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541.7 R256.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2-1255-02
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是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中常見的心律失常,大約占PSVT的40%~50%。目前,射頻消融術(RFCA)是治療AVNR了的首選方法,成功率達到96.1%~98.3%。房室結慢徑道與快徑道在解剖位置上相毗鄰。射頻能量不僅可以產生瞬間效應,同時可使局部組織發生水腫、炎癥,重者,臨床上可出現房室傳導阻滯。RFCA術中合并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率為1%。本研究針對1993年一2007年11月共489例AVNR了病人進行慢徑消融術,共有4例病人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其中1例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余3例病人發生了一過性(I~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本文將對RFCA術中合并房室傳導阻滯進行分析,為今后進行慢徑道消融術過程中避免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1993年—2007年11月共489例進行慢徑消融術的AVNRT病人,所有病人在進行RFCA術停服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5個半衰期,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Seldinger法穿刺右頸靜脈,或左鎖骨下靜脈,放人CS電極,穿刺左股靜脈放人His電極,右股靜脈放人RV電極,進行電生理檢查L2j,證實為AVNR了。均采用下位法進行消融,即將消融電極置于His與CS連線下1/3,記錄到小A大V,給予1s,30w,60℃進行消融,消融成功地位點為①心房或心室起搏無前向或逆向慢徑傳導;②心房程序刺激是房室折返激動不多于1個;③靜脈輸注1%異丙腎,心內電刺激不能誘發AVNRT。手術當天行心電圖檢查并給予心電監護,出院前及出院后1個月、3個月、半年行動態心電圖檢查。
2 結 果
1例病人發生完全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40/min,血壓120/65MmHg(1mmHg=0.133kPa),給予氫化可的松靜脈輸注7d,傳導不能恢復,后行DDD起搏器植入術,術后3個月復查,房室傳導恢復,延長AVD至250Ells時為自身心率,PR間期為220ms,隨訪至今PR間期為220ms,Holter檢查在夜間有時出現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出現。另3例病人發生了一過性(I~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有1例病人在靶點放電7s出現交界區逸搏心律,11s時出現了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即刻停止放電。約(2~3)min后恢復為啵房室傳導阻滯。3例病人手術過程中分別放電1次、3次、4次,功率為30W。重復電生理檢查均證實慢徑道被成功阻斷。術中AH由62ms、76ms、78ms分別延長至97ms、116ms、130ms,FIV無變化。其中兩例在1周內恢復房室傳導,PR間期為200ms。另1例病人術后31d復查時心電圖檢查提示恢復正常的房室傳導,PR間期為210ms。3例病人發生房室傳導阻滯時均未用藥物治療。
3 討 論
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是RFCA治療AVNR丁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約1%,多發生于術中,多數于終止放電后恢復,停止放電不恢復者,可發生延遲恢復。該研究表明,RFCA可使組織產生界限清楚的凝固壞死灶,局部組織細胞膜發生永久壞死,細胞興奮性和傳導性消失。且其外周存在出血和炎癥細胞浸潤損傷區,炎癥水腫吸收可使傳導阻滯在水腫吸收后恢復傳導,這是傳導阻滯延遲恢復的病理基礎。
在進行AVNRT消融慢徑過程中,要注意在CS與His直線中下1/3開始,不成功者應逐漸向His電機下后方消融,如在消融過程中出現快速交界區心律,應采取滴定法進行消融。發生傳導阻滯的交界異搏心律應立即停止放電,傳導多在短時間內恢復。完全房室傳導阻滯可用氫化可的松治療,I度房室傳導阻滯需嚴密觀察,一般在1個月內發生延遲恢復。
作者簡介:劉曉紅,女,副主任醫師,現工作于山西省人民醫院(郵編:030012);來春林、王東霞,工作山西省人民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