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的辯證的認識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關系,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毫不動搖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至關重要。
關鍵詞: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0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2-0018-04
一、 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由來
社會主義思想是針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弊端產生的。16世紀到19世紀初,在歐洲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尚未激化,社會主義思想只是憑主觀愿望對未來社會設計的一種理想的價值目標,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生產和消滅社會壓迫,實現人與人的平等等,那時是一種不現實的改造社會的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從主體的內在價值尺度出發對資本主義進行無情的批判,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這是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空想社會主義價值觀,也就沒有社會主義。
到了19世紀中期,伴隨歐洲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各種社會矛盾普遍激化,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高漲,促使許多進步人士思考社會主義及其實踐意義,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不斷涌現,他們在工人運動中進行活動并發揮影響,空想社會主義的價值訴求逐漸轉化為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一場理論與實踐運動。在這場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運動當中,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尤其是科學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頗為深遠。
科學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幾乎同時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這時,馬克思恩格斯常在《共產黨宣言》等文章中使用“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者”來表達自己的立場,同時也使用過“社會民主主義者”之類的概念,這一情況是由于1848年革命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特別是以德國革命應當同時完成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一認識為根據的。1848年至1849年歐洲革命時期小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代表與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代表曾結成聯盟(社會民主派),同時表現出民主主義的色彩和社會主義的色彩、小資產階級改良傾向和無產階級革命傾向,稱為小資產階級的社會民主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堅持自己的共產主義立場,但對社會民主派并不是采取僵硬的排斥態度,他們既指出了社會民主派的實質是以民主主義的方法來改造社會,但是這種改造始終不超出小資產階級的范圍,同時也引導社會民主派朝著共產主義目標不斷革命。
19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思想已經被很多工人派別所接受,形成不同的帶有改良色彩的社會主義流派,并逐步統一到社會民主主義稱號之下。如,英國的工聯派、德國的拉薩爾派、法國的蒲魯東派、俄國的巴枯寧派。這時,馬克思、恩格斯從爭取無產階級斗爭力量的策略考慮,使用了“社會主義”,而極少用“共產主義”。1873年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一文中首次使用“科學社會主義”來表述他們的共產主義立場。
從1869年起,歐洲很多國家先后成立的工人政黨都稱社會黨或者社會民主黨,凡是民主革命任務尚未完成的國家則稱社會民主黨,意即肩負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雙重任務的工人政黨,其指導思想通稱為社會民主主義。然而1889年成立的第二國際所屬各國的社會民主黨,在綱領上都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為依據,在各自的黨綱黨章中闡明自己的社會主義性質,把通過階級斗爭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為何有這樣大的影響?筆者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歸納。
1. 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并賦予其科學性和階級性,使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切實可行的理論。空想社會主義者以歷史唯心主義為依據對未來社會制度進行設想,缺乏對社會客體自身狀態的事實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則是以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為根據,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哲學基礎,在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與生產社會化等基本矛盾的分析批判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系,預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賦予社會主義價值觀以科學性,這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核心。
2.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兩個必然”的同時特別強調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走向社會主義不可逾越的必然歷史階段。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寫道:“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兩個必然”的實現是以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為前提的,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容納不下其生產力的發展時,為新的生產關系做好了廣泛的物質基礎時才能實現。
在研究俄國等東方國家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 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時,馬克思、恩格斯又闡釋了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后的東方國家并存的世界歷史時代,東方落后國家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而這種跨越是以向資本主義國家借鑒“肯定”成果的橫向依存為條件的,必須充分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肯定的成果,仍然強調的是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充分發展同樣是東方國家實現社會主義不可逾越的必然歷史階段。
3.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后,歐洲出現的特殊形勢,要求工人政黨在日常斗爭中善于妥協,既不回避選舉,也不放棄議會斗爭,于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改良思想在國際工人運動中迅速流行起來。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在工人運動中廣泛傳播,又使得這些自稱為社會民主主義者的人接受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這種情況使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發生了變化,尤其是1895年3月6日恩格斯寫成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導言》一文又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即隨著西方資產階級議會民主的發展,將來無產階級政黨在民主國家可以利用議會民主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這個新觀點并沒有否定暴力革命,恩格斯特別聲明無產階級“沒有放棄自己的革命權”。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因地制宜、與時俱進而又永遠不忽視偉大目標的策略性,不僅適應了發達國家無產階級政黨與資產階級交往時所要達到目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新的手段為資本主義發展歷史進程注入了社會主義的因素,這種因素的增長將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與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變化,使資本主義在量變中有了新的部分質變,為社會主義的實現做好越來越廣泛的物質基礎。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學說汲取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并運用辯證法、唯物史觀、階級分析方法等方法論繼續展開關于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價值觀、如何創造社會主義的現實價值世界的科學研究,使社會主義價值性和科學性相統一,并找到了社會主義由觀念形態變為現實形態的可行性道路,既有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道路,也有議會斗爭的道路,以及社會內在的生產力充分發展的自然原則。在實踐中科學社會主義偉大目標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有利于各種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發展,更有利于一個高級新社會形態所需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它不僅為當時的社會主義者所接受,至今仍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國際所屬各國黨在長期的合法斗爭中已取得很大成就,于是迷戀議會斗爭,將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絕對化。隨著伯恩施坦主義的出現,他們更是把社會民主主義解釋成一種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在資本主義范圍內通過和平與合法的議會道路來使資本主義進化為社會主義的學說。因其學說強調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僅僅是一種道德需要、道德抗議,把資產階級民主當作達到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唯一方法,故社會民主主義又稱為民主社會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參加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黨,除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和一些國家的左派社會民主黨人外,大多數都背叛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與階級性,成為以民主改良和經濟改良為手段的社會改良主義政黨。在列寧的提議下,各社會民主黨左派迅速獨立出來,組建共產黨。1919年共產黨建立了共產國際,繼續堅持信奉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則與各國占主導地位的工人運動思潮結合起來,形成各具本國特色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黨在1923年也建立了一個國際組織,名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仍將其政治思想歸諸于社會主義。
由此,共產黨與社會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出現了差異,前者走上了開創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的道路;后者走上了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妥協的道路。這種道路選擇上的不同在20世紀尤其二戰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演變為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長期的意識形態沖突,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來說,這是值得思考的。
二、 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長期對峙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后,一方面受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社會主義制度從一國發展為二戰后的多國社會主義體系;另一方面科學社會主義經歷了由列寧的兩種制度共存于世界經濟體系到斯大林的兩種制度對立兩個平行市場發展的曲折過程,在蘇美冷戰背景下,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斗爭異常激烈,嚴重制約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正常發展。
二戰后,蘇聯不顧具體歷史條件的變化,固守“斯大林模式”并將其推廣到東歐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包括人類文化值得肯定的成果絕然對立,被西方民主社會主義視為“專制”,為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民主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創造了條件,致使開始于50年代后半期的蘇聯東歐國家各自艱難的改革又陷入了民主社會主義的迷途,與科學社會主義漸行漸遠。
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一體化加強的趨勢,作為兩種不同制度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其冷戰關系走向緩和,各自都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歐美各國的社會化、國有化改革和蘇東各國在計劃經濟中引入市場機制與西方先進管理方法的探索,使意識形態的你死我活的“斗爭哲學”轉向“相互受益性”的“共生”與“共存”。隨之出現了社會黨與共產黨合作趨勢,西方共產黨改名社會黨,東歐社會黨與共產黨合并,兩黨關系由對抗轉向謀求相互理解與合作。正是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國際背景下,蘇東共產黨領導人喪失了被西方和平演變的警惕性,導致改革的失敗和社會主義夭折,給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
這段時期,馬克思主義者為探索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如鄧小平所述,“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想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因而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尤其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重大理論課題。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正是逐漸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從毛澤東開始,一直在反復實踐和認識社會主義。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從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指出社會主義的目標任務“ 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 進而揭示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圍繞社會主義這一本質,把執政黨建設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黨的先進性和執政為民的作用。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進一步全面深刻的概括了社會主義,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黨的領導為政治保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思想道德基礎,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基本條件,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進而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強調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上,概括了29年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論創新。胡錦濤高屋建瓴的總結,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的境界,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一過程,正是在于恢復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價值性與社會主義科學性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主線,創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執政黨、為誰建設社會主義、以及怎樣更好更快地發展社會主義,保持社會主義發展的后勁等一系列問題。這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在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結合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的偉大成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對黨的信任,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從而在客觀上形成對各種社會思想觀念的指導作用。
這一時期,民主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一定發展,尤其二戰后許多國家的社會民主黨成為本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內主要或重要的政黨。有些黨長期處于主要執政黨地位,有些黨同其他政黨聯合掌握國家權力,并且成效顯著。這些黨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資本主義議會制度而進行自己的民主活動,僅僅把社會主義作為現存制度的一種道德價值追求,將社會主義價值性與社會主義科學性對立起來,與科學社會主義長期處于對峙狀態。
1951年社會黨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社會黨國際組織,取代了戰前的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成為各國社會黨的國際組織,在其綱領《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與任務》中正式使用“民主社會主義”一詞來表述它的主張:思想上,主張世界觀的開放性,提倡多元指導思想和意識形態多元化,奉行“多元主義”;政治上,主張取消工人階級這一階級基礎,使社會民主黨由“工人黨”轉變為“人民黨”、“選民黨”,信奉議會民主制;經濟上,主張建立以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私有制和競爭成分以及公有制和計劃成分并存為基礎的混合經濟體系,不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而應該用經濟民主來取代消滅私有制;社會發展道路上,把通過普選取得議會多數作為取得政權的惟一方法;社會目標上,把社會主義當作一種道德價值追求而不是客觀發展規律,把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看作是實現社會主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等等。
蘇東劇變后,一些國家的社會主義政黨重新使用社會民主主義概念來表述自己的思想,但并不意味著向起初的“社會民主主義”概念的回歸,它仍然是一種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的超階級的多元化的社會改良主義思想體系。由于社會黨都是在堅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經濟民主的,因而對經濟權力的民主監督不可能改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性質,也不可能根本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基本矛盾。社會民主主義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之間的差距,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但是社會民主主義也承認,這種社會保障制度說到底只是起到一種社會矛盾“緩沖器”的作用,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痼疾。因此它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 對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關系的思考
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都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具體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既堅持了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科學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處于世界歷史的進程中,但又都是特定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下的產物,表現出不同的歷史現象,且是發展變化的。歷史的辯證的認識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關系,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毫不動搖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至關重要。
社會主義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共產黨與社會黨不同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是在社會主義學說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獲得和展現出來的。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是不同國度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所決定了的,列寧在落后國家開創的革命道路與民主社會主義在發達國家開創的議會道路,都是根據各國的具體國情,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探索社會主義理想的道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不能將二者絕然對立起來。
從社會黨與共產黨的歷史看,各自的指導思想社會民主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在思想內容上曾有過很大程度的交叉重疊,社會民主主義更多的受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這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既未以僵硬的態度排斥其它社會主義學說,也未一成不變的固守自己創立的理論,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理論。只是在伯恩施坦主義出現后前者走向了右傾,雙方從最初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上的分歧,逐步發展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長期相互指責和意識形態沖突。社會黨國際成立后,他們甚至把搞垮共產主義作為與批判資本主義同等重要的價值追求。而共產主義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充滿了敵視和種種誤解。歷史已經證明,這種意識形態的長期相互指責,只能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帶來嚴重危害。因此拋棄一戰以來共產黨與社會黨在意識形態長期相互對立的思想,歷史的辯證地認識民主社會主義,為兩大政黨求同存異的交流,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開創新局面破除觀念上的障礙是非常必要的。
從社會黨的價值觀看,社會黨的價值目標是退縮了,從最初的主張實現生產資料社會化和建立沒有階級的社會,到后來的取消廢除私有制的綱領,不再追求對資本主義的超越,把社會主義視為對現存資本主義的不斷調整,實現自由、公正、相助的價值的手段。這種變化,一方面,適應了社會黨自身利益的需要,爭取了選民,為上臺執政開辟了道路,在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同時適應了資本主義現實;另一方面也被資本主義利用為對本國實行統治和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的工具。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敵視其價值觀中的某些合理因素,比如,民主社會主義提倡的社會保障、改善人民生活、達到充分就業、促進社會公平、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等方面的政策主張正是馬克思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下層群眾的要求和愿望,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價值因素,是具有進步性意義的。
所以,我們應從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中去研究他們價值觀中具有進步性意義的因素,充分吸收和借鑒民主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肯定”成果,但絕不能照抄照搬的走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照搬了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其教訓是深刻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包括民主社會主義的優秀成果時,務必十分警惕被西方和平演變的可能。為此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引領各種社會思潮,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自覺地做到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科學發展促進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與此同時,我們應把民主社會主義放棄社會主義革命的改良主義本質與其在實踐中存在的某些合理的社會主義價值因素區別開來,實際上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慢慢的改變著資本主義的部分性質,是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更應清醒的認識到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社會主義,前者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代表了發達國家的人民在資本主義體制下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訴求,往往與資本主義制度是相矛盾的,實踐中常陷入理論的困惑。后者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代表了社會主義體制下人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訴求,本質上與社會主義制度是統一的,實踐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推進世界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更為重要的力量。
總之,社會主義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歷史過程、歷史現象,它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這歷史的變化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社會主義,都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不同的組成部分,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對于構建和諧世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無疑是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7、13、19、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62.1963.1965.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2-11-18.
[5]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
[6]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編譯小組編.社會黨國際重要文獻選編[Z].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
[7]何寶驥.世界社會主義思想通鑒[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
責任編輯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