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冬天,我到德國法蘭克福參加一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研討班。
一天,我們聽一位研究貨幣問題的德國教授講演。這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德國人。他在講演中,臺上臺下頻繁地來回走動,不時地坐在不高的講臺上,配合著他講演內容的變化,做出各種各樣輕松隨意或嚴肅認真的手勢和表情,讓人感受著一種“稀有的”德國式浪漫。即便是他提問,也與通常的研討大相徑庭,他提問的方式和提出的問題都帶有幾分浪漫色彩。那天的研討,是我參加這個班整個過程中最輕松、最愉快且內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一個德國人關于貨幣問題的講演,竟會產生如此效果,我對德國人“認真、嚴謹、近乎于刻板”的印象,產生了絲絲動搖。
在講到近些年人民幣對世界各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化時,他展示出來的匯率圖顯示,那是一條直線。以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為例,1994年中國外匯體制改革之后,一美元兌換人民幣的比率,基本在1:8:27左右,起伏幅度小到幾乎沒有。德國教授笑著問,一個人的心臟波動圖如果是這樣一條直線,那會如何?大家相視而笑。他馬上回答,那意味著生命就結束了。然而,我們不必為中國的“直線心臟圖”憂慮,中國經濟在這段時間里,不是停頓不前,而是高速增長,無國可比。那些“心臟圖”起伏有序,顯得生機勃勃的經濟體,反而增長緩慢,甚至于有的還出現了“金融危機”,或存在過“經濟滯脹”等惡性經濟病癥。
當我將這一貨幣匯率與經濟增長之說,引向廣泛的生活層面時,我的腦海里陡然升騰起了一個生活哲學命題——生命,有時就是一條直線。在單調、枯燥、死板的形式背后,完全可能是豐富、生動、鮮活的內容。就如同這位德國人的講演,講演的形式,不外乎是臺上臺下,講者聽者,提問答問,數據、圖表和公式模型,并沒有什么特別。但這位德國人,卻在如此形式之下,演繹出了這般富于活力的過程。我想,在生活中,為什么我們時常要被單調的形式所迷惑、框死,不去發現和創造生命的鮮活呢?
生命的形式,有時就是單調得近乎于沒有生機的“直線”。我們卻不必為此憂慮。只要是活生生的生命,就有其內在的豐富、生動和鮮活。
選自《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