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者,國之瑰寶。中國的硯文化當屬國粹中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族。在中國的文明史上,硯臺對傳播文化藝術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各地名硯的來歷、選材、特質、工藝制作、收藏價值以及從文史、民俗、美學、文物鑒別等角度都可以揭示中國硯文化的內涵。在硯臺的形制演變過程中,大宋朝是石硯最應該感念,甚至感激的時代。因硯在宋朝開始出現了生命的輝煌,且名硯隨著歷史的推進而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宋硯具有十分突出的文人氣息,可以說,宋硯附載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價值頗高。
而在福建恰有這樣一人癡迷于宋硯,如饑似渴地探尋、考證宋硯所傳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他就是陳瓊。
跟陳老師的見面頗讓我感到意外——印象里的收藏家大多是穿唐裝的;或有風格樸實些的,穿個襯衫,目光深邃,面帶幾分深沉。而這位年過半百、笑呵呵出現于面前的老人,戴個斗笠,眉毛花白,身穿土黃色的棉制短袖衣褲,衣著略顯簡單。

初見時,沒有過多的寒喧,只是跟著陳老師走進一棟上世紀80年代初建造的單元宿舍里,直到進入他那間不足10平米的書房,我才恍然感覺別有一番天地。只見書房里兩面幾乎高及屋頂的書櫥相對而立,書櫥里密密麻麻排滿了書籍,旁邊柜子上還擺放著一排相冊。而我們的聊天正是邊翻閱裝滿古硯照片的相冊邊開始的。陳老師說,“就一方硯臺放在桌上,你感覺不出它的重量。因為它一般不引人注目。但集中在一起就會讓你震撼。”如照片中的船形硯,硯堂呈船狀,外壁刻有游魚圖案,且水浪重重,像是大海。而游魚徜徉在海中,其雕刻生動細膩,讓人不覺聯想到《莊子》中關于游魚的對話。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又如琴狀硯,硯尾呈弧形排列,而五弦于硯面也清晰可見,讓人聯想到陶淵明詩中的“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石不能言,但精美的石頭會說話。透過一方方雕工精美的硯臺,我們仿佛能閱讀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陳老師提到,自己喜好古硯是自小受了父親的熏陶。小的時候常看父親磨墨練書法。小小年紀的他,便自告奮勇跪在凳子上為書桌前的父親研墨。長年累月下來,便對父親所言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了初淺的認知,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也在心里悄然滋長。長大成人后,遇上心儀的書畫作品和硯臺等,陳老師便愛不釋手,并自十多年前開始收藏硯臺。
其所藏古硯,有的是經人介紹后買得的,而更多的還是他不辭辛苦,往來奔波于全國淘來的。陳老師在生活上十分簡樸,但為搜集古硯卻不吝重金,經常借錢不遺余力地將硯買到手。憑借其敏銳的眼光,一旦看中,他甚至不討價還價。且買下后對硯始終悉心呵護,甚至用紅木外盒細心包裹。
陳老師相信,古硯有其傳承、文化理念,其價值是不可用金錢來衡量的。如今,陳老師收藏它們,一方面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及對古代文化研究考證的需要,同時也是由于其具有高度的觀賞價值。 “休閑的時候看看,感覺很好,可以讓心靜下來。我甚至可以連續一兩天把玩硯臺不出門。”
能和藏品邂逅、結緣,是可遇不可求。陳瓊老師不僅是古硯收藏家,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擁護者。他在精心收藏古硯的同時,還鼓勵要把古硯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文化遺產是屬于國家的。我目前只是代為管理,有一天終會將它們歸還國家。”
此外,陳老師還致力于古硯文化資料的整理、編撰。因為他有豐富的收藏基礎,同時博覽群書,所言便多了一份權威性,足以發前人之秘,啟后人之蒙。且圖文并茂,一卷相冊在手,賞心悅目。
有幸觀看了陳老師整理并撰寫了點評的古硯相冊及幾件實物藏品,我努力地想用一些時間來梳理出關于宋硯發展的文化脈絡,但僅僅捕捉到蛛絲馬跡。相信只有廣聞博見,積累豐富的文史知識和考古知識,從款式、樣式等諸多方面仔細揣摩、考證,才能真正讀懂硯石所包容的藝術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