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2-1273-01
目前醫學界對中風的認識和治療手段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臨床療效仍不令人滿意。舌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客觀指標之一,觀察舌象變化,可知病邪之淺深、臟腑之虛實。而中風病人的舌象變化多端,多能反映病情進退。在腦中風急性期,舌診對辨證論治、判斷病情輕重及預后轉歸均有一定的價值。現對2006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123例腦中風病人舌象變化,結合其他體征,進行辨證施治,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1 臨床資料 123例病人均為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神經內科腦血管病區2006年7月—2007年7月收治的急性腦中風病人。其中男72例,女51例;40歲以下2例,40歲~59歲31例,60歲以上90例,平均年齡66 4歲;腦梗死103例,腦出血16例,混合性腦卒中4例。
112 入選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相關標準及中醫中風病診斷及分型標準。123例住院病人均屬急性中風,經頭顱CT檢查后確診,從發病時間到入選時間<14d。
113 觀察方法 據鄧鐵濤望舌診斷標準,囑病人仰臥位或坐位,將舌自然伸出,在充足自然光線下,觀察其舌形、舌色、舌苔并逐一記錄,統計結果。
2 結 果
舌形:正常13例(10.57%),胖邊有齒痕39例(31.71%),瘦小25例(20.33%),裂紋31例(25.20%),瘀斑、瘀點50例(40.65%),芒刺3例(2.44%);舌色:淡紅33例(26.83%),淡白13例(10.57%),紅絳31例(25.20%),紅35例(28.46%),紫7例(5.69%),青4例(3.25%);舌苔:薄白26例(21.14%),薄黃15例(12,20%),白膩2l例(17,07%),黃膩33例(26.83%),黃厚15例(11.19%),黃黑4例(3.25%),無苔9例(7.32%)。
從123例急性中風病人舌象觀察結果來看,舌瘦小、舌有裂紋者各占20.33%、25.20%,而舌瘦小、有裂紋均為陰虧之象。舌紅、紅絳者均為熱象,共66例(53.66%)。舌苔黃、黃膩、黃厚、黃黑者67例(54.47%),舌苔膩者54例(43.90%)。舌見瘀斑、瘀點者50例(40.65%),可見中風病人亦多有血瘀之象。
3 討 論
綜觀123例急性中風病人舌象的觀察,以舌紅絳、有裂紋、苔黃膩、有瘀斑、瘀點者多見,故認為急性中風病人以熱、痰、瘀為主要病因,陰陽失調、肝腎陰虧、虛火內生常常是導致中風發生的內在原因。中風常因肝陽暴亢引動心火,風火相煽而致,孫思邈早有明訓,至劉完素認識更加明確,正如其所著《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所說:“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此后,丹溪則言痰郁化熱生風引發中風,《丹溪心法·中風》有云:“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認為火熱是中風病的主要病機。而痰與瘀在病理上亦常常密切相關,“痰阻則血瘀,血瘀則痰滯”。在實際,臨床觀察中,急性中風亦以痰瘀交阻證候為多見。中風的發生機制是氣血升降逆亂嚴重,氣血津液不循常道進行,或滯留,或充溢于神明之腑,形成痰飲、瘀血、氣滯。腦卒中多為高齡病人,伴長期高血壓、糖尿病或冠心病史,肝腎虧損,肝陽上亢,挾風、挾火,上擾神明,痹阻脈絡,為本虛標實之證。依據主癥、舌、脈辨證分析。抓住風、火、痰、瘀諸方面的輕重緩急,分別辨證選用中成藥,辨證選用不同方劑,配合靜脈輸注中藥針劑,收效甚佳。
本組研究結果提示,腦中風不同個體發病前后的內環境可能是不同的,它可能會導致腦內不同時期的病理變化出現較大差異,以至出現臨床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由于不同病人的中風具有不同體質,病理表現也不盡相同,所以所有中風病人都用同一種方法或藥物治療顯然是不恰當的。在同一個疾病治療中一定要充分重視個體因素,中醫謂之同病異治。當然,這種診察方法受到觀察者主觀條件和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因此,今后運用計算機視覺系統、色度學原理、光學技術和圖像分析技術,結合中醫舌診的,臨床經驗,對舌象作進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建立舌診的客觀統一識別標準,將對中風的辨證分析、中醫藥療效評價更具有臨床意義。
作者簡介:陳曉峰(1972—),男,畢業于廣西中醫學院,主治醫師,現工作于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郵編:530001);鞏文娟,工作于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