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支架置入時,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與邊支血管累及程度的關系。方法 將102例置入冠狀動脈支架的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據病變形態分為A組(邊支血管開口處狹窄<50%):B組(邊支血管開口處狹窄50%~70%)。觀察支架置入時對各組邊支血管開口的影響及其與hs-CRP水平間的關系。結果 支架置入時對邊支血管血流無影響、輕度影響、明顯影響的病人在兩組內比較hs-CRP水平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發生病例數B組均顯著高于A組(p<0.05),但在對邊支血管血流同等影響程度的病人間比較,hs-CRP水平在兩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教C反應蛋白與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時迫支血管累及程度密切相關。
關鍵詞:高敏C反應蛋白;急性冠脈綜合征;分又病變;支架
中圖分類號:R654.2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2-1192-02
冠心病的發生發展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與冠心病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亦日益受到重視。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它可以迅速恢復冠狀動脈血流、挽救瀕死心肌。研究顯示hs-CRP可作為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療效的預測指標,分叉病變是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時常見的病變形式,術時支架對邊支血管的影響是常見的臨床問題。本文旨在觀察hs-CRP水平與分叉病變支架置入術時對邊支血管影響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07年8月成功置入冠狀動脈支架的102例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病人,其中男71例,年齡28歲~78歲(55歲±12.3歲);女31例,年齡40歲~76歲(58.0歲±9.8歲),要求冠狀動脈病變為分叉病變且病變累及邊支血管開口,邊支血管要求直徑為≥2.0mm,但累及程度≤70%。剔除邊支血管完全正常者。依據病變影像學形態把人選病例分為A組(邊支血管開口處狹窄<50%)54例,男36例,年齡28歲~76歲(55歲±11.9歲);女18例,年齡40歲~76歲(58歲±10.1歲);B組(邊支血管開口處狹窄50%~70%)48例,男35例,年齡34歲~76歲(55.0歲±12.6歲);女13例,年齡48歲~68歲(58.0歲±9.2歲)。
1.2 方法 將支架置入時對各組邊支血管開口的影響按如下標準分為,無影響:邊支血管未受影響;輕度影響:邊支血管受影響,但未影響邊支血管血流;明顯影響:邊支血管受影響同時影響血流。成功置人支架定義為造影TIMI血流達3級以上,殘余狹窄≤50%,支架置入及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由至少兩名心血管科醫師判定。人選病例均于支架置入前3d內空腹靜脈采血,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hs-CRP水平。分析支架置入對邊支血管開口的影響程度及其與hs-CRP水平間的關系。所有入選病例均除外感染、腫瘤、免疫性疾病、風濕性疾病、瓣膜病、心肌病及其他影響hs-CRP測定值的炎性疾病。
1.3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0.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各組間比較采用s檢驗方法。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A、B兩組內支架置人時對邊支血管血流無影響、輕度影響、明顯影響的病人hs-CRP水平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影響越大,hs-CRP水平越高。組間比較顯示:支架置入時對邊支血管血流無影響、輕度影響、明顯影響的病人B組均顯著高于A組(P<0.05),但在對邊支血管血流同等影響程度的病人間比較,hs-CRP水平在兩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hs-CRP水平無明顯差異時,病變嚴重程度本身可能對支架置人時對邊支血管血流的影響起關鍵作用。詳見表1。
3 討 論
炎癥反應與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川,研究顯示炎性標志物hs-CRP不僅與炎癥反應的程度有關,而且與斑塊的破裂及血栓事件有一定關系。亦有研究顯示hs-CRP水平增高提示支架置《術后再狹窄發生率的增高,這與炎癥反應程度強,刺激內膜增生有關。那么炎癥反應的程度是否會影響支架置人時的即時效果呢?本研究發現在分叉病變支架置入時,不僅邊支血管病變嚴重程度本身可影響邊支血管支架置入的效果,而且hs-CRP水平也與分叉病變支架置人時對邊支血管的影響密切相關。也即hs-CRP水平高者,在置入冠狀動脈支架時更容易累及到邊支。理論上,hs-CRP水平增高,提示炎癥反應較強,斑塊病變處于不穩定狀態,其中的炎癥細胞釋放某些組織溶解酶可破壞斑塊組織,使斑塊軟化。在支架置人時斑塊容易被擠壓而導致邊支血管的堵塞。因此,我們認為結合分叉病變的病變程度、形態以及hs-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該類病變支架置入的術式選擇。
作者簡介:高宇平(1970—),男,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副教授,現工作于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郵編:030001);呂吉元、賈永平、范春雨;工作于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本文編輯 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