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萬非正規保安“游走”市場
“一人一車一個本,就是一家保安公司!”北京市公安局內保局保安和技術防范管理處處長初京告訴記者,“在京聯系好單位,去農村招一幫人,穿上衣服就成保安,別說培訓,老板連人名都認不全。這些‘黑保安公司’以低廉的價格與警方批準的正規公司搶客戶,這就是2005年北京保安市場的狀況。”
因為客戶的需求層次不同,“保安企業公安管公安辦”在全國各地都成了一句空話,未經公安機關審查批準的“黑保安公司”遍地開花。2006年,北京公安機關對擅自經營保安培訓、保安服務的非正規保安服務企業逐一開展調查和登記,214家非正規保安企業、1033個非正規保安駐勤點、3.5萬余名非正規保安員浮出水面。
據警方統計,北京從事保安性質工作的人員分4類,不少于20萬人。一是公安機關組建的保安服務企業2家,保安員8萬余人;二是各單位內部自建值守力量約4萬人,負責內部治安秩序維護,不對外派駐;三是物業管理公司從事安全服務人員約5萬人;四是非正規保安服務企業,即未經公安機關批準從事保安服務的企業,約3.5萬人。除非正規保安外,物業保安也亟需規范和監管。
北京市公安局內保局副局長張強指出,立法滯后制約了公安機關對保安行業的監管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無法可依的狀態使監管工作十分被動。由于缺少行業法律法規,一些社會人員到工商部門注冊了保安咨詢、勞務服務等性質的公司,在名稱上也不叫 “保安”,根據地點和工作不同,名稱各異,使公安機關無法掌握保安行業的準確情況,無法進行監管。
關閘分流“黑保安”現形
“2006年以前的保安市場,就像一個渾水塘,‘黑保安公司’就像臭魚爛蝦,攪臭了一池水。”張強說,“要治理,我們須關下閘門,截住污水源,同時把好的魚蝦分流到干凈的池塘,臭魚爛蝦自然就現出原形了。”
北京警方上報北京市政府,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對保安服務企業保安培訓機構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意見規定:開辦保安企業須經公安機關前置審批后,工商部門才給予辦理營業執照。這樣不僅從源頭上堵住了非正規保安企業進入市場,而且建立起了公安、工商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公安部門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工商部門將不予年審,拉開了對非正規保安企業清理的序幕。
對于那些非正規保安企業及保安員,北京警方沒有一棍打死,而是針對實際情況分類整治。對管理規范的非正規保安企業給“出路”,通過“特許加盟”的經濟手段,促使他們加盟到公安機關辦的“北京保安服務總公司”和北京振遠護衛中心名下,由總公司實施監管、培訓和督察;對服務質量差、違法違規問題較突出的企業,工商年檢時直接否決,或通過加強社會宣傳等方式擠壓其“生存空間”,迫使企業主動注銷營業執照;對于業主投訴較多的物業保安,通過與物業管理企業簽訂“物業服務項目治安保衛和保安人員管理目標責任書”,將其納入公安機關的監管。
“責任書”不僅詳細規定了物業企業自建保安隊伍的工作標準、培訓、備案等內容,而且規定物業保安員不得辱罵、毆打他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否則將受處罰。
保安業亟需有法可依
北京市在清理整頓非正規保安工作中,引入了“特許加盟”和前置審批的手段,一批非正規保安企業被準許加盟到北京市保安服務總公司旗下并接受管理,支付加盟費用并以北京保安名義開展業務;一批非正規保安公司,工商部門不予年審,一些新建保安公司被工商部門拒絕審批。這些措施引起不小爭議。
北京市保安服務總公司總經理耿廣軍說:“根據商務部關于‘特許加盟’的規定,我們把‘北京保安’品牌在工商局進行了注冊,把20年的經營工作總結提煉成了一系列標準,加盟企業要求實行‘五統一獨’,即統一財務管理、統一工作標準、統一培訓、統一服裝、統一考核,獨立核算并承擔經營風險。通過特許加盟,一些管理較規范的企業被納入警方視線,取得了合法的生存權。”
然而,一家小型保安公司負責人卻頗有不滿:“北京保安業的‘特許加盟’根本不是市場行為,是政府強制行為。我不愿加盟,更不愿意每月向總公司交納營業額3%的‘加盟費’。但不加盟就不給我經營牌照,就要取締,說白了加盟就是給我們戴頂‘紅帽子’,保安業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市場化?”
北京市工商部門對不予保安企業審批和年審也相對低調和謹慎。一名工商局干部說,不予審批的行為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僅僅遵照政策執行,嚴格來說是違反《行政許可法》的。
北京市公安局內保局保安技防管理處處長初京說:“清理整頓只能解決一時問題,要想從根本上使保安行業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發展軌道,必須通過保安立法來解決。”
雖然清理手段仍存爭議,但北京保安市場秩序好轉是明顯的。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北京警方查辦案件中,涉及非正規保安問題的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8%,媒體對保安服務的曝光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