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2-1270-02
眩暈病是臨床常見之疾患,罹病人多痛苦難耐,懇有藥到病除之切。然而中西醫各單一治療此患療效難盡如人意。筆者經過多年臨床實踐、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治療,每獲良效,除疾甚速。現以5個方面淺析如下。
1 眩暈臨床特點及其分類
通過臨床觀察,從年齡段上看。年齡最小20歲,即可發病,其他年齡段均有發生。平均發病年齡50歲,50歲以上發病占絕大多數。女性發病較男性偏高,1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發病為多。
1.1 臨床特點 眩暈發作突然,可在任何時間發生,睜眼時覺房子或周圍景物轉動,閉眼時則覺自身天旋地轉。站立時身體不穩,試圖走路時向一側傾倒,或表現為左右搖擺。來勢猛烈者可使病人突然倒地。發作期間病人睜眼或轉頭則眩暈加重,故大多數病人閉目靜臥,頭部及軀體均不敢轉動。常伴惡心、嘔吐、耳鳴、耳聾或耳堵感,或有幻視、幻聽、肢體麻木出現等。
1.2 眩暈的中西醫分類情況 內科常見有以下8種:①美尼氏病,中醫辨證分型屬痰濁內蘊型;②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醫辨證屬肝陽上亢挾瘀型;③頸-椎病,中醫辨證屬痰阻血瘀型;④低血壓,中醫辨證屬氣血虧虛型;⑤多原因綜合(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精神障礙),中醫辨證屬痰阻血瘀型;⑥前庭神經元炎,中醫辨證屬外感邪氣內結痰火型;⑦頭部外傷(指非骨折、意識清、皮下淤血、腦震蕩所致眩暈;重度腦外傷不在本文治療的范圍),中醫辨證屬瘀血阻絡型;⑧膽系感染(膽囊炎、膽石癥、膽管炎),中醫辨證屬濕熱痰阻型。
2 治療方法
2.1 西藥基本藥物 能量合劑(三磷酸腺苷40 mg,輔酶A 100U,維生素C3.0g ,維生素B6200mg)、利多卡因60mg加入(5%~10%)葡萄糖250 mL中緩慢靜脈輸注,每日1次。丹參或復方丹參注射液16mL~20mL,山莨菪堿針10mg加入5%葡萄糖200mL中靜脈輸注,每日1次。或山莨菪堿針(顱內壓增高,高齡男性病人,有明顯前列腺肥大,尿潴留的忌用)10mg肌肉注射,每日2次,惡性嘔吐劇烈者甲氧氯普胺(胃復安)10mg即刻注射。倍他司汀按常規量靜脈輸注,每日1次口服藥物:谷維素20mg~30 mg,維生素B120mg,胃復安10mg均每日3次。
2.2 中藥基本藥方 眩平湯組方:半夏12g,天麻10g,白術12g,陳皮10g,鉤藤15g,丹參30g,白芥子10g,代赭石20g,柴胡10g。各類型在臨床上依實際情況,在基本藥物和基本藥方的基礎上加減用藥。
3 討 論
3.1 西藥 基本藥物中,能量合劑、維生素B1可營養神經組織,調節其代謝。倍他司汀為組織胺類藥物,具有擴張毛細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及內耳血流量,從而消除內耳眩暈、耳鳴和耳閉塞感,又能抑制組胺釋放產生抗過敏的作用。山莨菪堿可解除微血管痙攣。利多卡因為神經阻滯劑,能抑制局部的病變反應,而有良好的抗眩暈作用。胃復安為中樞治吐劑,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惡心、嘔吐均有良好的作用并有鎮靜效果。谷維素可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諸藥合用即可達到治療眩暈的目的,因而可作為治療各種眩暈的基本藥物。①美尼氏病主要是迷路水腫、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故應用基本藥物即可。②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在基本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抗凝、溶栓、降脂治療,故氟桂利嗪(西比靈)有良好的擴血管作用,可用于治療周圍性眩暈。③低血壓由于血壓過低,不能適應血管組織的需要,腦供血不足,缺血缺氧,血流緩慢,微循環障礙而出現眩暈病變。故在治療中將基本藥物中的丹參靜脈輸注易為低分子右旋糖酐,既可擴充有效血容量,升高血壓,又可疏通微循環,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④前庭神經元炎由于病毒或灶性感染,多已病毒為主故在基本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抗病毒或抗生素,配以氟美松以消除病毒或細菌毒素對人腦部的毒性作用。⑤頭頸部外傷由于腦震蕩、腦損傷引起眩暈,常伴有高顱壓癥,故在應用基本藥物吋,先宜給予20%甘露醇靜脈快速輸注以降顱壓。⑥膽系感染:是由于該系統感染時,細菌毒素、炎癥反應及膽色素的作用和胃腸系統的功能失調,而導致眩暈,在抗生素的選擇上,氨芐西林、頭孢曲松鈉在膽道中濃度較高,常首選如氨芐西林過敏者可選用阿米卡星。
3.2 中藥 眩暈一病多屑本虛標實之癥,根據痰、瘀、風、火、氣血陰陽,各病因偏重的不同,而在基本方的基礎上加減用藥。①痰濁內阻型“無痰不作眩”,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痰飲內停、上蒙清竅所致,故在眩平湯的基礎上加膽南星、竹茹、生姜、甘草增強化痰降逆和胃的作用。加薏米仁、茯苓、車前子利水濕以化痰飲,諸藥合用,共治以痰為主之眩暈。②肝陽上亢挾瘀型:在眩平湯的基礎上加茯神以養心神、白芍、龜板滋陰潛陽,牛膝、益母草活血化瘀并引熱引血下行,丹皮涼血清熱,石決明、菊花平肝潛陽、清肝明目。肝膽火盛者加黃芩、膽草以瀉肝膽之火,③痰阻血瘀型:在眩平湯的基礎上加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安心神,膽南星增強化痰清熱作用,菖蒲、郁金化濕祛濁行瘀,清心而利清竅。桃仁、紅花、川芎、雞血藤活血化瘀通行血脈,諸藥合用共治以痰瘀為主之眩暈。④氣血虧虛型:其病機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氣虛血虧,致使清氣不能上奉于腦、腦失所養而眩暈,故在眩平湯的基礎上重用黃芪30g~50g補氣升陽,合當歸補血養血共奏益氣補血之功。首烏、白芍補血斂陰,棗仁、五味子益氣養陰安神,升麻配合柴胡、黃芪提升陽氣,炙甘草和白術溫健脾陽,全方合用,共治氣血虧虛之眩暈。⑤外感邪氣內結痰火型:本型的病機是由于感受外邪郁久化火,火灼津液煉津成痰,痰火內結,致使經脈瘀阻,氣血逆亂,加之邪毒上攻于腦而發眩暈。故在眩平湯的基礎上加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黃芩瀉上焦之火。荊芥、防風、桑葉、菊花以疏散外邪清利頭目,羌活除濕,以祛纏綿之邪,白芷辛香通竅。諸藥合用外祛邪氣,內化痰瘀瀉火,共奏治眩之功。⑥瘀血阻絡型:其病機是由于腦受外傷后,脈絡閉阻、氣血運行阻滯不通、髓海不充、腦失所養而見眩暈,故在眩平湯中重用丹參至60g,本型日久可由于脾虛生痰而形成痰瘀內阻型,治療則同該型。⑦濕熱痰阻型:本型的病機是多由于肝膽濕熱,濕生痰、熱生火,肝膽之經上行于腦,痰火之邪隨經上越攻于腦,經脈為之閉阻,清竅為之蒙擾而見眩暈。故在眩平湯的基礎上加黃芩、膽草瀉肝膽之火,茵陳清肝利膽,瓜蔞清熱化痰,元胡、郁金活血清心止痛,厚樸降氣下行,大黃瀉熱下行,牛膝引血下行,甘草和中。諸藥合用共奏治療濕熱痰阻型眩暈之效。
從臨床病人發病年齡、證型情況看,中醫治療中尚有側重,青年病人重在瀉實,以化痰瀉火為主,中老年病人治宜攻補兼施,重在活血化瘀。
中西醫結合治療眩暈,旨在雙管齊下,增強療效,為病人迅速解除痛苦。在辨證診斷準確的前提下,能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眩暈,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應用基本藥物和基本方可使臨床醫師便于掌握,易于常規化,從而達到治療該病快捷有效。
作者簡介:趙強(1957—),男,畢業于寧夏醫學院,副主任醫師,現工作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中醫醫院(郵編:751100)。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