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還敢買小豬崽養嗎?等把它養大的時候豬肉會是什么價格呢?面對樸實的農民親戚提出的簡單問題,我脫口而出:“控制倉位,少量參與,注意波段和周期。”
在今年的經濟詞匯中,豬肉無疑是關鍵詞之一。
上半年,豬肉價格一路飚升(當然,其他物品的價格也在上漲,只不過沒有豬肉價格那么大的幅度),引發眾多關于經濟是否過熱的討論。有人戲言:現在的經濟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看豬的臉色行事。
對豬的關心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豬的數量少,價格上漲,物價一路上揚,加息等緊縮政策就會出臺……股民、基民、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都密切關注著豬的有關情況。
前幾天,老家有親戚來北京治病,我照例發揮“駐京辦事處”的功能,接送安排。在飯桌上閑聊時,我才知道:現在一頭生育期的老母豬居然能賣到五六千塊錢!一頭小豬崽能賣到近300塊!
就在親戚動身來北京前,村里剛發生一起盜竊案:某村民家養了3頭老母豬,一天早晨起來發現,竟然被小偷在夜里偷去了兩頭!狡猾可惡的小偷在院墻(用黃土夯制的墻)上掏了一個洞,把老母豬從洞里趕了出去,剩下的這只因為身軀過于肥大無法從洞里出去而“碩果僅存”。一家人坐在豬圈旁抱頭痛哭……
對于從小就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輕人來講,可謂是只吃過豬肉而沒有見過豬跑,對豬在變成紅燒肉之前的生命歷程是沒有感性認識的。對于我們這些從小在農村長大且經歷了困難歲月的人而言,雖然小時候都割過豬草喂過豬,可對今天如此“寶貴”的豬也還是缺乏足夠的認識。
那個時候,牛、馬這樣的生產工具是最值得重視和愛護的,一頭老黃牛幾乎就是一戶農家的半份家業,而且,在長久的田間耕作過程中,主人與它們也會有很深的感情,這些牲口多少也有通人性的表現。至于豬嘛,又臟又懶,從田里回來時給它帶把草,再倒些泔水,到了年底或者是有了紅白喜事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或者增加些收入,給孩子們做身新衣服。
這幾年回老家,曾經感慨地對父親說:見不到牛和馬了。村里的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料理莊稼的方式也變得高度機械化或簡單粗放,沒有人家再喂養牛馬這樣的大牲口,害得我女兒一直對我給她吹噓過的養牛和馬的經歷持懷疑態度,擠兌我說:爸,你只養過豬吧?
我確實也養過豬,但也確實不像今天的養豬人那樣對豬有“感情”。今日之豬已非昨日之豬也。今天的幾頭老母豬就基本算得上家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養豬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養今日之豬。昨日的豬是自然長起來的,養成一頭豬(指的是從小豬崽養到二三百斤左右,因為此后的“成年豬”吃得多而基本不再長肉或長得很慢)大概是10個月左右。那時候很少有人在平常的日子里割肉回家,農民們算計的是春天抓個豬崽養到年底殺掉,除留一點過節改善生活外,其余的到集市上賣掉,或者是根據自己家里的大事需要(兒子結婚等等)而提前計劃安排。沒有人指望著靠養豬發財,養豬的投入也低,沒有人給它買飼料吃(估計當時也沒有賣的),但那時候的豬肉實在是香啊!
后來市場經濟發展了,有了養豬專業戶,這個時候的豬快半工業化生產了。在各種飼料的“營養”作用下,生長周期大為縮短,但豬肉的價格一直很平穩,飼料的價格卻總漲,而且這個時候的豬也很嬌貴,動不動還鬧病,許多養豬的人很難賺到錢。再者,由于豬的“生產周期”特點,就是到了一定的時候光吃不長肉了,所以基本無法“庫存”,不像人家蓋樓房的把房子蓋好了等著漲價再賣。聽親戚說,我在老家的一個表哥養了好幾年豬都不賺錢,去年年底的時候終于放棄了,雖然覺得豬肉價格也許會漲了,但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圈里的那些家伙們得好吃好喝地伺候著,天天投入又不長肉,還是全賣了吧……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多收了三五斗”不一定就能給生產者增加多少經濟收益,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傳統農業的靠天吃飯的特點:今年風調雨順大豐收,大家都會多收了三五斗。需求沒有大的增加,而供給卻大幅度增加,結果就是所謂的谷賤傷農,農產品價格的下跌基本抵消了增產的經濟收益,增產不增收,豐收的喜悅很快就會變成失望。而養豬是一項新的事業,“今年誰家要多養了幾頭老母豬,就可以給兒子娶個媳婦了。”親戚感慨地說。
現在還敢買小豬崽養嗎?等把它養大的時候豬肉會是什么價格呢?面對樸實的農民親戚提出的簡單問題,我脫口而出:“控制倉位,少量參與,注意波段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