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益腎化瘀湯治療血管性癡呆(VD)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將診斷為VD的104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A組根據癡呆簡易篩查量表(BSSD)評分高低分為A,組和A2組兩亞組,口服自擬中藥益腎化瘀湯。B組根據BSSD評分分為B1組和B2組,用石杉堿甲(哈伯因)片,A、B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觀察用藥前后癡呆癥狀的變化,并對病人的血液流變學、事件相關電位(ERP)中P300進行觀察。結果 A組的綜合療效為77.9%,與B組的66.7%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根據智能評分,癡呆程度較輕的A1組與B1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0.0%與68.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A1組與B1組治療后BSSD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癡呆程度較重的A2組與B2組治療后BSS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治療后的血液流變學部分指標及P300與B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益腎化瘀湯對VD有治療效果,尤其對癡呆程度較輕的VD療效明顯。
關鍵詞:益腎化瘀湯;血管性癡呆;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R743 R28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2-1173-02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繼發于腦血管病變后所產生的癡呆。腦血管病病人30%~40%發生癡呆,而現今對VD采取單純西藥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為進一步對VD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2002年12月—2006年12月采用自擬中藥益腎化瘀湯劑治療VD,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采用癡呆簡易篩查量表(BSSD)評定智能分數,小于22分(文盲≤16分)則確定為癡呆,而后再根據美國國立神經系統疾病與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經科學研究國際協會(NINDS—AIREN)1993年的診斷標準診斷血管性癡呆。剔除:①腦血管疾病發生前已有癡呆;②影像學檢查(CT或MRI)無明顯腦血管病病灶者;③極不合作者。
1.2 一般資料 符合納入標準的104例VD病人均系我科住院及門診病人,按就診先后以2:1比例分成治療組(A組)68例、對照組(B組)36例。兩組病情輕重依Blessed行為量表進行綜合評分,兩組在發病年齡、性別、病程及Blessed評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3 方法 A組采用自擬中藥湯劑益腎化瘀湯加減,藥物組成:枸杞子10g,菊花10g,天麻10g,地龍15g,生地黃、熟地黃各10g,丹參15g,赤芍、白芍各10g,桃仁10g,紅花10g,酸棗仁20g,柏子仁20g,制膽星8g,仙靈脾15g,炙遠志8g,桑寄生20g,生牡蠣先煎20g,甘草4g。加減:氣虛者加黃芪20g、黨參20g;陰虛者加石斛15g、麥冬15g、龜板15g;躁狂風動者加羚羊角粉3g靈磁石30g;火旺者加生大黃15g、黃連10g;脾虛納呆者加白術10g、山藥15g、木香10g。上方加水500mL,先武火,后文火煎約30min,取汁300mL,分3次溫服,每日1劑。B組服石杉堿甲(哈伯因)片,每次100μg,每日2次。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并配合康復治療及對癥治療,康復治療采取記憶訓練、思維訓練、注意力和集中力訓練等方法,根據具體情況,從易到難,一般每日訓練1次或2次。
1.4 觀察指標 治療過程中觀察臨床癥狀變化和藥物不良反應,同時根據癡呆簡易篩查量表對兩組病例于治療前、治療后進行智能測定評分;并在治療前根據BSSD評分,將評分≥13分者分為A1和B1組,評分<13分者分為A2和B2組,同時觀察血液流變學和事件相關電位(ERP)中P300在治療前后的變化情況。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龔躍先等修訂的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的療效標準。顯效:癡呆癥狀明顯改善,生活能自理,BSSD評分提高5分或以上;有效:癡呆癥狀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能自理,BSSD評分提高2分~4分;無效:癡呆癥狀無改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BSSD評分提高1分或不足1分。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Ridit分析。
2 結 果
2.1 各組BSSD評分(見表2)
2.2 各組治療后綜合療效比較 A組總有效率稍高,而病情較輕的A1組與B1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p300潛伏期、波幅比較 同組治療前后P300潛伏期、波幅比較均有改善(P<0.05),但治療后A組P300潛伏期、波幅改善更明顯,較B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2.4 兩組血液流變學變化 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除B組紅細胞沉降率外均有改善,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A組改善更明顯,與B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2.5 副反應 A組未發現任何副反應,B組有少數病人出現頭暈、惡心和腸胃不適等副反應。
3 討 論
血管性癡呆是由于多次腦卒中、一次大面積的嚴重腦卒中或長期慢性腦內血管供血不足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改變,最終使大腦功能衰退,多以梗死性癡呆最為常見,臨床突出特點為智力進行性下降,記憶、判斷、計算等認知功能障礙,并多有表情呆滯、行為反常及人格改變等表現,中醫學稱之為“呆癥”。血管性癡呆多為老年人發病,老年人均有腎虛的存在,腎既虛,則氣化無源,無力溫煦、激發、振動臟氣,腦髓漸空,使臟腑、四肢百骸,失其濡養,從而出現三焦氣化不利,氣機升降出入失常,血失流暢,脈道澀滯,而致血瘀。所以血管性癡呆的主要病因病機,是年老腎氣漸衰,腎虛則髓海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氣滯血瘀于腦,或痰瘀交阻于腦竅,腦失所養:導致智能活動障礙,腦力心思為之擾亂,而成癡呆,故治則當以益腎化瘀為主,自擬益腎化瘀湯即是基于此而設的。方中枸杞子、生熟地、白芍、仙靈脾、桑寄生補益腎之陰陽;地龍、丹參、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天麻長于熄風鎮痙,善治頭痛眩暈;膽南星熄風化痰;遠志補心腎、寧神志、化痰滯;菊花清肝明目,止頭痛眩暈;龍牡鎮攝肝陽,寧心安神;酸棗仁、柏子仁寧心安神,這些藥物均有助于癥狀之改善,利于癡呆之恢復。而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枸杞子、仙靈脾、地黃、桑寄生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天麻、遠志、白芍有增強體力和智力的作用;地龍、丹參、赤芍、桃仁、紅花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由上述諸藥組方用于治療VD,可通過活血化瘀藥所具有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達到改善腦循環,再加上益腎藥所具有的抗氧化、抗衰老效能,以及天麻、遠志、白芍的增強學習記憶,增強體力和智力的效能而起到神經細胞保護作用,從而共同促進VD病人腦細胞功能的恢復。
作者簡介:梅琰(1965—),男,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副主任醫師,現工作于湖北省利川市中醫院(郵編:445400)。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