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品牌名稱大部分來自兩種途徑:一種是由創始人的姓氏命名,比如“奔馳”來自于它的締造者卡爾·本茨(Benz),“奧迪”來自于它的創始人奧古斯特·霍希(Hor ch,意為“聆聽”,拉丁文的寫法是“Audi”);另一種則是它的制造公司名稱,比如寶馬“BMW”是“巴伐利亞發動機制造車間”的縮寫,薩博的“Saab”則代表著“瑞典飛機公司”。


顯而易見,制造公司的特長往往可以為汽車帶來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寶馬裝配著令人嘆服的發動機一樣,薩博擁有經常用在飛機發動機上的渦輪增壓技術—單從“貼地飛行”這樣充滿信心的廣告語中,你也能感覺到它功能的強大。1903 年12 月17 日,美國的北卡羅萊納,萊特兄弟建造的飛機實現人類自古以來“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的夢想。隨著技術的發展,飛機越來越大的機身需要更加強大的動力才能驅動,但高空的空氣非常稀薄,發動機吸入的空氣中含氧量少得多。為了能夠獲得充沛的動力,飛機制造商只能增大發動機的排量和體積,同時卻帶來一個很大的弊端—增加了飛機的重量。聰明的瑞士工程師Buchi 在1905 年提出的渦輪增壓概念,為這個矛盾的解決找到了出路。
要讓大黃牛多耕幾片地,你就多喂一些草;要讓發動機更強勁,道理差不多,最好的方法是把更多的空氣塞進汽缸—這也就是為什么通常3.0 升排量的車要比2.0升排量的更有勁。可是人們往往希望找到更有效率的替代品來升級裝備,就像騾子是為了“少吃多干”應運而生一樣,渦輪增壓技術來了。
說得通俗一些,渦輪增壓設備就是一個能將更多的空氣強制擠入汽缸的泵。更為巧妙的是,這個泵的驅動力還不是電動馬達,而是汽車自身排放的尾氣!沒有更多的能耗,典型的“廢物利用”。用一個最簡單的比喻形容:用汽車尾氣當作動力頂著一臺電風扇狂轉,拼命向汽缸里面灌風,然后有40%左右的動力提升—這等好事誰不愿意呢?于是在今天,很多汽車排量標識后面,你都會看見一個“T”(“渦輪增壓”英文寫作“Turbo”),就是告訴你這輛車裝配了“環保強力電風扇”。
第一個將這項技術引入到家用轎車中的就是制造飛機起家的薩博公司,1973 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的高燃油價格催生了渦輪增壓的民用。1977 年第一款渦輪增壓發動機面世為汽車行業帶來轟動,作為這一領域公認的技術專家,30 年來薩博不斷改進和優化渦輪增壓技術。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Saab 9-5 擁有2.3 升排量,功率卻達到了駭人的191 千瓦(260 馬力)!這個數字已經超過采用自然進氣方式的BMW 3.0 升發動機的功率(190 千瓦/258 馬力)。換算為升功率已經達到83 千瓦/ 升—在諸多高檔汽車采用的發動機升功率剛剛超過60 千瓦/ 升的今天,Saab 9-5 足以傲視群雄。
駕駛著裝配這樣強勁的發動機的汽車,自然動力十足。尤其是踩下油門遲滯半秒之后,渦輪增壓發揮功效的時候,發動機迸發出巨大的能量,簡直要帶著你飛起來!因為是前輪驅動的轎跑車,所以Saab 9-5 并沒有后輪驅動轎跑車那樣強烈的推背感,但是車輛的運動樂趣一點也沒有因此減少,讓你感覺自由自在。渦輪增壓器工作的時候,會有嗚嗚的聲音:這讓你想你北京的冬天,坐在教室里上著課,經常聽到在樓道里從破舊的窗戶框邊上鉆進來的風聲—只是那讓你聽著就覺得冷,而現在同樣的聲音,卻讓你充滿期待:因為伴隨著嗚嗚聲響的是勁爆的速度。
Saab 9-5 里面的設計似乎每處都透露出運動基因。坐在舒服而牢靠的筒式座椅中,握著頗有質感的方向盤,你想做的事情只有加速再加速。車的鑰匙插孔沒有放在方向盤下面,而是設計在手剎一旁。車門上的把手托架比較低,這樣讓你開車的時候不能把左臂舒服地放在上面,于是只好把手到放到方向盤,集中精神高速駕駛。車的反光鏡完全做成凸面擴大視野,無論轉彎還是并線都更加便捷。如果你喜歡體驗速度,Saab 9-5 肯定是最佳選擇之一,駕駛著似乎所有細節都為速度設計的高檔轎跑車,享受飛起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