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
日元套利交易影響中國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 鄭樂
《商務評論》“日元套利交易的風險值得關注和防范”
2007年11月20日
隨著近期金融市場波動趨于減弱,部分套利交易頭寸已重新恢復。全球加息浪潮以及日本推遲加息,使日元與其他貨幣的利差趨于進一步擴大,預計今后日元套利交易會伺機抬頭,日元套利交易的風險在中長期將逐漸增大。目前套利交易的投機資金從日本借得低息貸款后,主要投資于在新興市場。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為套利資金提供了巨大空間,成為日元套利投資的首選目的地。日元套利資金不斷通過各種地下的、非正規的途經涌入中國,這將導致國內外匯儲備快速增長、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增加,使得人民幣流動性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出現大規模日元套利平倉,國際資本市場將出現劇烈波動;而與全球市場聯系愈加緊密的中國股票市場也將產生強烈震蕩的風險。同時,一旦國內外形勢發生改變,也存在日元套利交易者大量拋售人民幣的風險,給國內經濟金融穩定帶來較大沖擊。
金融
人民幣升值抑制順差增長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經濟系教授
約翰沃雷(John Whalley)等
“貨幣貿易模型中人民幣升值對貿易流量和外匯儲備積累的影響”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論文
2007年11月
研究發現,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貿易順差和貿易流量都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其中對順差的影響比對貿易流量的影響大得多。
計算模擬顯示,在2005年經濟狀況的基礎上,人民幣一次性重估幅度為5%,中國進口將增長11.8%,出口將下降9.7%,貿易順差下降12.7%或129億美元;如果人民幣重估10%,中國進口將增長25.7%,出口下降18.9%,順差下降25.8%或263億美元;人民幣重估20%,中國進口將上升61.5%,出口下降35.8%,貿易順差減少53.7%或546億美元。
對于加工貿易,無論人民幣升值程度如何,改變中間產品進口在總進口中所占比例都不會影響貿易流量,但它會影響順差。此外,中國國內外生產需求間的替代彈性越大,升值對貿易流量和順差產生的影響也越顯著。
中國于2005年開始的匯率改革及人民幣升值,對抑制順差增長確實有效。如果不是因為人民幣有所升值,中國目前的貿易順差規模會比現在更大。
社會
明代中國難有工業革命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管漢暉 李稻葵
“明代GDP試探”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講座
2007年11月14日
據歷史文獻估算,明代實際GDP從永樂年間的1.4億多兩白銀逐漸穩步上升,到16世紀下半葉增加到最高的2.8億多兩白銀,后期又回落到2.6億多兩白銀的水平,平均年增長率為0.29%,與人口、土地的增長趨勢大致相似。同時,人均收入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基本維持在8公石(521 公斤)小麥上下,以1990年美元計即200美元左右。
16世紀20年代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是明代經濟發展水平、商品化程度最高的時期,被認為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這段時間也是明代人口增長最快的時候,人口增長快于經濟增長,人均收入下降,積累率變為負數,整個經濟基本維持在生存水平上,同時也缺乏將經濟中的剩余轉化為投資的制度安排。在這樣的經濟里,發生英國式的工業革命存在一定困難。
宏觀
地區差異縮小有利于宏觀調控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劉樹成等
“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特點和地區間經濟差異的縮小”
《經濟研究》2007年第10期
通過對11個發展中經濟體進行比較,中國經濟增長表現出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呈現出“高位-平穩”型增長;二是中國作為一個人口最多、地域遼闊的發展中國家,在持續高增長中,地區間(省際)經濟增長的速度差異明顯縮小。
研究發現,1952年至2006年,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間人均GDP總體差異,均顯示出三個先擴大后縮小的“倒U型”;即1952年至2006年地區間人均GDP的差異,經歷了三個先擴大后縮小的變化過程。特別在第三個“倒U型”中,地區間人均GDP總體差異在20世紀90年代有所擴大,而從2000年開始已呈現出新的縮小趨勢。但這一趨勢才剛剛開始,促進地區間基礎條件差異的縮小及均等化尚需時日。過去,地區間經濟增長的速度差異很大,在實施宏觀調控時往往還要顧及地區差異因素,限制了宏觀調控政策發揮作用。地區間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縮小,有利于統一的宏觀調控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