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哈耶克文選》,(英)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著,馮克利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5月8日是哈耶克的生日,這本文選的出版恰逢其時。重讀這位思想家的文章,讓人再次感受到他所在的思想傳統。這一傳統的兩個側翼是:腦、市場、社會,自發秩序的三層次的擴展網絡——哈耶克在這一領域內的努力,由他早年的著作《感知的秩序》代表;演化道德哲學——哈耶克在這一領域內的努力,由他晚年的著作《致命的自負》代表。
哈耶克的上述思想傳統,即使在西方社會也尚未充分發展,或許還在日益萎縮。這一思想傳統在今日中國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扭曲了的,尤其是他關于“自生自發秩序”的思想,被等同于“自由市場”思想,于是他對自由市場道德基礎的論述便被普遍忽略了。希望讀者借重讀哈耶克的機會,糾正以往對哈耶克思想的誤解。
難得的是,在這樣一個浮華和喧囂的時代,還有一些學者如馮克利,長期堅持哈耶克著作的翻譯與研究。他的譯文的價值,不應以這本書的售價來衡量。
《難以忽視的真相》,(美)阿爾戈爾著,環保志愿者譯,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戈爾曾任美國副總統,并與小布什競選美國總統,其知識分子品格(這意味著他缺乏從政的品格)、家庭背景(格外推崇知識與技術)、教授風度(有些像漢語里描述的“書呆子”)以及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令人敬重的激情,讓我們很樂意推薦這本書。
“難以忽視的真相”旨在喚醒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標題。首先,它意味著“環境”被忽視了,忽視了太長時間以致其實已經晚了。其次,它意味著既得利益集團——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仍在繼續遮掩“環境議題”,不讓它成為舉足輕重的政治議題,不讓它成為資本市場的影響因素。
【知識與情趣】
《女心理師(上)》,畢淑敏著,重慶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最近的經驗表明,不僅這位作者的名字,而且“華章同人”策劃的書,都需要讀者認真對待。小說中女心理師遇到的,是當代中國真實的轉型期社會心理案例,其中也包括她自己——不要輕易錯過了女主角自己故事的開端,它悄悄地隱藏在第108頁附近。
其實,讀到“第六個來訪者”的時候,你已經讀了七個人的案例。畢淑敏采用現代敘事方法,遵循著心理治療的療程——每人每星期一次,每次50分鐘——展開八個人的故事,平行地、交錯地,以致閱讀中不得不做一些筆記來跟蹤她的敘事。
《瘋狂的投資:跨越大西洋電纜的商業傳奇》,(美)約翰戈登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我們曾向讀者推薦戈登的上一部作品《偉大的博弈》。而這部作品描寫的,是大西洋海底電纜的誕生過程。這一過程歸功于電磁理論和電報技術的進展、真正富于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的企業家,以及延伸了中世紀后期對宗教改革偏激情感的反抗的“寬容”情感。
不錯,寬容其實是一種情感,那些四處講述一個被普遍認為是“天方夜譚”的投資故事的企業家們,是受到了當時社會的寬容的。例如,那位在19世紀50年代讓投資人的35萬美元血本無歸的船長,居然沒有遭到起訴?還有,難道“有限責任公司”不是社會寬容的結果嗎?
當然,中國人沒有經歷過歐洲經歷過的千年之久的“無限責任”歷史,但至少,中國歷史被一種“無責任”的制度中斷了半個世紀,那么,“有限責任”公司在當代中國可能承擔自己的經濟職能嗎?讀這本書的時候,諸如此類的許多問題就這樣冒出來,讓你覺得這本書值得讀。
《我的千歲寒》,王朔著,作家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讀者不妨想象,王朔的頭腦是上世紀中葉偶然形成于中國大陸的數億顆頭腦之一。由于當時這一區域流行的頭腦定型流程,除了少數例外,多數頭腦只適合于被裝配到更大的機器上;而編號“王朔”的那一顆頭腦屬于例外,沒有辦法與任何機器匹配,于是廢棄不用。
許多人都說他們讀不懂這本書,也就是說,這本書不是寫給他們讀的。為什么呢?因為知識是過程而不是靜止的一堆概念。與知識過程糾纏在一起的,是人生感悟,是每一個人自己的非他莫屬的人生及其感悟。靜止的概念——它們借助于語言(一切種類一切方式的)傳播自己——等待著與每一個人的感悟相遇,然后獲得自己的生命。否則,它們就是死的概念,靜靜地躺在圖書館里,塵封,等待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