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學的德育老師從雜志上找到一個很好的例子,拿來講給學生聽——
說的是發(fā)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一起黃金被盜案。在一家造幣工廠,由于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成堆的黃金白銀堆放在車間臨時搭建的倉庫里。
那時的工人大多覺悟很高,可也有一個起了邪心。這人是個生產(chǎn)科長,趁下班無人時手腳麻利地偷了兩大塊黃金。
他做得很巧妙,逃過了公安局的大力偵查,但是,我們來看看后果吧:
那個年代叫做群眾式破案,像搞運動一樣,背靠背,互相檢舉、揭發(fā),審問加批斗,整個工廠弄得雞犬不寧,有人被打殘,有人被逼瘋……
偷金子的人雖沒逮住,付出的代價更大。他的老父親嚇得神思恍惚抑郁而亡,為了避開對他起疑的鄰居,他把家從設施齊全的樓房搬到簡陋的平房,緊閉大門不與人來往,連兒子結(jié)婚都不敢貼個“喜”字……
那年頭大家都窮,他根本不敢將黃金拿出來改善生活,更關(guān)鍵的是,他是生產(chǎn)科長,他明白那黃金的純度非常之高,根本不可能為民間所有。為了降低純度,他曾用各種化學試劑來熔煉它,均告失敗。
過去了小心翼翼惶惶不安的20年,熬到了改革開放全民致富的年頭,國家對黃金買賣放松了些,他想機會來了,剁下一小塊讓老婆拿到銀行去賣,被逮個正著。因為那金子的純度太高了,誰見了都要起疑心。一起懸案就此破了。
老師講完了這個真實的故事,讓學生談感想。他啟發(fā)說:金子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富裕、幸福、快樂,相反給他造成緊張、恐懼、抑郁,最后還有牢獄之災,值得嗎?
學生討論熱烈,公認這人這一生虧大了。除了起先不該偷竊外,還有如下的說法:
——他為什么要賣到銀行去?不是自投羅網(wǎng)嗎?
——我覺得他太急了,要是再放一些年,可以賣給黃金販子,可以做各種投資。
——這人特笨,腦筋不會轉(zhuǎn)彎。他不能造福自己,也可以造福后代。
……
德育老師像銀行人員一樣吃驚。銀行人員的吃驚來自黃金的純度太高,高到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德育老師的吃驚來自如今學生的純度太低,低到超出了他的想象。
選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