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觀光旅游真是件奇妙的事。本是借歷史以興感,漸成為人消費著歷史,最終則抹消了歷史
你若在北京大學,由西門往外走,不多遠就會看見一棟白樓,霓虹燈閃著大字,“白宅老店”。但這家店隱在海淀體育館后面,知道的人并不多,倒是不遠處另一“白家大宅門”總是門庭若市。宅前老站著兩排宮廷禁衛打扮的人,間亦有一兩行宮女,腳蹬花盆底,頭戴大拉翅,手抿絲絹,客人一到,就打千、萬福,暴喝或嬌呼:“您吉祥!”
白家大宅門這一處,用的乃是禮親王舊居。可是據說其地后來歸了同仁堂白家,而同仁堂的故事,近年經過電視劇《大宅門》渲染,名氣比禮親王還大,所以飯店就命名曰“白家大宅門”了。冤的是同仁堂根本與此無關,也與白家無關。
同仁堂的創辦人樂尊育,是浙江紹興人,本姓岳,明末到北京,串鈴行醫為生,帶賣藥材。每次到京,都住在前門大柵欄一家樂姓人家的客棧中,先后二十余年,情誼甚厚。某年樂家夫婦回山西省親,將店鋪委托岳某代為看顧。不料二人去后音訊杳然,岳某乃改姓樂,繼承了這個客棧,取名同仁堂。康熙己酉(1669)同仁堂始兼帶行醫,故亦以這年作為創立之年。
乾隆十八年,同仁堂失火,樂家人又相繼故去,僅余一媳及幼孫。其親家張世基出資重修后,同仁堂就歸了張家。但張氏因在宮中御藥房當差,對同仁堂并不重視。到道光十四年同仁堂再次失火,張氏只存一股半,樂姓則已買有一股。后來其他股份漸被樂姓買回,樂姓才又占大股。同仁堂之興旺,當然與它跟宮中藥房關系密切有關,但并非宮中用藥量大,油水多。恰好相反,跟皇家做生意是蝕本的。積欠既多,你也不敢催討,故僅光緒一朝,就欠了藥賬二十萬兩。可是,連皇帝都用同仁堂的藥,這個廣告宣傳效果有多大?這個道理,就和現下許多酒水飲料以“人民大會堂特供”、“釣魚臺國賓館指定”做廣告是一樣的。
民國十年,同仁堂分家,大房另開宏仁堂,二房頤齡堂、三房宏濟堂、四房達仁堂,老五則于民國十七年在南京另辦同仁堂。一九五六年,同仁堂改為公私合營。
這段歷史,完全與電視劇《大宅門》演的不一樣。其實何止同仁堂如此,電視劇《天下第一樓》演全聚德,大談盧孟實故事,不也與全聚德毫無瓜葛嗎?全聚德是楊壽山于同治三年創的,當時楊氏因家鄉遭災,無以謀生,到北京前門外大街擺攤賣雞鴨,攢了些錢,頂下一間雜貨鋪賣掛爐鴨。該店本名“德聚全”,楊氏把它倒過來,就成了“全聚德”。
北京的烤鴨有掛爐烤,也有燜爐烤或杈燒烤的。杈燒法最古老,燜爐烤也很流行,全聚德則是掛爐烤,配以炸鴨肝、鴨架湯和蒸蛋羹,沒別的菜。
全聚德的生意,在清末漸好。除烤鴨外,還漸有燴鴨胰、炸胗肝、白糟鴨片、爆鴨腸、拌鴨掌、燴鴨肝、燎鴨心等菜色。民國初年,開始在天津設分店,三十年代則發展出山東菜,成了地道的山東館,有清蒸爐鴨、核桃酪、大酥丸子等現在吃不著的名菜。
全聚德的本鋪原在前門外肉市胡同。公私合營后,漸在市內各地設分鋪。目前號稱總店的和平門全聚德,其實是一九七九年才營運的,歷史甚晚。本來用荷葉餅卷鴨肉的吃法,也改為用橢圓面餅了。這樣的歷史,當然也與你在電視上看到的,或是你去全聚德吃烤鴨時他們向你介紹的大相徑庭。《天下第一樓》電視劇中還提到,店中掌柜的兒子想去瑞蚨祥綢布店學藝。這瑞蚨祥也是北京有數的名店。瑞蚨祥本是山東濟南的店,于一八九五年在北京設了小門市。八國聯軍后,大柵欄一片廢墟,瑞蚨祥重新發展,越做越大,光在大柵欄就開了五家店。除衣布外,兼營皮貨、茶葉、鐘表、化妝品。
所以說,發展觀光旅游真是件奇妙的事。歷史、文物、古跡、老店、舊街、名人,一經炒作利用,就自然變質。本是借歷史以興感,漸成為人消費著歷史,最終則抹消了歷史。外地人到北京擺攤賣鴨,慘淡經營的歷史,太平板、不刺激,就添些店家斗爭、內部爭權、男女錯綜愛戀的故事,樂家的事跡冠到白家頭上。諸如此類,反正游人食客是鬧不清楚的。久而久之,同仁堂、全聚德、瑞蚨祥這些店家自己也會如此說,或許還站出來說我搞錯了呢!唉,所謂歷史,大概就是這么回事,我又何苦太認真呢?
龔鵬程:學者,原臺灣佛光大學校長。近年以講座教授身份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