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字母“X”,被定義為數學界的“未知數”符號,同時也是寶馬家族SUV的代碼——X系列。
它曾在短短幾年便締造一段頂級SUV的傳奇,如今全新登場,其表現如何正是我們今天要求解的“未知數”。
炒作出來的概念罔若過眼云煙,不過是賺取鈔票的手段;而寶馬精心雕琢的概念往往開創先河,并就此樹立難以逾越的標桿。8年前,自稱“SAV”(Sport Activity Vehicle,高性能運動型多功能車)的首款寶馬X5剛一面市就輕松擊敗奔馳ML級,奪走第二代SUV的霸主地位,至今無可撼動。
今年1月,我們已經在希臘全球首試新X5,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它劍指剛剛興起的第三代SUV,力圖延續“X”系列耐人尋味的傳奇?,F如今它登陸中國.使我們有機會細細品位其三大核心技術之美。
略帶遺憾的美
初識xDrive
xDrive是寶馬最新的四輪驅動系統,也是新一代X5躋身第三代SUV行列的法寶之一。
其最大特點是動力系統與后輪的連接是剛性相連的,與前輪是柔性的,而柔性意味著“動力分配可變”。
不知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像豐田陸地巡洋艦、現代特拉卡這樣的全時四驅車,在轉小彎或掉頭時會發出胎響——差速器難以適應四條車輪間較大的轉速差,最終導致“磨胎”。
xDrive有著一套獨到的控制思路:在小范圍挪車時,xDrive會自動切換到后驅,即0:100的動力分配。正常起步時,這一比例為50:50。車速超過20km/h后,xDrive會隨機應變,實時并安靜地分配動力(正常值為40:60)——轉彎時它會通過調節動力分配來避免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
聽起來很神奇,但別太早就拜倒在寶馬的光環下。別忘了,本節的小標題還有“遺憾”二字——請注意,xDrive的后輪與動力系統之間仍是“剛性”相聯,不可斷開,因此動力分配的范圍僅限50:50~0:100。
“100:0-50:50到哪兒去了?”先看看我們的測試吧。
尋找缺失的100:0
測試xDrive
為揭開謎底,我們模擬了一個從冰雪路面到柏油路面的情景。應付這個問題,寶馬也沒什么“奇招”:“當只有前輪駛上具有適當附著力的堅硬路面時,系統將在短短0.1s內就將幾乎100%的驅動力傳給前橋?!薄@句話引自寶馬產品說明。
為什么是把“幾乎”100%的“驅動力”傳給前橋,而不是把“全部‘動力’”傳給前橋?這里要弄清兩個概念。驅動力(牽引力),是讓車走起來的力,是地面給車輪的。動力,是發動機直接輸出。比如說空轉的車輪,它有動力,但沒有驅動力。
“把全部的動力傳給前橋”就意味著100:0的動力分配,難怪寶馬要如此注意措詞——因為xDrive的后軸不能斷開,也就無法實現100:0-51:49的分配。xDrive至多也只能讓前輪與主軸間的多片式離合器完全壓緊.即連接由“柔性”改“剛性”,也就是50:50的動力分配。
這樣的結果是4條車輪同時轉動。空轉的后輪雖分配到一半動力,但幾乎沒有被轉化為驅動力,白白浪費了。而附著力好的前輪卻可以把另一半動力全部轉為驅動力。因此情況并非寶馬所宣稱的“xDrive會把幾乎100%的驅動力傳給前橋”,而是“幾乎100%的驅動力源自前橋”,且xDrive的作用有限,實際驅動力只是動力的“一半”。而像奧迪quattro,就可以達到100:0動力分配,可以將所有動力傳給附著力好的前輪。
揭示了xDrive的客觀不足,還是要看看它的實際表現。測試時,附著力不好的后輪的確出現了空轉現象,印證了剛才的分析。但出乎預料的是,當我坐在車中試圖感知動力分配的過程時卻一無所獲——寶馬新X5不僅完成了測試,而且相當平順。
難道xDrive的響應可以超越人的感知?我帶著疑問找到了寶馬的培訓師,他給出的解釋是,從踩下油門踏板到發動機產生所需動力至少要間隔200ms,而xDrive僅需100ms就能完成動力分配,因此我們才“一無所獲”——就像倆人被狼追的笑話:誰也不用跑得比狼快,只要跑得比另一個人快就行了。
xDrive的好搭檔
越野DSC Ⅲ
單兵作戰的xDrive并沒有拼下對手的絕對優勢,不過寶馬一直堅持自行開發DSC(動態穩定控制)卻可以通過ICM(一體式底盤管理)與xDrive協同工作,從而事半功倍。
比如說超過20km/h以后xDrive的前后動力分配,就是由DSC所采集的各種參數決定,如轉向角度、油門踏板位置、發動機轉速、車速,甚至包括是否轉向過度等信息。而且只有在連改變動力分配都不能完全消除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時,DSC才會通過制動系統保持車輛穩定。
某個車輪突然失去抓地力也是越野路況中常見的問題。為此,我們又模擬了右前輪懸空的場景。這種情況下輕踩油門,車輛會一點一點地向前蠕動,同時發出咔咔的聲音,說明右前輪剛一空轉便被制動器牢牢鎖住,隨即車輛穩穩地駛出窘境。空轉的車輪被“制動”正是DSC中ADB(電子自動差速制動)作用的結果,類似于輪間差速鎖。倘若換作沒有輪間和軸間差速鎖的四驅車,同樣的場景下恐怕有多少蠻力也會被懸空的車輪耗費得一干二凈。
除配合xDrive之外,DSC自身的功能也非常強大。在一連串的縮寫字母之中,最耀眼的還屬HDC(下坡控制)。將車開上在特意搭建的越野場地,開啟HDC功能,松開油門和制動踏板,寶馬新X5自由駛下陡坡。起初能察覺到不足0.5s的“失重”,之后便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將車速放緩,此時正是HDC在對四條車輪實施制動。通常下坡的速度與步行相同(8km/h),巡航定速的+/-按鈕可以在7km/h-25km/h的范圍內調節車速,而且通過輕踩制動可以隨時取消本次HDC功能。
“底”氣十足
AdaptiveDrive
從第一代X5開始,寶馬就非常注重公路性能的開發,這一趨勢至今仍未改變。有了xDrive和DSC,寶馬新X5的越野性能有了質的飛躍,但這還不足以令其超越其他第三代SUV。
因此,寶馬新X5亮出了第3個法寶——AdapfiveDrive(自適應駕駛系統)。這套系統的功能包括可變減振器阻尼與主動防側傾穩定控制。前者故名即可思意,通過電磁進行調節。后者則鮮有聽聞,它實際就是一根長度(松緊度)可變的橫向穩定桿,針對不同側傾隨機應變。
作為寶馬家族第一款可以同時容納7人的車型,加大的車身令新X5的高速穩定性也有所受益。再附上AdaptiveDrive,以及前雙橫向擺臂和后整體式IV四輪獨立懸架,即便穿越只有15m間隔的樁桶,新X5的側傾仍舊可以接受。特別是后橋,由于4.8i車型裝備的空氣懸架可以自動調節水平高度,即便擁有2933mm的超長軸距,繞樁時的循跡性能仍然理想,風姿不減。加上寶馬成熟的主動轉向,打半圈方向就能讓4854mm長的新X5自由迂回于距離比以往近很多的樁桶間——如果換做老款X5,至少要打一圈方向,這樣繞樁簡直如同夢魘一般。
不必擔心新X5出現的輕微轉向過度。除DSC之外,主動轉向也能迅速通過精確的反向轉向來維持穩定——這通常是專業車手的操作手法。
誓做領跑者
超越卡宴
與xDrive、DSC和AdaptiveDrive三大法寶相比,兩款全新發動機同樣給了我們驚喜。其中頂級的V8發動機可以輸出475Nm的最大扭矩,配合比Steptronic換擋更快的6擋手自一體式變速器,完成百公里加速僅需6.5s。比著名的保時捷卡宴4.8S還要快0.3s,令人嘆為觀止!而其平均油耗甚至比上一代3.0i車型還要低。
不過入門級的3.0L直6自然吸氣式發動機似乎更值得關注。其升功率突破66.67kW/L,居然比大眾的1.8T FSI渦輪增壓直噴發動機還出色!配合315Nm的最大扭矩,百公里加速僅8.1s,比裝備3.6LV6發動機的卡宴快了近半秒鐘的時間。
以第三代SUV為目標,新X5劍指保時捷卡宴、奧迪Q7以及奔馳新ML級。如同歷史重演,新X5剛一誕生便面臨挑戰,不過以寶馬擅長的發動機為基礎,輔以獨立開發且相輔相成的xDrive、DSC和AdaptiveDrive,新X5交出了相當不錯的答卷。倘若xDrive再完美一些,估計誰將勝過新X5也是無解的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