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阿托伐他汀聯用丹紅注射液對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癥病人合并混合性血脂異常病人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血脂的影響。方法 采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方法,對40例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癥合并混合性血脂異常者經6周~12周阿托伐他汀10mg或20mg,1次/日,口服治療后,分為兩組,每組20例,試驗組加用丹紅注射液20mg/d,對照組服安慰劑,治療1個月,觀察兩組治療前后hs-CRP、血脂及載脂蛋白的變化。結果 試驗組治療后hs-CRP、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或P<0.01);試驗組hs-CRP及TG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TG的降低與hs-CRP的降低呈顯著正相關(P<0.05)。結論 在阿托伐他汀應用的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不僅可使二者各自的調脂優勢協同配合,而且可能增加二者的非調脂優勢。
關鍵詞:阿托伐他汀;丹紅注射液;混合性血脂異常;高敏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R541.4 R28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2-1181-03
在臨床實踐中,許多具有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癥者存在混合性血脂異常,且單用他汀類藥物往往不能使血脂完全達標。加用貝特類或煙酸會增加肌溶解風險,而煙酸本身不良反應較多”。近期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至少部分是一種炎癥性疾病,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檢測增加了血總膽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DL-C)預測心臟事件危險性的價值,并獨立于肥胖、高脂血癥、吸煙等其他危險因素,是較敏感的心血管預測因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斷進展與炎癥反應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在阿托伐他汀應用基礎上加丹紅注射液,評價對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癥合并混合性血脂異常者調脂及非調脂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人選及排除標準
1.1.1 入選標準 冠心病或具有冠心病等危癥者,入選前半年內未經正規降脂治療,12h空腹TC≥5.6mmol/L,三酰甘油(TG)≥2.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mmol/L,經阿托伐他汀(20mg/d)單一降脂藥治療(6~12)周后復查12h空腹血脂,LDL-C<3.4 mmol/L,而TG≥2.3mmd/L;或經阿托伐他汀(10mg/d)單一降脂藥治療(6~12)周后復查12h空腹LDL-C已經達標(<2.6mmol/L),而TG≥2.3mmol/L的病人,若同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3.4mmol/L,填寫知情同意書后可入選。
1.1.2 排除標準 近半年內患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接受全身麻醉的外科手術;疾病狀態不穩定(如未控制的糖尿病),或估計預期壽命不超過半年;因為疾病正在使用激素類藥物,且近半年可能調整劑量;嚴重的消化系統疾患;患出血性疾病;肝功能障礙(轉氨酶大于正常上限的兩倍);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1.2 臨床資料 共入選符合條件的病例40例,其中男、女各20例,平均年齡60.5歲,平均體重指數27kg/m2,31例為冠心病,9例為冠心病等危癥。將4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體重指數、吸煙、家族史、合并用藥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3 用藥方法 兩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或20mg,每日1次,治療6周~12周。試驗組加丹紅注射液(濟南步長制藥有限公司)20mL與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輸注,共用4周;對照組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與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輸注,共用4周。所有病例均強化改變生活方式,堅持服用正在使用的心血管藥和/或糖尿病藥,劑量不變。
1.4 觀察指標 病史、一般體格檢查及TC,HDL-C,LDL-C,TG,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ApoB)、hs-CRP。均在空腹12h后于08:00~09:00抽血。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團體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hs-CRP、血脂及生化指比較 試驗組治療后hs-CRP,TG,TC,TC/HDL-C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或P<0.01),試驗組治療后hs-CRP及TG較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試驗組TG降低程度與Hs-CRP降低程度相關性 試驗組TG降低的數值及百分數分別與hs-CRP降低的數值及百分數呈顯著正相關(r1=0.51,r2=0.45,P1=0.021,p2=0.047)。對照組無此相關性。
3 討 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多見于中老年人,冠狀動脈中形成粥樣斑塊是冠心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引起內膜灶纖維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壞死、崩解形成粥樣物。動脈粥樣硬化不僅是一種脂肪沉積性疾病,機體炎癥在粥樣血栓形成及發展中亦起關鍵作用。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成人治療組第3次報告(ATPⅢ)中指出對于TG<5.6mmol/L的血脂異常病人,治療的主要靶目標是LDL-C,次要目標是HDL-C。且HDL-C對血管內皮的保護作用也日益受到關注,HDL通過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凝血功能以及細胞黏附分子表達、血小板功能、一氧化氮(NO)釋放、內皮細胞凋亡及增殖等方面來調節內皮細胞功能。而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TC/HDL-C較治療前降低,提示阿托伐他汀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可能通過對膽固醇的有效調節血管內皮功能、延緩動脈硬化進程。同時,低HDL-C也是很強的冠心病獨立預測因素。故既往研究中提示TC/HDL-C是心血管病危險最強的脂質預測因子之一。而本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阿托伐他汀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可能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當然,兩組比較未發現差異,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有關。
更重要的是本研究發現丹紅注射液的干預明顯降低了hs-CRP。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用高敏感的方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發現高CRP水平預示增加心肌梗死危險。Deveraj等研究顯示,CRP使主動脈內皮細胞產生較高水平的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引起動脈內皮損傷,而這些損傷最終將導致斑塊和血栓形成,即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近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粒細胞膜中的丹紅注射液與hs-CRP呈明顯負相關。本研究發現丹紅注射液的調脂作用與其抗炎作用有一致性。丹紅注射液通過降低TG,改善致動脈硬化的脂蛋白表型(ALP)(即TG升高、低HDL-C,小而密的LDL-C升高),從而減弱ALP的促炎癥作用可能是這一結果的解釋之一。
因為他汀類干預的本身就有抗炎作用。故本研究的意義還在于在阿托伐他汀應用的基礎上,丹紅注射液右降低hs-CRP的水平,從而有效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當然,作為一項小樣本的研究,其研究結果的意義還應經更多更大樣本的類似研究去重復驗證。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設計從客觀上排除了眾多人為及混雜因素的干擾。
本研究提示在阿托伐他汀應用的基礎上如用丹紅注射液不僅可能使二者各自的調脂優勢協同配合,而且可能增強二者的非調脂優勢(即血管內皮的保護作用、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等)。
作者簡介:馬冬(1981—),男,畢業于天津醫科大學,住院醫師,現工作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山西省總隊醫院(郵編:030006);胡國勛,工作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山西省總隊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