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2-1229-03
中風,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其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的腦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臨床上常將中風分為急性期、康復期、后遺癥期3期。近年來,對于中醫康復介入治療中風的時間尚存在一定差異,大多觀點強調其在中風后遺癥期的重要作用,現就早期(2周內)介入治療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中醫理療的早期介入
1.1 針灸的早期介入 針灸治療中風療效肯定,但是對于治療時機存在很大爭議,甚至形成根本分歧。傳統觀念認為,針灸多在中風后遺癥期進行,而且目前有一些學者仍對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的針灸持否定態度。現代醫學認為,早期針灸干預治療方法能顯著提高腦中風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改善其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
國內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不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恢復期治療皆有著一定的療效,而且在急性期針刺,其療效優于在恢復期針刺。王桂榮運用快速針刺治療早期中風(發病2d~15d)所致偏癱,總有效率達94.4%。莊琴認為按辨證取穴,結合穴位局部解剖學特性,早期介入針灸療法,能提高中風康復治療的療效。劉孔江以臨床醫療實踐的循證醫學佐證為依據,認為針刺應當早期介入中風重癥監護病房,早期針刺介入能夠改善腦的氧代謝和腦血流的增強以及血糖的供應增加,保護中樞神經元,減少腦神經元的凋亡;通過改變外周刺激的輸入,使大腦皮質功能區的可塑性重組,激活大腦固有的神經通路。齊宇等在中風發病的超早期(3h)運用針灸治療,結果顯示療效滿意。廉全榮認為早期針刺治療中風具有擴張血管和加速血液運行,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細胞聚集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的缺血、缺氧,促進腦血管側支循環的建立,減輕腦組織損害的作用;同時針刺有促進纖溶系統活性增加,使纖維蛋白原含量減少的作用,有利于出血部位的血塊溶解吸收。
1.2 按摩手法的早期介入 早期按摩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中風病人出現關節僵硬、行動遲鈍是最常見的體征,通過推拿按摩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改善關節部的營養,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使關節功能逐步得到恢復。陳小萍對60例病人人院當天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研究組施于按摩療法和肢體被動活動,對照組單純肢體被動活動,結果中風偏癱病人早期介入穴位按摩對肌力提升有肯定作用。
按摩手法通常與針灸治療同時進行,為了比較對中風病人早期和晚期進行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于君對95例腦中風病人,分別于發病早期(發病后2h內)和晚期(發病2個月后)給予促進技術為主的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結果發現早期療效優于晚期。
1.3 其他物理治療的早期介入 儀器的早期介入也對中風的康復具有影響。趙留莊等在中風發病3d內運用神經康復理療儀治療急性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效果顯著。
此外,電療、光療、水療、蠟療以及電針療法、超聲療法、穴位磁療、中西藥直流電導人等,這些理療方法的早期介入也為中風病人功能的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2 運動治療的早期介入
運動治療包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職業勞動及工藝勞動訓練等,目的是讓病人逐漸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種種需要。
吳純慧等對60例中風病人早期介入康復護理,包括保持患肢處于良肢位,局部按摩,主、被動運動,步行及上下樓梯訓練等,結果顯示早期肢體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偏癱肢體的經氣運行及刺激神經末梢,能夠避免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通過鍛煉還能增強心肺的功能,維持活動性,增加機體的耐力。毛玉容等采用早期物理治療急性腦卒中病人,臨床早期人選指征: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進展后48h開始,昏迷量表(Glasgow(xytl3a scale,GCS)評分≥9分。運動訓練包括早期床上體位處理、床上四肢關節主動和被動活動、床上翻身及移動、臥-坐-站-立位平衡、步態訓練等。結果證實早期物理治療對病人軀體運動功能改善的有效性,特別在下肢運動功能方面的積分提高較多。楊錦媚等認為,在病后第4天開始進行康復干預,使病人保持正確的臥床姿勢及肢體功能位置,各關節被動運動及坐位訓練,對促進中風病人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才開始康復療法者,并減少廢用綜合征和住院時間。
3 言語和吞咽治療的早期介入
如果病人有失語或構音障礙、吞咽障礙、嗆咳,就需要言語和吞咽治療。對失語病人施行語言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說話能力。
郝云等對失語癥病人進行早期(從病人人院開始,一旦發現有失語癥狀,即刻開始康復訓練)康復訓練,取得一定效果。高原對122例老年腦中風吞咽障礙病人進行早期(入院2d~7d)康復護理,結果顯示早期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可防止咽下肌群發生失用性萎縮,加強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運動,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
4 情志護理治療的早期介入
中風無論是形成原因還是臨床表現都與情志因素密不可分,調暢情志在中風病人的治療中必不可少。顧雯霞運用心理干預改善中風(中經絡型)病人的心理障礙,發現干預組無論在抑郁心情、焦慮心境、睡眠及認知功能障礙、絕望自卑感等方面均較對照組有所降低,二者差異顯著。
情志治療還可影響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的效果。席江寧從理論和臨床兩方面證實心理療法有助于加強老年中風病人的針灸療效。
5 各種康復方法的綜合介入
傳統觀點認為中風急性期治療以挽救生命和控制進展為重點;而理療、運動療法等是康復期的主要治療方法。早期康復治療,指病人如生命體征已經穩定,意識清楚,疾病不再發展,48h以后就可開始。日本東京大學康復醫學上田敏教授認為從急救時就可以開始康復訓練,國內也有主張入院當日就可以開始康復訓練。
胡玉英等對急性中風及早采用綜合康復療法,即通過中藥治療、針刺、心腦血管治療儀、中藥穴位燙療、康復訓練等不同角度協同治療,能有效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病殘程度,且與單純內科常規藥物治療相比優勢明顯。
6 結 語
早期介入中醫康復治療急性中風是一個前景廣闊的研究領域,在醫藥治療的同時,盡早采用針灸、按摩、患肢功能鍛煉等,能積極有效地預防“二次損傷”,防止失用綜合征和誤用綜合征。目前在介入的時間上仍然存在不統一性,一般認為,腦梗死病人在發病后(5~7)d,腦出血病人在發病后15d,開始康復訓練;但目前國外主張將康復時機提前,腦梗死病人在48h內、腦出血病人在發病后12d即可開始康復治療。因此,如何選擇最適宜的時機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作者簡介:咼帆(1980—),女,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醫學碩士,現工作于湖北省襄樊市中醫院(郵編;441000);方之勇,工作于湖北省襄樊市中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