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憲政視野中的公民文化

2007-12-31 00:00:00馬俊軍
理論月刊 2007年12期

摘要:中國之立憲歷史已有百年滄桑,時下依然存在的臣民文化殘余是憲政建設的絆腳石,公民文化應該是憲政建設的魂魄,黨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中國憲政新的百年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關鍵詞:百年憲政; 臣民文化; 公民文化; 思想啟蒙

中圖分類號:DF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2-0101-06

憲法與憲政,于中國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別”。從1911年11月3日搖搖欲墜的清廷發布第一部成文憲法《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始,中國之有憲法文本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然而憲法乃是一個靜態的制度的文本,憲政是什么呢?憲政用毛澤東的話來講“就是民主的政治”[1]通俗地說就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按照《法律辭海》的解釋,憲政有兩層含義:一是孫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國程序中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最后一個階段,即軍政府解除權柄,按憲法建立的國家機關分掌國事之時代,在這個時期,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施行憲政,產生民選政府,即為建國大功告成;二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與封建專制對立。[2]也有學者考證了古今中外憲政概念的演變,把憲政定義為:以憲法為前提、共和民主為內容、法治為載體、人權保障為目的的政治理念、政治形態和政治過程。[3]無論是政治家還是學者,都把憲政的精髓定義為對公共權力的限制和對私人權利的保障,強調政治運行的法治化。

中國現在正處于一個憲政百年的周期輪回中。從清末制憲,近半個世紀的掙扎,民主屢遭專制的蹂躪,憲政只能為水中月,鏡中花;新中國的成立,中國才真正開始了實現憲政理想的追尋。今天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已經載入憲法和黨章,法治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已經成為全黨共識,法治、責任、效能政府正逐步建立和完善,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有目共睹,舉世關注。但中國人的憲政理想并未完全實現。憲法高高在上但是卻無法作為法官判案的依據,憲法司法化任重道遠;“規范倒置”的現象,即憲法不如法律,法律不如法規,法規不如規章,規章不如紅頭文件,紅頭文件不如領導人一句話的現象時有發生;人權保障和私人財產權保護剛剛入憲,公共權力被濫用的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憲法文本背后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遠遠沒有內化為國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因此“時至今日中國憲政才剛剛踏上希望之路”。[4]

很多學者借用比較現代化的理論范式對這個詰問進行了回應,王人博教授認為:“西方的憲政是基于西方的文化傳統所內生的一種現象,是西方社會、文化自然演進的結果……這種制度是根植于西方深厚文化土壤之中的,它本身又是西方歷史演進而成的一種復雜的文化形態,它體現著西方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觀念,蘊涵著他們對人與社會、人與國家關系的理解,對諸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價值的體認,也包含著人們對憲政本身的感知、了悟、信念和忠誠”[5]簡而言之,西方的憲政是內生、原創、主動、自然演進的模式。而反觀中國近代史,古老且文化資源殷盛的泱泱大國直到瀕臨亡國滅種、被強行拖入世界格局之際才被迫開始憲政運動的艱難跋涉,正如公丕祥教授所言:“中國法律變革的歷史動因不是內部因素和條件的矛盾運動,而是來自外部世界的挑戰,來自外域(主要是西方)法律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中國的社會變革及法制現代化運動,不過是對外部沖擊的一種回應”[6]簡而言之,中國的憲政是外生、模仿、被動、非自然演進的模式。眾多政治精英和學術精英抱著浪漫主義的政治偏激情緒對憲政涂抹了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將憲政視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工具,而憲政的原生價值被誤讀甚至是忽略,注重憲政的工具理性,而非其價值合理性,忽視憲政賴以建立的條件,由此走向“憲政”外殼和“專制”內核的“畸形政治”或“畸形憲法”的近代化結局。也有學者運用國家-社會二分的理論范式和新制度主義的理論范式對中國近代百年憲政的歷史進行分析,中國的憲政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是路徑替代(path alternation)模式,即通過政府等權威力量改變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性質而建立全新制度安排的制度變遷方式,[7]這種路徑選擇的優勢是可以迅速實現制度建構和資源整合,但是,在國家籠罩社會的格局下,由于憲政缺乏市民社會這個根基,憲政建設往往最終流于“表層化”。

幾千年來,中國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臣民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它以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小農經濟為基礎,外靠以專制王權為核心的行政力量,內靠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關系,維護著整個封建社會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穩定,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馬克思把體現古代東方社會共同規律的生產方式稱為“亞細亞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在社會組織形式上,采用一種自然組成的共同體——村社,在政治上采取的是國君至上的專制主義政體——“東方專制制度”。政治制度上的封建專制制度,經濟制度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制度哺育了中國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近代以來它在意識形態層面已經基本被拋棄,文化層面也曾經遭到激烈的批判(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但是仍然是民族心理特征,并且以改頭換面的形式或者更加貌似革命的形式頑固地存留下來。

1. 權力至上、權力崇拜(官本位思想)、權力懼怕心理與權力虛無心理共生,形成對立的二元政治情感并存的心理結構

與西方對人性和權力不信任相反,中國人對權力具有濃厚的崇拜心理并進而引發權力追逐心理,外化的行為就是“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傳統知識分子的最大榮耀;“結駟連騎,束帛之幣聘享諸侯”(即官商勾結)是中國傳統商人財運亨通的成功秘訣;“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傳統農民虔誠崇拜的對象。國人有深厚的權力崇拜意識,對權力,當權者愛不釋手,無權者向而往之。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專制歷史的國家,失去制約的權力曾被統治者濫用到極致,國人深切體會到了有權者的威嚴和無權者的無奈,更羨慕當權者的風光,因為擁有權力就意味著擁有財富,當官是最好的致富之路,“當官發財”已是中國人一種近乎本能的常識理性。擁有權力還意味著擁有名譽、地位和尊嚴,晉升官階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功成名就的標志。可見權力崇拜奠定了人治的思想基礎,權力崇拜自然就會妨害權利的實現,并且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但是在權力崇拜的同時,中國人又常常出現權力虛無意識的泛濫。例如,不少人自以為“天高皇帝遠”而無法無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導致政令不暢,“你有你的千條計,我有我的老主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由哉”,等等,這些都是權力虛無意識的反映。權力崇拜與權力虛無表面上看是對立的,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自然經濟具有兩重性,一是自給自足性,萬事不求人,這就容易產生權力虛無;二是分散脆弱性,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勢單力薄,抗(自然災害、社會強暴等)干擾能力低下,這樣容易產生權力崇拜,渴望有一個強大的權力來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權力崇拜容易導致專制主義,權力虛無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而現代憲政既反對專制,倡導權利至上,以權利制約、監督權力;又反對無政府主義,倡導憲法權威、法律至上。

2. 無奈的清官情結、圣人掌權心理

《國際歌》唱到“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這句歌詞曾經是革命時期動員民眾的強大思想武器。但民眾心中的清官情結淵遠流長,難割難分。老百姓受到侵害時,只寄希望于“青天”、“清官”救民于水火,解民命于倒懸,中國史籍中對清官的歌頌令人感動,但恰恰反映了人治社會中法治的軟弱和無能。在一個推崇法治的社會,在一個依賴制度的社會,是不會出現把自身的命運系于一人的現象,因為那是一種危險的信號,那是一種與現代憲政理念相悖的個人魅力型的權威。[8]這種“奇里斯瑪”型權威具有不確定性、反理性的特點,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數千年封建專制歷史國度里,往往有著濃重的“人治”色彩,它帶給人們的常常是“清官情結”和“救星情結”,而且這種情節在時下仍然大有市場,清官戲的熱播就是體現。現在很多社會不公現象,按正常的程序往往解決不了,非要有某個高官、甚至高層領導的批示才可以解決。而按照現代憲政制度的理念,政府和公務員是公民(納稅人)所雇傭的公仆,委托他們行使公共權力,他們解決社會矛盾是他們的義務,干的不好公民只有批評、監督甚至是更換他們的權力,干的好卻無必要感恩戴德!清官期待意識是精英主義政治思想的體現,它使人們把政治的清明寄托在“清官”、“圣人”身上,因此注重人的選拔而不重視制度對人的約束。如果政治出了問題,往往不是在制度上找原因,而在人身上找原因,不是期待制度解決,而是期待能夠再出現一個完美的領導人來解決和改變現狀,這實質是人治社會的體現,普通老百姓是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的,因為這種清官的出現是有偶然性的,而科學嚴格的制度卻可以保證清官的出現是必然且是理所當然,所以鄧小平同志說得好“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9]因此,清官是可敬的,但卻是無奈的,在百姓呼喚更多“包青天”的同時,我們不能放棄尋求制度為民創造福祉的努力。在為清官感動的同時,我們需保持一份現實的清醒,不能忽略制度的建設和對制度缺陷的理性批判。

3. 長期存在的關系社會、熟人社會,導致重視倫理家族、親情禮法,忽視程序規則,重人治輕法治,人治文化積重難返,憲政制度難以扎根

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中,個人是處于宗法關系網包圍中的人,再加上小農經濟固有的封閉性和保守性,每個社會成員生來就是血緣宗法關系中的人,從而都不能象近代社會那樣,或像西方古代希臘國家中的人那樣獨立出來,以公民的身份而出現。盡管說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儒家很強調人格獨立,主張“克己”,“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但這種人格獨立往往表現出是在克制自己的個性與欲望,服務于宗法關系中來實現的。所以,中國人歷來講究人情和面子,是一個費孝通所稱的熟人社會,尊卑有序、親疏有距,差序格局,所以裙帶之風盛行,民間有人戲稱“關系是第一生產力”,可見其市場之大,因此,人治大于法治,吳思所言潛規則重于正式規則,人人都知道編制人際關系網的重要性,而實際上卻輕視法制建設,具有強制力的法律制度也可“變通執行”,甚至法院的判決書也可以成“白條”,因此也就出現了陳四益所說的制度虛置。因此,我們講有法律不一定有法治,有憲法不一定有憲政,從紙上的憲法到心中的憲政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4. 義務本位的法律體系,導致國人權利意識的普遍缺失

從古至今的各種立法體系,可以大致分成義務本位模式和權利本位模式兩類。(注: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社會本位模式,但主流還是義務本位和權利本位二分。)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文化是義務本位模式,現代社會的法律文化應該是權利本位模式。簡要地說,以義務為法的邏輯起點和宗旨并以差別對待的原則去安排權利義務關系,就是義務本位模式;以權利為法的邏輯起點和宗旨并以平等對待(無論是實際上還是形式上)的原則去安排權利義務關系,就是權利本位模式。義務本位模式的衍生的法律文化強調的是法律的制裁機制,它著眼于如何迫使社會成員以消極的臣民意識被動地接受自上而下的單向社會控制,法律在確認臣民的有限權利時,只是為了使他們更好地履行對統治者的義務。權利本位模式衍生的法律文化更注重法律的激勵機制,它允許甚至鼓勵(至少在法律規定上)人們以積極的公民意識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用義務來源于、從屬于、服務于權利的邏輯去安排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總之義務本位論者認為,其一,義務是法的重心。其二,在法的實效上,義務比權利更加重要,權利要以義務作保障。其三,法的義務規定以明確的語義指明人們必須行為的事項和不得行為的事項,為人們提供比法的權利規定更多的信息。其四,法以義務為重心不僅不會削弱權利而且有利于權利。 義務本位而非權利本位的法律體系,必然造成人們消極歸屬心理,政治冷漠感強,政治參與率低,政治參與不是主動參與型而是被動參與型,這種體制下造就的公民同憲政要求的具有契約、協商、寬容、妥協精神的理性公民還有相當差距。中國現在的立法,理念上已經認同了權利本位,但實際操作很多仍然存在重國家管理,輕國家公共服務職能的現象。

儒家文化幾千年熏陶和浸淫下的封建中國,順從被譽為一種美德,從官員到平民、從人子到人婦都形成一種順從的慣性意識:婦順從于夫,子順從于父,臣順從于君,全體人民最終順從于君主。面對專制者的淫威,普通平民和下級官員也只有順從,而不敢有絲毫的質疑和違抗,更不用說主張自己的權利。所以,服從或順從不僅成了一種高尚的道德選擇,也成了官員和民眾維護自身利益的理性選擇。這同部分西歐國家(如英國)民眾強烈的自治觀念和權利意識以及不服從的傳統形成明顯的反差。

以上這些臣民社會根深蒂固的殘余思想顯然與現代憲政制度的主權在民、民主法治、權利至上等理念格格不入,其殘余影響仍然存在,是建設憲政制度的障礙,已經成為中國全面走向現代化的“瓶頸”。

有人說公民文化是憲政建設的魂魄。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先要厘清三個基本概念公民社會——公民——公民文化。

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先生在《法學研究》2006年第1期發表論文《公民權與公民社會》,對市民社會(私人社會)、公民社會、民間社會;公民、國民、市民;人權、公民權這三對基本概念做了清理,他認為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應該是民間社會,民間社會又細分為私人社會(通常意義的市民社會)和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是同政治國家相對應的政治社會,其特征就在于它是由政治人(公民)組成的政治存在,而不只是純經濟的存在或作為自然人、私人的民事主體存在。”基本特征是:公民社會本質上是在自然人社會或經濟社會基礎上形成的政治社會或政治人社會;公民社會是政治化的社會;公民社會是組織化的社會。公民社會的活動和訴求是為公的和代表公眾的。公民社會構成要素有:享有公民權和有政治行為能力、能參與國家事務與社會公共事務的公民群體和社會組織,包括非政府組織(志愿性社團、非營利性組織)、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和社會運動等幾個基本要素。非執政的政黨組織也可歸入公民社會的社會組織范疇。其中政黨和非政府組織是核心要素。公民社會的基本構成特質在于它的組織化和政治化,正是在組織化政治化的公民社會中,包括非執政黨在內的各種非政府組織這些核心要素,將分散的公民個人組織起來,將分散的社會意志集中化,將個體的私人利益公共化,從而也使其訴求和活動政治化,使私人社會或市民社會形成政治社會、公民社會,成為能通過同政府對話、協商、辯論、談判,進行政治參與,通過支持和監督、制約政府行使權力的有組織的社會力量。[10]

公民社會與臣民社會是相對應的概念,并分別與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相適應。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和法制社會的產物,臣民社會則是小農經濟和人治社會的產物。公民社會政治上的特征是民主和憲政,經濟上的基礎是明晰產權的市場經濟,文化上的特征是自由,特別是心理結構上國人完成了從臣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變,這些特征本身就是現代憲政的基因,所以說公民文化是憲政的魂魄。基于臣民而建立的國家就是傳統的專制國家或者說威權國家,基于公民而建立的國家就是現代的民主國家(公民國家)。它基本單位是具有權利意識、自主意識、程序規則意識和參政議政能力的現代公民,而不是臣民。

“公民”的概念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公民(citizenship)“個人同某一個特定國家或政治實體間的法律上的聯系;根據這種聯系,享有某些權利、特權以及因其效忠國家而享有受保護的權利,同時也承擔各種義務”。[11]從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可以看出,公民身份意味著:(1)個人與國家互負義務。這是對臣民國家單方面地向個人施加義務的政治狀態的否定,從而避兔了暴政。(2)個人之間的平等。這是對維護個人在國家中的不同地位(等級和特權)的政治狀態的否定,從而排斥了特權。(3)個人作為治者與被治者的統一。一方面,個人是國家統治與管理的對象(離開了這一點,社會會是無政府主義的);另一方面,國家權力和法律又是在個人以公民身份的參與下運作的(離開了這一點則是專制主義)。亞里士多德即認為“輪流地統治和被統治”是自由的構成要素。總之,公民身份標志著社會生活處在無政府主義這一端點與專制主義這一端點的中間狀態,表明政治運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即憲政。

何謂公民文化(civil culture),《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一種有關民主制度穩定的心理分析理論”,[12]解釋似乎過于概括。我國公民文化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且大多數學者沿襲了阿爾蒙德參與型復合政治二分化的提法。如學者叢日云認為,公民文化即民主文化,是與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取向,屬于民主制度的隱結構。[13]公民文化與憲政制度是二為因果、相互推動的關系。一方面,公民文化是憲政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公民文化的支持,憲政制度便不能健康運作,也難以鞏固和維持;另一方面,憲政制度和民主生活是培育公民文化的搖籃,如果沒有憲政制度架構下公民的經歷和體驗,沒有民主制度的教育和訓練,公民文化也不會發育成熟。又如學者李傳柱認為,所謂公民文化或公民政治文化或政治文化,就是指處于一定的歷史一社會一文化條件下的權利義務主體對政治體系、政治活動過程、政治產品等各種政治現象以及自身在政治體系和政治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的態度與傾向。[14]它包括公民的政治知識、政治情感、政治價值、政治信仰、政治安全感、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技能等。這顯然也是對阿爾蒙德公民文化的發展。

朱學勤指出:“公民意識是近代憲政的產物。它有兩層含義,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于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和監督;當民眾側身面對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與積極參與。因此,公民意識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權力成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與私人事務之間出現公共領域之后的產物,至少不會產生在這兩者之前。此前民間如有意識,只能是諸多‘私’人意識的集合,……在中國,這樣的‘私’人集合狀態有一個十分自然的名稱,就叫‘老百姓’。‘老百姓意識’當然不是近代意義的‘公民意識’”。“老百姓”是眾多血緣姓氏的集合體,它反映的是宗法制自然經濟的觀念殘余,與“公民”概念相去甚遠。”[15]而我們現在倡導建設憲政,實際上就是要不斷克服臣民社會、臣民意識的殘余并且培育公民社會、公民文化(意識)的過程,也就是要實現人的現代化。公民文化至少具備下列特征:

1. 絕大多數公民普遍具有人權、公民權和獨立人格意識,擺脫“順民”、“臣民”情結

人權即人的基本權利,包括自由、平等、財產、安全、追求幸福等各方面的權利。人權是與生俱來,不可讓渡的。人若喪失了人權,即淪為奴(隸),不復享有自由。公民權是人權的一部分,是指具有公民身份者所享有的法定權利。獨立人格意識就是要改變個體對政府和權力的依附和恐懼,人權、公民權意識或稱權利意識和獨立人格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內容,是建立憲政民主的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條件。

2. 破除權力崇拜和迷戀心理,樹立權力監督和民主意識

民主的基本涵義是主權在民和民為邦本的制度安排與價值觀念的總和。要破除任何形式權力崇拜和迷戀心理,確立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現代選舉制度,解決權力的監督問題,從根本上改變官員層層向上依附的積弊,真正確立情為民所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3. 摒棄人治觀念,樹立程序意識、法治意識、憲政意識,拋棄“清官情結”,并且確立權利為本位的法律體系

法治是指維護人權與民主的法律治理架構,它強調法律至上、法無偏私、司法獨立、以法制權、以法治官和正當程序原則。從傳統的個人魅力型權威向現代法理型權威的轉型,不僅要求社會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法律權威的確立,更重要的是要求公民在社會化進程中逐步樹立現代法治意識,建立對法治的信仰,養成依法辦事,守法護法的習慣,讓紙上的法律變成心中的法律。憲政是建立在人權、民主、法治基礎之上的政治制度,其宗旨要限制政府權力,保障基本人權,奉行民主法治,增進人民福利。必須強調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法律均不得違反憲法。培養公民的憲政意識,有助于公民明白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對公共權力秉持應有的警惕,防止權力被用來謀取私利和權力異化現象的滋生。

4. 責任意識

現代社會和憲政民主體制的建立,關系到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要使所有公民懂得,權利的獲得不會從天而降,要靠每個公民去爭取、去愛惜、去維護、去發展,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責任,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在特定時期交叉重疊。每一個公民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當公民們普遍具有責任意識,才會有負責任的政府與負責任的政治。

5. 納稅人意識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所言,培養納稅人意識是邁向公民社會的門檻。納稅人意識,由此又可引導出參政、議政、督政意識。政府和公務人員是由納稅人養活的,而不是相反。人民是主人,政府是人民雇傭的仆人,是人民花錢雇傭的服務機關,是人民養活了政府,而不是政府養活了人民。因此,官員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父母官”。公民應該依法納稅,同時作為納稅人應該享有知情權、監督權和質詢權。公民有權要求政府報告稅收情況和稅收支出情況,有權對政府的稅務行為、財政行為和公共事務提出質詢,有權對政府的違法行為進行督察直至依法起訴和控告,最終還可以通過法定程序更換自己雇傭的“公仆”。政府和公務人員通過稅收拿了納稅人的錢,理所當然應該熱心地為納稅人提供令他們滿意的服務,而不是刁難,公民對政府和公務人員有批評、監督的權力,卻無感恩戴德的必要。作為公務人員,如果嫌拿的工資不夠多,完全可以另謀高就,但決不允許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公務人員違法,更應依法懲辦。否則,公民對法律的信念永遠也不可能建立。因此,不僅公民要樹立納稅人意識,政府和公務人員更要樹立納稅人意識,他們的被納稅人養的意識才可以引申出“公仆”意識。

論及西方憲政運動,不能不肯定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功績。啟蒙者高舉理性的旗幟,將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建立在個人價值的人文主義上;他們強調人是有理性、情感和意志的獨立個體,并從人性論出發,要求個人解放。發展個人的人文精神奠定了西方憲政的觀念基礎,在憲政實踐中曾發揮了其不可替代的積極效應。

中國的人文傳統頗具“早熟性”。其旨趣重在“人文”與“天道”契合,虛置彼岸,“民本”與“尊君”構成一體之雙翼。簡而言之,中國的人文傳統把人看作群體的分子,不是個體,而是角色,認為每個人都是他所屬關系的派生物,其命運與“群”息息相關。這種人文傳統早在先秦就已形成,又在此后的兩千年間生成、拓展,且因且革。時至晚清,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中,中國雖有多次走向共和憲政的嘗試和奮戰,但都沒有成功,原因都是因為立憲具有強烈的工具理性主義,為自救圖存被迫立憲而無思想的準備。洋務運動發生在維新思潮之前,辛亥革命又是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都是社會經濟政治變革先于思想文化變革,是器物-制度-文化的邏輯進路。盡管很多飽學之士已深黯民智開啟之急,但當他們面對“國家民族”這一群體的危亡時,又在對國民素質的憤慨無奈中有意無意地排斥了西方憲政文化中公民文化的價值,以致疏忽了思想啟蒙這一環。

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程已艱難地走了一百多年,我們付出了巨大慘痛的代價,以致被稱為“九死一生的中國現代化”。反思我國的現代化歷史,我們發現有一個環節一直被嚴重地忽視了,那就是“人的現代化”,因此,李慎之先生1997年11月2日在《改革》雜志的座談會上說:“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我們沒有培育出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沒有能培養出不但能自尊而且能自律、不但能自強而且能自勝的獨立自由的個人,沒有能培養出既能伸張自己的權利、也能擔當自己的責任的獨立自由的個人,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最深層次的差距。慎之先生甚至說,如有再活一次的可能,他愿將自己的第二次人生全部奉獻給中國的公民教育。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將“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寫入其中,意蘊深刻,影響深遠。

近代中國一直伴隨一個重要的價值追求——現代化,包括法制的現代化。我們可以引進西方的先進機器設備、技術、管理經驗甚至是制度,但是唯獨不可以把整個國民置換和移植掉,人的現代化更加具有決定性意義,人的現代化也最為艱難,這不是哪一個人,哪一部分人存在的問題,而是全民族人人都存在的問題,封建主義統治了幾千年,在政治上早已經被打倒,文化上也曾經受到了激烈的批判,但是封建主義的思想觀念長期積淀形成的道德觀念、倫理結構、思維模式、文化心理結構卻并沒有完全改變,甚至根植于潛意識領域,以集體無意識狀態(所謂的潛規則)左右我們的思想指向、行為指向和價值指向,致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身陷其中而難以自拔,即使偉人也未能幸免。我們歷史上許多慘痛教訓以及當前社會轉型的困難都與它有極大的關系。因為社會是一有機整體,社會、經濟、政治以及人自身的文化觀念素質構成社會的基本層面。社會各個基本層面是相互決定、相互推動的。從根本上來說,現代化的最終完成必然表現在文化和人的現代化。因為現代社會的基本體制——市場經濟、法治社會、民主政治的真正落實和完善,離不開人的素養和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支撐。以《走向現代化》一書聞名于世的美國社會學家A·英格爾斯,在六個發展中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比較性社會調查;每個國家訪問了一千人,包括農民、產業工人以及其他階層的人員。他調查的主要結論是:國家的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他有兩段耐人尋味的話:“痛切的教訓使一切開始體會和領悟到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己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再完善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16]“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否則,高速穩定的經濟發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會得以實現。即使經濟已經開始起飛,也不會持續長久。”[17]一百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史表明,公民意識的缺失是制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從根本上來說,現代化的最終完成必然表現于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不但是現代化的必然前提,也是現代化的必然歸宿。

立憲法易,行憲政難,憲政建設,茲事體大,思想啟蒙,刻不容緩。面對憲政百年的歷史滄桑,中國應當汲取歷史教訓。實現憲政理想并不在于頻繁的制憲和修憲,憲政發展不僅僅在于憲法規范的修改,而在于社會生活中人權保障實踐的點滴進步,其魂魄在于憲政精神的培育和公民文化的陶冶。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務;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有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黨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治國方略,已經為中國憲政新的百年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我們有理由期盼,有信心實現。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2.

[2]王啟富,陶髦.法律辭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350.

[3]白鋼,林廣華.憲政通論[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

[4]張學仁,陳寧生.二十世紀之中國憲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5]王人博.憲法文化與近代中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70.

[6]公丕祥.全球化與中國法制現代化[A].呂景勝,付池斌,高中.法學理論前沿—獻給呂世倫教授七十華誕[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470.

[7]許開軼,李晶.當代政治轉型研究的理論范式評析[J].北京:政治學(人大復印資料),2006,(11):17.

[8]毛壽龍.政治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63.

[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0]郭道暉.公民權與公民社會[J].法學研究,2006,(1):84.

[11][英]沃克(D.M.WAIKER)編,北京社會與科技發展研究所組織譯,牛津法律大辭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161.

[12]鄧正來譯.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19.

[13]叢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政治學[J].(人大復印資料)2001,(3).

[14]李傳柱.“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7,(2).

[16]朱學勤.書齋里的革命[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363.

[17][18][美]英格爾斯,殷陸君譯.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8.

責任編輯 李 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欧美在线观看| 美女亚洲一区|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在线色国产|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人妖无码第一页| 国产视频大全|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天堂成人|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毛片免费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性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亚洲看片网|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九九九国产| 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视频一区亚洲| 性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天天干伊人|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99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永久毛片在线播| 毛片卡一卡二|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毛片久久久|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精品| 爆操波多野结衣| 婷婷中文在线| 91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