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孺皆知的“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系股票交易的基本常識。但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投資專家延衛利卻并不這么認為——他的格言是——高價買進更高價賣出。事實上,“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倒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而此君之所以要換種方式說,為的是強調另一方面的道理:可千萬不要輕易買進便宜或價格不斷下滑的股票,因為低價買進。
股票也可能將不得不以更低的價位賣出。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高價買進更高價賣出”則既是一種策略或風格,也是一種叫“慣性投資”的投資方法。此投資法利用股票上漲時的慣性和勢頭,大量買進那些業已上漲的股票,并期待其進一步升值,不過其最終結果也可能因人而異或因時而異:有的人利用成功發了財,卻也有人運用不當破了產,還有的人在某個時候或在某些股票上獲得成功,但又在另一些時候或另一些股票上大栽跟斗賠了錢。
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有句至理名言:賣掉賺錢的股票而留下賠錢的股票就好比剪掉了香花而留下了雜草。他分析說這么做極有可能導致這樣的尷尬處境:賺錢的股票并未賺足,因為賣出太早,而賠錢的股票卻由于遲遲沒有脫手而賠足了。
信奉長期投資的投資家巴非特的座右銘是:要選擇你充分信任的公司投資。他分析說:“當你買進了某公司的股票之后,即便股市關閉了,而且一關就是三年五年,你也不必擔心。這是因為你對投資的對象如此信任,以至于你有足夠的信心認定三年五年后該公司會比今天更好。”
紐約著名理財專家弗爾曼常常對求教者教導說,投資有兩個要點:其一是別賠錢;其二是別忘了第一點。這話不僅是一種強調重點的修辭方式,而且還重申了一個樸素的真理,即保住資本的重要性。由此這句話顯然不是廢話。
有意思的是,一些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名言在美國投資界也贏得了不少知音,如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即治理國家同烹飪小魚一樣,燒煮時不宜翻動過于頻繁,否則魚就會碎得不成形了),應用到投資技巧上,即意味著炒股票甚至炒基金時也不宜進出太頻繁。順便提一句,此言早在上一世紀80年代時,當時的在任總統里根在《國情咨文》中就首先加以引用了,后來一直被投資界“炒賣”,最后竟然成為投資界的“金玉良言”。此外,另一位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的名言譯成白話是:盡管世界上水很多,但我只喝其中的一點點。此話應用在股市上,就是說股市上的機會多得好比世界上的水,但你只能抓住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失去機會也不必憂心忡忡。
不過,美國投資界流行的格言也并不一定出自專家或名人之口。實際上,有相當多的經典妙語的原創者是普通人,甚至查不出作者究竟何許人。如,“股市機會好比中國的公共汽車”的意思是說,股市有的是機會,就像中國的公共汽車每過幾分鐘就會來一輛,其言外之意是:注意別擠著上車以防忙中出亂乘錯了車。此外,諸如“大車比小車安全”,“大船不容易翻”,或“大樹不容易被大風吹折”等格言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在市場競爭中,規模經濟至關重要。上一世紀90年代初,在花旗銀行因拉美壞賬而奄奄一息時,仍有人大舉購進花旗銀行股票。這是因為購買者認定,這么大的花旗銀行不可能輕易垮臺。然而任何至理名言也不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上述格言并不是說“大公司不管怎樣也不會倒”,事實上即便名氣再大實力再強,一旦其拳頭產品被淘汰同樣將面臨死亡。如,當文字處理機和打字機被個人電腦取代后,生產文字處理機的大名鼎鼎的王安公司和生產打字機的史密斯克羅那公司也難逃破產厄運。
選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