幾年,雖然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例大致穩定在50%的水平,但加工貿易進口占總進口的比例卻從50%大幅度下降到40%左右。同時,出口的增長速度也罕見地大幅度超過進口的增長速度。
從雙邊貿易平衡看,一方面,中國對美國和歐洲的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另一方面,中國對亞洲的貿易赤字卻在相對減少。這些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加工貿易項下的進口的增長明顯放緩。而此前,很多這些進口正是來自亞洲地區。
自2004年以來,中國外貿順差的大幅度增加,相當大程度上,正是反映了發生在加工貿易上的這些深刻變化。有一些分析人士把這一變化歸咎于隱藏在貿易項下的受人民幣升值預期驅使的“熱錢”的流入,從而是一個短期現象。但事實正在而且終將證明這一觀點是不成立的。
加工貿易的“一般貿易化”,毫無疑問與當前人民幣匯率水平有很大關系。從事加工貿易的廠商之所以放棄進口而選擇從中國本土采購原材料和機器設備,因為這樣做會節約成本,在商業上更劃算。加工貿易的投資者雖然做的是直接投資,實質上也是一種跨境的套利投資行為。投資者最初來中國從事加工貿易有關的生產活動,他們看中的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然而,當他們認識到,在中國,不僅僅是勞動力,其他的生產要素也比別的國家和地區便宜時,他們就會相應地減少進口,而更多地使用中國本土制造的產品。
在國際經濟的大環境里,如果在投資者們看來,一個國家各種的生產要素都顯得比較便宜時,那么該國的匯率十有八九被低估了。在本質上,加工貿易的“一般貿易化”就是進口替代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如果匯率被低估,就會鼓勵進口替代。這種傾向在進口投入含量大的加工貿易中會更明顯地表現出來。
如果仍沿用十幾年以前的概念而靜態地看待加工貿易,就會傾向于低估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減少貿易順差的作用。加工貿易的投入采購鏈向國內市場的不斷延伸,從而導致加工貿易項下順差的大量出現,正是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具體反映。反過來,讓人民幣匯率升值,應該能有效地減少這一部分的外貿順差。
這里談到的人民幣匯率升值,是人民幣匯率在實際意義上的升值。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升值和國內價格水平的向上調整。
在這點上,理順和調高一直以來被人為控制的能源和其它資源品的價格,與讓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一樣,都會有助于放緩加工貿易項下的進口替代,縮小由加工貿易產生的順差,進而減少中國的總體外貿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