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提高利率和增大交易成本,政府高層官員更應積極和高調地提醒股民注意投資風險
從年初到現在,中國A 股已上升了近50%,總市值更上升了近1倍,已接近2萬億美元。
去年9月,在當時中國股市總市值還只有6000億美元時,筆者曾預測,股市總市值在2010年時能達到2萬億美元。但不曾料到這一目標能在不到12個月的時間內達到,也絕對想不到,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國內股民從近乎全面否定股市到今天“全民皆炒”。
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可以這樣說,從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底這段時間,中國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恢復性的上升。2007年開始,特別是過去一兩個月間,股市出現泡沫現象已十分明顯。
在本專欄中,筆者曾指出,基于下面幾個因素,中國股市已具備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末股市“超級泡沫”類似的條件:
第一,流動性嚴重過剩。縱使股市已上升了這么多,中國股市的總市值相對于超過4萬億美元的存款總額來說,還處于一個較低水平。在居民和企業資金沒有出路的情況下,資金便大幅度流向股市。
第二,中國A股市場相對于發達國家,從來都是處于一個國家股獨大而市場流通量較少的狀態。這就等于說,在中國支撐一個2萬億美元市值的市場所需要的資金量,遠低于支持一個像美國這樣股票高度流通的市場。大量資金追逐數量甚少的股票,股價又怎會不瘋狂呢?
第三,人民幣的長期升值預期,這一點亦與日本當年十分相似。今年1月至3月,中國外匯儲備平均月增幅約為450億美元。如果這樣的增幅持續,中國今年國際收支盈余將達5400億美元,接近GDP的20%!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在國際上是非常少見的,對中國這樣的大國肯定是絕無僅有。大規模的資本流入,一方面加強了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另一方面則進一步加大了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第四,長時間的高增長和低通脹,已基本在全民心目中造就了一種長期看好的預期,對可能出現的商業周期回落和企業盈利倒退的風險敏感度十分之低。
2007年這幾個月中,股市泡沫現象主要反映在兩方面:
——股市市盈率大幅上升,接近50倍的水平(已把2006年企業盈利大幅上升的因素計算在內)。這與2000年時最高60倍市盈率相比,已相差不遠;
——散戶大量進入股市。3月,國內新開A股賬戶300萬個,4月底更出現一天新增30萬個投資者賬戶的情況。而2006年時,平均每月新增投資者賬戶約為38萬個,也就是說,現在一天新增投資者數量與2006年一個月的水平相當。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股市的監管機構應為防止股市泡沫進一步擴大做好準備。可以這樣說,在現今流動性嚴重過剩和人民幣升值預期旺盛的情況下,股市泡沫在短期內破滅的機會還不是很大;但就全球股市的經驗來說,一個泡沫吹得越大,它破滅的時候就越痛苦,對實體經濟的傷害也越大。日本股市在1989年崩潰后,經濟經歷了“失落的十年”,是一個最佳的例證。
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經濟基本面不錯,企業盈利增長亦很快,因此,如中國股市做出一個中度調整(如下跌20%-30%),滬指回到約3000點的水平,再進行一段時間的鞏固后,高速增長的利潤便可以很快把市盈率帶回一個較合理的水平,讓股市重歸它健康的上升軌道。反之,若中國A股在現水平上再大幅急速上升的話,它再調整時的下跌幅度將很大。
如果政府現在要采取措施來冷卻股市的話,它又能做什么呢?最簡單的方法,是征收一個高額的資本增值稅(例如股價上升的30%)。但這是一劑很猛的藥,對股市的長期影響亦會是相當負面的,在目前這個階段可能還不需要。
提高利率是另一個可行之法。實際上,就算不以調控股市來考慮,中國的存貸款利率也應該上調。
例如,4月底上海的三個月銀行間利率只有不到3%的水平,低于3月的通脹率3.3%,更遠低于中國11%的經濟增長率。簡單地說,一國的短期利率在一般情況下,應比通脹率高兩個百分點并接近經濟增長水平。因此,從任何角度來看,中國的利率都應該提高;但不能否認的是,單靠利率上升,短期是較難及時對股市產生抑制作用的。
因此,除提高利率和增大交易成本(例如提高股票交易稅),政府高層官員更應積極和高調地提醒股民注意投資風險,并讓他們感受到政府已十分關注股市泡沫狀況。此外,政府應采取措施,讓股票供應速度加快(當然是在不違背股改期間承諾的前提下),包括制定未來新股到A股市場中上市的最低發行流通比例,以改變投資者對股市流通量較少的心理預期。
凡此種種,都是希望能穩住A股投資者的情緒,不要讓他們過于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