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我們又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紀念日。出版物的國慶專題,是為祖國送上的生日祝福。1949年以來,期刊的“國慶專題”內容與設計大都充滿時代感,從中能了解新中國每一年的變化,有極其特殊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這也是當代出版史研究中“國慶專題期刊”受到關注的原因。
最早的國慶專題期刊
1949年出版的開國大典或解放號國慶專題期刊有:《東北畫報》《華北畫報》《文藝報》《影劇新地》《大眾影劇》《察哈爾教育》《青青電影》《新教育》,以及蘇中解放區《人民畫報》《世界知識》。
國旗設計圖案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委會在全國范圍內發布《國旗征集啟事》。其后短短30天里,海內外3000多幅國旗設計圖案寄到籌備會。其中有開國元勛,也有普通職員,有耄耋老人,也有9歲學童。人們在對共和國未來旗幟的描繪中,傾訴著對新中國的熱愛和當家作主的豪情。筆者藏有一冊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代表大會的出版物:《國旗圖案參考資料》(1949年9月編印),詳載國旗初選方案38種,其中有朱德、郭沫若、艾青、吳玉章、張仃、鐘靈等人的方案。1949年9月27日,由曾聯松設計的第32號方案——五星紅旗圖案,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
新中國電影、電視第一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舊中國“軟性”電影畫報隨即消亡。但有一個特例,這就是堅持了19年之久的《青青電影》畫報,它是惟一跨越新舊兩種制度的電影刊物。1949年6月20日《青青電影》畫報出版“解放號”特刊,成為解放后出版的電影第一刊。
1949年6月,阿英等人集體創辦《大眾影劇》(周刊)。同年10月1日,《大眾影劇》(周刊)第7期出版“慶祝新中國誕生”特刊。
1950年6月1日,《大眾電影》畫報在上海創刊,同年10月1日,《大眾電影》第8期出版“國慶一周年紀念特刊”,共刊出電影圖片幾十幅,其彩色封面成為經典之作。
1958年5月1日19時整,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試驗播出,中國電視事業發展的歷史由此開始。北京市內僅有的三十多臺電視機屏幕上出現了以廣播大廈作為背景的“北京電視臺”的畫面。
1958年7月3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無線電與電視》創刊,成為中國電視第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