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內戰結束后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鐵路、鋼鐵、石油諸領域急速發展、公司林立,并都經歷了一個資本從分散到集中、從自由到壟斷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民眾的不滿情緒不斷累加,促使州內立法、州際立法被迫出臺調整,直至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出臺。但最高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解釋出現反復,壟斷組織也不斷規避立法限制,以層出不窮的新形式將此次壟斷合并風暴推向高潮。
關鍵詞:美國; 工業化; 壟斷;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2-0147-04
美國內戰結束后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可謂自美國獨立以來的“英雄時代”,美國的歷史一直驕傲于他們的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的發展速度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盡管有人提出當時美國人均產值的增長并沒有領先,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美國在19世紀最后40年間的工業發展速度驚人,其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歐洲各國。“1860年它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居工業生產第4位,還不足英國工業總產值的1/2。到1890年,美國工業產值已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弱,打破了英國工業的壟斷地位。在這30余年間,美國工業增長率始終保持在4%至5%之間,在當時資本主義強國中首屈一指。”高速發展的工業經濟給國民經濟領域方方面面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資本在這個過程中依著其固有的敏感與貪婪的本質屬性,迅速尋找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完成了從分散到高度集中的歷史進程。而壟斷與集中天然地與資本主義共同受益、獲利及自由、平等貿易的精神相抵觸,受到公眾的敵視與猜疑,并在其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上演著壟斷與反壟斷、無序競爭與反不公平競爭的戲碼。政府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出臺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等一系列反壟斷立法,但其執行與貫徹力度并非自始一致,壟斷組織也不斷規避立法限制,以層出不窮的新形式將此次壟斷合并風暴推向高潮。
一、 鐵路領域:無序競爭與壟斷縫隙中的政府調整
(一) 鐵路時代的競爭與混亂
鐵路部門在內戰前即已得到發展,“1840年到1860年間,美國鐵路的總英里數增加了10倍多”,“從1840年的2800英里左右,增加到了1860年的3萬英里。”在此后的30年內,人們普遍認識到鐵路在大規模生產與大規模消費方面所能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有關修筑鐵路的公眾熱情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鐵路發展速度在前期基礎上“增加了6倍多,達到了19萬英里左右”。各鐵路公司大量成立,并在自由的競爭環境中得到放任發展。這種漫無節制的競爭所導致的直接后果首先表現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建設狂熱,使所有主要運輸地區建立了過于發達的鐵路網,遠遠超過當時的需求。鐵路公司經理面臨的問題成堆:需要定期支付膨脹的債券債務;要求為投資過多的股票賺取利潤;貨車不能滿載時,迫切需要尋找貨源,因而求助于在線路與線路之間進行毀滅性的競爭。”鐵路系統弊病叢生,鐵路公司間展開惡性競爭,紛紛采用回扣、降價和敲詐勒索等非法手段招徠客戶。“各種各樣的貨主深受鐵路公司陋習弊端和秩序混亂之害;他們尤其感到不滿的是:因人而異或因地而異的運費和服務方面的歧視;有勢力的托運貨主和存在競爭對手的城市所能享受的不公允的優待和偏袒。力量單薄的個體托運者對鐵路公司規模之大感到不滿,因為正由于規模龐大,鐵路公司才有權力控制州議會、州長和法官。他們控告一些鐵路公司用賄賂和贈送免費乘車證的方法腐蝕或影響政府官員”,民眾迫切呼喚政府對鐵路系統的無序競爭予以整頓和管制。
(二) 自由競爭下的州內法律調控
鐵路委員會是最早作出反應的機制之一。“早在19世紀40年代第一家鐵路公司開業后不久,中西部一些州就開始建立了鐵路委員會,這種委員會多數是咨詢性質的,在推行反對鐵路公司有損于消費者利益的措施方面,顯得十分軟弱。但是中西部各州的鐵路規章制訂委員會在法律上擁有調整運費的權力,此外,它們還擁有規定倉庫和貨棧使用費以防止有人違反運費標準的權力。”然而“當鐵路規章制訂者忙于訂立完善的條款以控制鐵路公司的時候,鐵路公司也在竭力設法逃避規定的約束”,運費標準很快被得到破壞,“有些鐵路公司可以通過提供回扣的辦法輕而易舉地違背協議,而且(正如有些州的鐵路制訂者已經實現的那樣),利用更改貯存費用和交貨時間之類的辦法,也能大幅度地改變實際運費。”“美國中西部各州19世紀70年代建立的鐵路規章制訂委員會經常受到推崇,被視為是維護美國公眾利益和卓有成效的制訂規章制度的機構。然而,它所制訂的、常被用于調整鐵路運費的格蘭其法,并不是能確保長期控制運費的模式。要說它有所作為的話,也許只能說是一次失敗的嘗試,此后的30年證明,它實際上是無效的。伊利諾斯、威斯康星和明尼蘇達等州建立了鐵路規章制訂委員會之后不久,鐵路公司就在法庭上向這些委員會挑戰了。”“并且一般說來總是鐵路公司獲勝。”
例如,當時的伊利諾伊州就制訂了明確詳盡的條款以禁止歧視,并進一步授權委員會對違犯法令的鐵路公司提出訴訟。該法令在最高法院處理1877年的芒恩控告伊利諾伊州一案中被確認合憲,“宣稱凡私人資產‘與公共利益相關時,為了維護公共利益,’私人資產‘必須接受公眾的控制’,并宣稱凡聯邦政策方面無明文規定者,各州可自訂規章制度。”然而在后來1886年沃巴什、圣路易斯和太平洋鐵路公司控告伊利諾伊州案中,最高法院卻又一反常態地裁定該州法令無效,“理由是管理州際商務是國會的專有權力,因此各州大都已無權過問,任何有效的管理鐵路公司的行動必須出自聯邦政府。”
(三) 被動的州際調整:州際商務法與州際商務委員會
在上述背景下,州際商務法得以在全國上下一片要求政府整頓鐵路的呼聲中誕生了。1887年2月4日,州際商務法在國會兩院均獲得絕對多數的贊成票而被通過,并由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簽署生效。“這項法令禁止鐵路公司繼續采取差別待遇的作法,命令它們公布運費價目表,禁止為了維持高昂運費而參加聯營協議,宣布運費必須‘公平合理’。”并于同年成立了由五人組成的州際商務委員會,由其負責審理控訴和對鐵路公司發布“停止營業”的命令,“但無權——法院同樣無權——決定新的運費。”在這一輪新的交戰中,鐵路公司出乎意料地在法院中穩占上風。“州際商務法通過后的十八年間,最高法院審理了州際商務委員會上訴的十六起案件,其中十五起的判決結果,是鐵路公司勝訴,委員會敗訴。”
州際商務法和州際商務委員會可謂美國歷史上一塊里程碑,但是,這塊里程碑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緩和民眾的焦慮情緒,最高法院的傾斜性態度充分表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美國的工業化道路正處于上升通道中,認為競爭行為益多害少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而對于當時已經出現并已日益嚴重的無序競爭與混亂問題卻并沒有提供一條及時、有效的解決途徑。盡管如此,州際商務法的出現意味著聯邦政府開始插手管理私人企業,為今后政府的系列措施開創了先河,在這個角度上,州際商務法作為聯邦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積極管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四) 政府調控無力下的破產與改組
鐵路公司不斷投機、濫建,惡性競爭,長期以來已是經營管理不善、財政危機、混亂不堪,加之政府控制無力,法律與法院缺乏足夠的威懾力,“到1894年年中,已有一百九十二家鐵路公司由破產案財產管理人接管”,“到1898年年中,全國約三分之一的鐵路,即六萬七千英里,被取消抵押品的贖回權。破產的鐵路公司中有些是全國最大的鐵路系統,如伊利公司、巴爾的摩和俄亥餓鐵路公司、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北太平洋鐵路公司。”鐵路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與困境中。為了擺脫困境,鐵路公司紛紛求助于當時的銀行家,包括皮爾龐特·摩根在內的投資銀行家開始參與到九十年代鐵路公司的改組工作中來。金融資本對鐵路領域的插足加劇了金融壟斷及其對工業領域的侵蝕與滲透,在另一個層面上折射出美國工業化時代的經濟生活從自由到壟斷的必由之路。
二、 鋼鐵領域:摩根與卡內基較量下的美國鋼鐵公司
鋼鐵領域同樣經歷著與鐵路領域類似的情形。以摩根為首的銀行家企圖爭奪該領域的控制權,但擺在他們面前的卡內基顯然不易對付。卡內基是美國歷史上以能言善辯而聞名的工業家,年青時曾任職于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該公司是當時管理最佳的鐵路公司之一,卡內基依其模式,建立起了自己鋼廠的行政管理機構。由于他一向反對銀行家的控制,不向銀行家借貸,這使得他手握不仰他人鼻息的財力資源,不斷得以開拓、擴展。“在他的勢力達到登峰造極之際,除了他尚未經營的鋼鐵精練外,卡內基已把整個鋼鐵工業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將年產量“從1890年的三十二萬二千噸增加到1900年的三百萬噸。這十年期間,他和副手們把卡內基鋼鐵公司的年利潤從1890年的五百四十萬美元增加到1900年的四千萬美元。卡內基自己在1900年分得的利潤近二千五百萬美元。”
但競爭總是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1898年,在摩根的支持下,好幾家大公司合并成為聯邦鋼鐵公司,規模僅次于卡內基鋼鐵公司。1900年夏,這些加工鋼材成品的聯合企業希望能擺脫對卡內基的依賴,決定廢除與卡內基簽訂的合同,轉而由自己生產粗鋼。斗爭的結果是卡內基毫無畏懼的接受挑戰,當即建議立即生產各種鋼材成品。兩大鋼鐵巨頭的惡斗危機令摩根深感震驚,他擔心他的新鋼鐵聯合企業在這場爭斗中可能面臨致命危險,為此,他下定決心,不惜以近五億美元的收購價格購買卡內基的全部產業。(注:另有說法為:摩根向卡內基支付了三億美元的債券。參考:[美]彼得·柯利爾等著:《洛克菲勒王朝》,勞景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第36頁。)在摩根的努力下,各大鋼鐵公司終于組成聯合企業。1901年3月3日,美國鋼鐵公司宣布成立,其統一經營的鋼鐵生意占全國總金額的五分之三,資本總額達十五億美元。
三、 石油領域:洛克菲勒與托拉斯
(一) 卡特爾組織形式階段
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充滿著傳奇色彩,然而在當初,美孚石油公司的發展壯大卻始終讓洛克菲勒的名字與“臭名昭著”這四個字相伴相隨。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創建了一家資本額為一百萬美元的新公司,這就是美孚石油公司。那一年,經濟并不景氣。那時,石油還是靠著鐵路來運輸,鐵路公司于是和煉油商們醞釀創立起一個“卡特爾”同盟,運費對外一致提高,但凡是參加同盟的成員則可享受運費回扣,這樣迫使更多的煉油商們加入到這個同盟中來。為了掩護他們的卡特爾實質,這個同盟對外稱之為南方改良公司。后來,南方改良公司的實質被暴露,石油領域引起軒然大波,鐵路公司被迫結束了這個同盟,并宣布對外收取一致運費。然而,美孚石油公司在這一過程中早已不動聲色地掌握了克利夫蘭的煉油設備,到1878年4月,“在美國煉油年總產量三千六百萬桶中,美孚石油公司就占到三千三百萬桶。到了1880年,全國生產出來的石油百分之九十五是由美孚石油公司提煉的。”美孚石油公司已形成高度壟斷態勢。
(二) 托拉斯組織形式階段
隨著運輸技術的變革,建成長距離原油輸油管并依賴獨立輸油管進行原油運輸已作為一種新的運輸方式獨具優勢。美孚石油同盟開始建設自己的巨大的地區間輸油管網,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托拉斯組織形式。“1882年1月2日,四十家公司的股東把他們的股票換成新成立的美孚石油托拉斯證券。授權由九個理事組成的理事會‘對幾家美孚石油公司的事務進行全面監督。’三年內,理事們將其管理的五十三家煉油廠減少為二十二家,從而加強了煉油能力。”此后,理事們更是讓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短短十年時間里統一購買原油并開始自行生產原油,形成了完全一體化的企業。
四、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出臺及其司法狀態下的合并高潮
(一)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出臺
也許是資本天然具有從分散到集中的本能,也許是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必然,總而言之,美國內戰后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段時間資本迅速向集中靠攏,“內戰前美國的投資額近百萬美元的企業寥若星辰。但到1900年,資本額在百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已比比皆是。它們占企業總數的0.9%;卻占工人數量的25%和工業產值的38%,表明這類大企業在19世紀末已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以鋼鐵工業為例,在1870年鋼鐵廠平均投資額只有15萬美元,但到1905年已增至150萬美元,其中居壟斷地位的美國鋼鐵公司的投資額已達14億美元。”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棉籽油、亞麻子油和鉛加工在全國市場銷售和其他方面都效法美孚石油。這些托拉斯成立后不到十年內,變成了完全一體化的企業,根據經營管理革命的原則組織起來,并支配著各自的工業部門達數十年之久。”
毫無疑問,托拉斯的出現給整個社會民眾帶來極大惶恐與不安,普通民眾視托拉斯為洪水猛獸,自發地掀起一股反托拉斯的熱潮。迎合這種社會需求,“到1888年的競選時,所有重要政黨在其競選綱領中都插入一些反托拉斯內容作為政綱之一。”1890年7月2日,由俄亥俄州約翰·謝爾曼在參議院提出的一項反托拉斯法案被正式成為法律,這就是著名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該法主要內容集中在第一條和第二條,其中第一條稱:“凡以托拉斯或其它形式成立合同、聯合或陰謀限制州際貿易或對外貿易者,均屬非法”第二條稱:“任何人如獨占壟斷、企圖獨占壟斷或與其他任何人聯合或共謀、藉以獨占壟斷州際間或對外貿易或商業之任何一部分者,均應視為犯罪。”
(二) 律師的變通與控股公司的出現
托拉斯的背后是無所不能的律師。“在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較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之間的關系,為律師們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只要有城市,只要有立法和組織中心,只要有能把遙遠地方的權力和利潤吸引來的資本、知識和技術的來源,就有各種各樣需要律師技能的報酬優厚的雜差。”托拉斯背后正是一位叫做賽繆爾·G·T·多德的機智律師。“他有幸在賓夕法尼亞西部首次發現石油的地方成長起來。……他看到,日益發展的石油企業需要法律上的有創見的才能,于是就成了公司法專家,而這時其他小鎮上的律師連這個學科的名字都幾乎沒有聽說過。”正是多德發展了托拉斯,“把英國橫評法這種人所共治的辦法,變成了洛克菲勒的企業聯合體的工具。他是洛克菲勒的心腹。”1892年,當美孚石油托拉斯奉俄亥俄州最高法院的命令宣布解散時,多德充當了美孚石油公司的首席法律顧問,又想出了“控股公司”的主意。當時,新澤西州的立法允許一家公司擁有其他州的公司股票。“1899年,美孚托拉斯改組為控股公司: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洛克菲勒為最大股東,掌握著公司股票額的25%。總公司下設41個子公司,子公司又擁有70多個下屬公司。后又將資本投入金融界控制6家銀行,形成壟斷財團。即使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責令其解散,但是解散為34個獨立公司后,原股東地位并未改變,洛克菲勒仍掌握實權。財團勢力已不可動搖。”
(三) 最高法院的反復與合并高潮的出現及急劇衰落
很有意思的是,這一時期美國的合并最高潮出現在十九世紀末。盡管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已對托拉斯行為作出約束與限定,然而立法粗疏,更重要的是,美國最高法院的司法實踐出現反復,1895年法院對合眾國控告E·C·奈特公司案作出的判決沉重打擊了謝爾曼反托拉斯立法,并刺激了這波合并被推向最高潮。在這個案件,奈特公司被指控把全部股票賣給了美國食糖精制公司從而加劇了壟斷。“雖然這筆交易使美國最完善的壟斷組織更加完備,但是,法院卻判決它并未違犯反托拉斯法。其理由是:制造業不是該項法律所指的‘商業’,而對不‘直接’影響商業的制造業進行壟斷,不屬于聯邦政府的管理范圍。”在這個案件后的五年內,一些主要工業搶著合并,經過這次合并高潮,“大約有3,000個企業的68.127億美元資本被合并到壟斷組織之中”。美國漸形成八大財團。直至1898年和1899年最高法院在另外兩個案件中重又明確判決:“為了規定價格或分配市場而組成的企業間的聯合是違犯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這以后,律師通常勸告當事人放棄這種聯合的努力,合并運動得到減緩,至1901年美國鋼鐵公司成立后,合并運動急劇衰落了。
總之,美國這一段壟斷組織的形成、發展歷史,建立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生產力領域給美國經濟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巨變之基礎上,其壟斷化的歷史無疑具有與其工業化、城市化基本同步與互動性。從分散走向集中,從自由走向壟斷,是這一時期資本流動的顯著特征。而在這一過程中,不論是州內立法還是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都只是用以緩和民眾情緒的工具與武器,美國最高法院的司法判決已清晰地表明其立場與態度。資本靈敏地捕捉著同伴,生產過程本身也本能地要求企業實現各種形式的合并,美國近代企業合并與資本聚集的洪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達到最高潮。也惟是如此,其弊端也得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公眾輿論的譴責尤其是對托拉斯的丑化與厭惡也隨著達到頂峰。以洛克菲勒為例,其晚年逐漸開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對外形象,投資于各類基金會與慈善機構,大筆施舍,而其子小洛克菲勒也以慈善家、社會事業家的形象面世,一生致力于為父恢復名譽。
當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舉世矚目。據美林證券與凱捷顧問公司目前公布的2007年度《亞太區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的富裕人士擁有亞太地區20.6%的財富,這一數據僅次于日本,且平均資本達500萬美元,遠高于亞太地區富裕人士平均資產330萬美元,及全球富裕人士平均資產390萬美元。中國內地超級富裕人士占富裕人士的比例為1.44%,達4935人,僅次于香港。”(注:富裕人士是指擁有100萬美元金融資產的人士,超級富裕人士是指擁有3000萬美元金融資產的個人。引自《環球時報》第1525期,2007年10月19日,第15版,戴平、段聰聰:《股市催生大批中國富豪——中國內地擁有百萬美元金融資產的人數已達34.5萬》一文。)市場經濟講究開放、自由、平等、公平等交易環境,但資本的積累與發展又天然地具有聯姻性與集中性。重拾美國當年歷史,對于幫助我們認識相關問題,或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美]杰拉爾德·岡德森.美國經濟史新編[M].商務印書館,1994.
[2][美]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M].商務印書館,1988.
[3][美]彼得·柯利爾等.洛克菲勒王朝[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4]劉緒貽,楊生茂.美國通史[A].丁則民等.美國內戰與鍍金時代——1861-19世紀末[C].人民出版社,2002.
[5][美]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南北戰爭以來的經歷[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6]拉爾夫·勒·納爾遜.美國工業的合并運動,1895-1956年[M].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59.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