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0月1日,中午,可可西里是溫暖的。天空湛藍透徹,云淡風清,高原的陽光直接照進心里。雪山映照的湖泊被天空映射得如藍寶石,波瀾不驚。路邊偶爾可以看到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生動物,抬起美麗的臉,警惕地望著你。
這樣的描繪,會讓人誤解為這里是一處度假勝地,于是,我們可以閉上眼睛張開想象的翅膀,臉上呈現出陶醉之色。
實際上,當高原的缺氧伴隨著可以穿透一切的寒風,讓人的行走都變得困難,暈眩和頭痛欲裂的感覺時時困擾著身邊許多人的時候,一切,都變得那么嚴酷無情。
在這里,云影瞬息萬變地在天空中穿行著,而生命卻幾乎要停滯。稀薄的空氣含氧量只有正常值的50%。平均海拔5300米。
動筆之前,曾想把這次可可西里無人區的穿越,寫得輕松幽默一些。可是,當那些記憶一格一格地再次鮮殼了起來,卻終于明白,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回想起剛開始了解可可西里的時候,覺得這是一片充滿神秘、未知力量的地方。聯想到關于歷險和獵奇的那片廣袤戈壁,那片刺激而美麗的冰雪高原。那些自由可愛而正受到屠殺的藏羚羊。那些讓人敬佩的保護站工作人員,以及前仆后繼來到這里的全國各地優秀的志愿者們,等等。
但是那次真正進入到了這片美麗、荒蕪、寂靜、瞬息萬變的戈壁腹心地帶,當直面責任、危機、善良、殺戮、勇氣、生存、死亡、貪婪,這些矛盾對立,如此鮮明直接地袒露在眼前的時候,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強烈震撼。這是一種完全與城市鄉村不同的、最簡單、最直接了當、最強烈的生命感受,似一股來自生命根源的力量。
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像沙漠里干燥的樹枝那樣,在一陣細微的觸碰之后,然后“啪”地一聲脆響,便已斷裂。
關于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位于中國版圖的西部,青藏高原的心腹,距西寧1500多公里,中國境內最后一塊未被開發的處子之地。在蒙古語中,可可西里是“美麗的少女”,在藏語中,可可西里是“青色的山梁”,但這里平均海拔5300米以上,空氣稀薄,常年大風,氣候嚴寒,最低溫度零下40多度,人類無法生存,它是被排在世界第三位、中國第一位的無人區。
這里氣候惡劣,但是可可西里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動物使這位少女更加嫵媚動人,這些野生動物種類不僅是我國的珍稀物種,而且為世界生物界所矚目,無論在學術上或在自然保護上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而藏羚羊絕對是這片土地上最閃耀的明珠。甚至已經成為可可西里的代名詞。只要你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在雪后初霽的地平線上涌出,精靈一般的身材,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你就會相信,它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數千萬年,是因為它就屬于這里。
藏羚羊生活在海拔4000~5500米被人們稱為生命禁區的地方,大氣含氧量不足內地平原的一半,人在那里會感到呼吸困難,但藏羚羊卻能以每小時70-100公里的速度奔馳,是高原上跑得最快的動物。它不是一種自身瀕臨滅絕、適應能力差的動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一個去過可可西里的人這樣說。
但是,隨著藏羚羊絨紡織制品“沙圖什”在西方的走俏,可可西里每年至少有2.5萬只藏羚羊遭到獵殺。之前
2004年初, “魚丸子”向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申請去可可西里,她要報名做保護藏羚羊的志愿者。
在幫她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漸漸地開始有些了解可可西里,那些過去,和現在。而之前對那里的認識,卻僅僅是停留在一些很淺顯的印象中。隨著申請過程的進行,直到通過,準備裝備等等過程,我也一次次被那片土地,那些高原上的可愛生靈吸引著,愈來愈強烈。
2004年8月,她終于登上了列車,前往數千公里以外的那片神秘土地,成為眾多保護藏羚羊的志愿者之一。她是2004年的第四批自愿者,代表福建。她離開的那一瞬間,我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羨慕,甚至是嫉妒了。

偶爾保持著電話聯系。那里的手機信號飄忽不定,甚至完全沒有信號。一個個地名也漸漸地在腦海中清晰了起來,格爾木,不凍泉,五道梁,索站,卓乃湖等等。
9月9日她啟程返回之前,得到一個消息,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在論證在可可西里緩沖區開展旅游的可能性,需要各方面的一些意見。當然,我們不是權威的專家,那么,就僅僅是站在一個戶外愛好者或者旅行者的角度來看吧。
于是以這點為中心內容,向管理局提出了考察的申請。然后,溝通,協商。等待答復的那些時間里,同時也緊張地進行著出行前的一些準備。雖然很多因素也都未知。
終于等到同意的答復的時候。
雖然,事情的發展不一定會朝著自己預期的方向發展,但是,那時真的很興奮。
行程
9月28:出發
今天上午,終于出發了。
福州機場里人潮如織,我們的大背包顯得格格不入。辦理行李托運的時候,大背包里檢查到了那支鐘愛的BUCK的小獵刀。這把刀是從羽人那兒淘來的,一直都不得在戶外的時候使用的。十分稱手。無疑,按照安全規定,已經是屬于管制的刀具了,必須沒收處理。
態度生硬而冰冷,這是職責。我理解。與機場工作人員協商的過程中,他們知道我們這次要去可可西里無人區,態度變得異常發善。然后他主動幫我們與主管領導溝通。最后,在看了管理局回復的函件后。放行了,謝謝他。
飛機準時地抵達了上海,轉機的過程還有3個小時。出了機場,到附近的市區吃飯,轉了一圈。上海算是第二故鄉了。走在街上,熟悉而陌生。
抵達西寧的時候,已經是夜里9點。機場很小,而且非常簡陋。我們是最后一班航班。等到了登山包,取出外套穿上后,背到背上,出了大廳。管理局剛巧有幾輛車到西寧公干,就順便到機場接我們,并送我們去火車站。有一輛車子是豐田霸通,有點出乎意料。后來知道這輛車是政府采購的時候配給才嘎局長的。
簡單地寒喧了幾句后,大家默默地坐在車里,在漆黑的夜色里穿行。
居然忘了來接的人是誰,也許是因為一直都是在黑暗中進行的,西寧機場的光線很暗,當時。也許是因為走神了。離可可西里越來越近,心理變得有些恍惚和忐忑了。
總之,是在路上了。
9月29日:格爾木
火車在夜色中不知疲倦地穿行。坐在窗前看著遠處,卻沒有睡意,漸漸地,天空開始亮了。西北是荒涼的,而此時的福建正是一片艷陽高照,生機盎然。鐵路遠方時時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鹽湖,以及一些與此有關的開采及加工設施。鹽湖產業是這一帶主要的工業。
早上9點終于抵達了進入可可西里前的最后一站:格爾木。
格爾木在青海省西部,是進出西藏的大門。海拔2800米。城市很小,但卻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人口9萬。是這片荒原中最有生命力的一個地方,白勅楊樹的葉子已經開始泛出些許黃色。
氣溫不高,十幾度,大家都已經加上了外套。
到了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見到了電話中已經聯絡過幾次的王海林,蠻斯文的樣子,主要也是他在和志愿者們聯系。由于信號的緣故,和他的電話聯絡總是斷斷續續,所以有很多細節之前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溝通。
才嘎局長還在西寧開會,王海林帶著我們找到了才旦書記。
商量細節的過程中果然發現有與原先溝通中出現誤差的地方,主要是關于車輛。管理局的車輛比較緊張,經費也比較緊張,這些是理解的。因為管理局的傳真、網絡等辦公設施不是很方便,多是通過電話聯系,所以事先的書面聯絡比較少,出現了一些理解上的出入,導致預算出現偏差。不算很長的時間,在詢問了領導之后,也就達成一致了。不過,這個問題,卻在返回后,被作為一個例子卷入了一場關于管理局的紛爭之中埋下了一個伏筆。
把帳篷等捐贈的物資交到庫房后。
開始準備此行的相關物資,主要是食物、氣罐等不適合長途攜帶的物品和備用的大瓶氧氣。
格爾木是進入可可西里最后的一個補給站。已經是高原了。
認識了一個人,王挺,也稱胡子,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好像已經是第三次到可可西里,這次是為了編撰《可可西里保護史》,青島某大學的副教授。教美術,卻熱愛攝影和寫作。他是這次可可西里之行,除了同行的三名管理局工作人員以外,和我溝通最多的人。回來之后,還幫我解答了一些思想上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