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心理學的發展使得文化已經成為一種理解心理行為的新視角,然而對于文化概念的理解一直非常混亂,這使得文化心理學研究本身也處于分裂狀態,因此對文化概念的辨析顯得非常的必要。本文概括了文化心理學研究中界定文化的十個基本維度,指出了定義文化的三個基本原則。
關鍵詞:文化; 文化心理學; 維度; 原則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2-0067-04
20世紀60年代西方一系列社會運動促使了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性質的全面反思,心理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關注文化,出現了所謂的心理學文化轉向,并產生了相應的研究形態——文化心理學。對于“文化心理學”這一概念可以有狹義和廣義的理解,這里采用的是廣義的概念,泛指從文化視角理解心理行為的心理學取向。文化心理學的發展,在現實層面的表現為關注文化的各種心理學分支或研究取向的興起,比如跨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以及狹義文化心理學等;在理論層面表現為對心理學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式的重新考察;在方法論層面則表現為把文化因素納入研究視角,使文化心理學成為一種理解心理行為的新方式。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文化心理學成為繼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之后理解人類心理行為的“第四維度”。[1] 然而,文化心理學研究本身也一直處于分裂狀態,表現為不同甚至對立的學科定位和研究范式。如跨文化心理學與狹義文化心理學就一直處于不同發展路徑之上。究其實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預設,隱含著對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很多研究是基于對文化的不同理解展開的,因而自然發展出不同的研究形態,難以形成有效的對話和交流。因此,對文化概念進行深入的辨析對于文化心理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文化概念的辨析,既要考慮到文化概念的一般內涵,又不能脫離文化心理學的理論背景。
一、 文化概念的一般內涵
從辭源上看,英語中的“文化”一詞來自拉丁語的“cultura”,原本是耕作、種植、栽培、培育的意思,后來逐漸轉化為教養、教育等含義,用文化來表示良好的教育、文學、藝術等。中國語言中的文化一詞,源于易經中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表達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現象的互動關系。
文化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這些特征構成文化的基本內涵。從根本上說,文化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標志,是人脫離動物性本能的控制和人之為人的基本條件。文化是非自然的人為的創造物,是自然的人化或者說是人化的自然。文化是由物質、精神、語言、符號、規范和社會組織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一般來說,人們用文化概念來代表由于各種關系而聯系在一起的人們的共同持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作為一個整體,文化是有結構的,或者說是分層次的。在現代各個學科如哲學、人類學的研究中,一般把文化分為器物、制度、觀念三個層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根本特征,也是理解人的基本視角。文化與人具有共生性,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地糾結在一起。從種族發生學視角看,文化與人相互界定。文化形成是人類不斷進化的結果,而人類發展路線也受到既成文化的制約。從個體發展視角看,文化與個體也相互依存,文化成為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文化存在就沒有個體生存發展;反過來看,文化的內涵又有賴于個體的不斷解釋與內化,文化的意義存在于個體的理解和行動之中。文化與人相互界定,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這是文化的最基本的含義。
從學科的角度看,對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不勝枚舉。各個學科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語境出發對文化進行了不同界定,以至于有必要專門針對文化的各種定義進行分類性研究。在關注文化的各個學科中,人類學對文化給出了最為詳盡的解釋,人類學家也率先對文化的各種定義進行了分類研究。人類學家克魯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Kluckhohn)關于文化定義的研究堪稱經典。他們所著的《文化:關于定義和概念的考評》一書詳細考察了從1952年到1963年之間的160多個關于文化的定義,對這些文化概念進行了分類性研究。根據兩位學者的歸納,除去一些不太完整的定義以外,可以分出6類不同類別的文化定義。這些定義從不同角度界定文化,分別強調了文化的某些方面的特征。這些不同類別的定義分別是:第一,描述性(descriptive)定義。這類定義認為文化代表了某文化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活動行為等特征,如衣食住行、家庭社會、科學宗教等方面的特征;第二,歷史性(historical)定義。這類定義強調文化的繼承性與歷史性。第三,規范性(normative)定義。這類定義強調文化中對語言、行為等設定的規范、標準。第四,心理學(psychological)定義。這類定義中又有四個子類:調節或作為問題解決工具;學習;習慣;純心理學定義(其中包括:作為社會文化背景或人造環境;身份認同:文化作為共有的身份為人們所認可;自我建構:文化作為定義自我的途徑;意義系統:象征,語言,體驗等;心理表征,信念,理論)。第五,結構(structural)定義。這類定義強調文化模式或文化構成,注重文化中的社會或組織成分。第六,遺傳(genetic)定義。這類定義強調人工產品、象征等方面。
另外一項經典研究來自心理學家維基沃(Van de Vijver)等人對于文化概念的分類考察。克魯伯和克拉克洪的研究是屬于一般的定性研究,而維基沃等人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較大改進,采用了更加規范和科學的定量統計方法。研究者制定了評定量表,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對文化定義進行分類,最終得出了定義文化的五個基本因子。這五個因子分別是:第一,文化的位置或處所(Localisation):文化屬于個體的還是集體的特征;第二,功能方面(Function):高還是低;第三,整體性(Gestalt):強調整體還是分子;第四,成分或組成元素(Composition):側重象征、評價、描述、產生、認知、組織、功能、過程、發展等哪一方面;第五,動力方面(Dynamics):文化是靜止還是活動的。維基沃等人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2]文化概念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文化概念與研究者的理論傾向有關,不同領域的不同學者對文化的定義可以不同。
二、 界定文化的基本維度
文化與心理的關系是“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由于對文化的基本認識存在差異,導致文化心理學研究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與心理關系設定。維基沃等人的研究已經揭示出了界定文化的一些基本維度,如個體-集體、整體-分子等。這些維度引申出不同的文化與心理關系,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學研究形態,如跨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等。縱觀近幾十年的文化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研究中關于文化的界定存在著十個基本維度,各個維度相對比較獨立,當前的文化心理學研究基本都是從其中的某幾個維度對文化進行界定和理解的。
1. 內-外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存在于人之外部,和人屬于分離的存在;還是文化內在于人,屬于心理行為的一部分。主張文化外在于人的觀點基本是把文化視為影響人心理行為的因素,致力于尋找文化與心理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主張文化內在于人的觀點重視人對文化的解釋和理解作用,強調人的主觀性、意向性,重視人對文化的主觀詮釋與建構。
2. 先-后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先于心理行為而存在,還是心理行為先于文化。一般來說,大部分心理學研究都視文化先于心理行為,側重考察文化對于心理行為的影響。而從發生學的角度考察文化,則側重文化的心理基礎,把文化視為心理活動的歷史積淀,是人類心理的長期進化產生的結果。
3. 因-果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人行動的原因,還是行動的結果。因-果維度與先-后維度存在關聯,文化作為行動原因也就常常意味著文化先于行動,而文化作為結果則往往表示文化在行動之后。例如,跨文化心理學視文化先于行為,文化是心理行為的原因,文化刺激引發了人的行為反應。文化心理學則一般持有建構論的觀點,認為文化與心理相互建構,文化既是心理行為的原因,也是心理行為的結果。
4. 個體-集體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存在于個體身上還是存在集體交往之中。認知心理學及認知人類學的研究把文化放在個體的頭腦之中,文化作為個體的態度、思維方式等影響個體對外界信息的處理,從而影響到個體的心理行為方式。而強調生活實踐的活動理論則認為文化在人際交往、日常活動之中體現,社會實踐是決定心理行為的首要因素。
5. 靜-動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相對靜止、相對穩定的,還是不斷變化、不斷流動的。造成這種爭論的原因是考察者選取的時限有所差異。視文化為相對靜止的觀點是選取了較短時距,即在較短時期內,文化是相對穩定的形態,人們的基本價值觀念在短時期內保持穩定。而視文化為不斷變化的觀點則是選取了較長時距進行考察,即在較長時期內,文化發生許多重要的變化,人們的心理行為方式也表現出較大差異。
6. 緊-松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把文化視為各種價值觀念的松散集合還是把文化視為具有緊密內核的整體。當前關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大部分還是把文化作為一個具有中心的整體,局限于以地理、區域等作為劃分文化類型的標準,典型的就是以國家為基礎的分類方法,如中國文化、美國文化等。但是,文化內部可能并不是同質的整體,而只是諸多價值的松散集合。人類學家凱(P. Kay)指出,所謂文化的內聚力是人類學家為了敘述完整的故事而強加上去的,其實是一種幻覺。[3]也有學者指出,對于文化的關注點應該從中心轉移到邊界,注重文化交流產生的混雜文化或文化變型。文化的形成與再造不是發生在文化內部,而是發生在文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中,文化的發展是多文化交流的過程。[4]
7. 意識-無意識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可以被行動者清醒地感知、認識,還是作為人無法意識到的行為語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實際上,采用實證主義立場的研究基本把文化視為一種刺激,文化在意識層面引發研究對象的心理行為。而從解釋學立場看,文化與人的關系就如水與魚的關系一樣,文化知識對于人來說是無意識的、自動化的,人們并不是刻意地、有意識地遵循文化規則行事。
8. 直接-間接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對人的心理行為直接起作用,還是與其他因素一起調節人的心理行為。隆那(W.J.Lonner)等學者指出了文化對心理行為產生的這種不同作用。[5]文化對心理行為起直接作用是指,文化作為自變量直接決定心理行為,或者文化作為連接人的人格特征與行為方式的中介。而文化對心理行為起間接作用是指,文化作為一種情境因素與其他因素如性別等一起出現,共同影響人的心理行為。或者文化作為一種調節機制,可以改變行為的強度和方向。
9. 促進-抑制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促進人的行動、引發某種行為,還是抑制行動、抑制行為的發生。人類學研究一般重視文化作為適應環境的手段,強調文化對行為的促進作用。基于西方個體文化的心理學強調個人思想行動的自由,往往把文化視為抑制個體行為的因素。[6]
10. 抽象-具體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一種抽象符號,還是蘊含于具體生活實踐之中。比如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中就包含符號取向與行動取向,[7]它們各自注重文化的不同方面。符號取向重視人對事物的認知、表征等方面,把文化看作一種集體符號和集體表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活動取向則認為心理現象是人們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是對心理產生影響的首要因素。
指出界定文化的這些基本維度的意義在于,關于文化概念的認識都是基于這些維度的某些方面,從某一側面揭示了文化與心理行為的關系,那么獲取文化與心理關系的全面視角就需要整合這些不同側面的認識,樹立多維的文化視角,避免走入某一極端。例如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就只從外部視角認識文化,把文化視為一種客觀刺激,結果導致了強加式客位研究。從文化的內-外維度來看,跨文化心理學的這種認識無疑是片面的,文化雖然影響人的心理行為,但文化的意義也有待于行動主體的理解與詮釋,文化并不能完全決定人的心理行為方式。因此,對文化概念維度的梳理,對于樹立多維的研究視角和多元的研究方法是有益的,這樣可以保證研究者從各個不同角度對文化以及文化心理關系加以理解,獲取關于心理和行為的整體視角和整體把握。
三、 界定文化的基本原則
文化真正受到心理學研究的廣泛關注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至今不過幾十年的時間。文化心理學的發展顯示,對于文化概念的界定還缺少基本的理論原則,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理論上的誤區,比如,認為文化是一個不言自明的概念、對文化進行泛化性解釋和抽象性定義等等。因此,明晰文化概念的把握依賴于文化的基本原則的把握。澄清界定文化的基本研究對于扭轉當前文化心理學的錯誤研究傾向,對于確立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立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 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可以具有很多層次,比如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儒家文化甚至學校、家庭等都可以成為文化的一個層次。文化概念涵蓋的范圍如此之廣,關于文化概念的爭論如此之多,那么究竟如何處理文化概念的多樣性?關于如何定義文化主要存在三種意見[2]:第一,文化就像“生活”等日常概念一樣,本身的含義就很模糊不夠具體,所以不可能得出公認的定義;第二,采用一些界定標準如簡明性、涵蓋性等,用這些標準建立一個關于文化的“最好的”定義;第三,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目的對文化進行不同的定義,根據研究的適用性加以選擇。
科學研究與日常生活的區別在于它的系統性、規范性、前瞻性,雖然不必如自然科學概念那樣對文化加以嚴格界定,但是文化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對象需要有一個邊界。文化有著一些基本特征,如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文化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文化的這些基本規定性成為研究者對話、交流、溝通的平臺。所以文化概念雖然復雜,但并不是沒有范圍和邊界的,不能隨意地、不加限制地使用。近年來,文化受到心理學研究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在許多關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中,文化被視為一個自明性概念而不加說明地使用,似乎人們對于文化概念具有一種共同的認識。如此使用文化概念的結果是,似乎任何心理行為都與文化有關,任何心理行為都可以用文化進行解釋。文化什么都是的結果必然導致文化什么都不是,文化什么都能解釋必然導致什么都解釋不清。文化概念的“泛化”造成心理學研究“泡沫化”的繁榮,雖然文化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被提及,但真正具有文化蘊涵的研究卻并不多見,文化反而日益失去應有的價值和地位。因此,對于文化概念首先應該避免泛化的認識,防止在研究中不加限制、不加說明地使用。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一個復雜多維的概念,在心理學研究中給出一個標準的或最好的文化定義很難實現,固守某一種定義往往導致顧此失彼。對于文化的界定只能是側重某一層面的認識,比較可行且合理的做法是在文化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文化的基本層次和基本維度,然后根據不同學科、不同研究的特點對文化進行界定。反過來說,文化定義從一個側面代表和反映著研究的理論傾向,研究的理論預設在文化定義中有所體現。所以,對于文化的界定應該體現層次性原則,根據不同研究目的、性質、特點側重和突出文化的某些方面。
2. 文化的交融性。文化的意義必然在多種文化間的接觸和交流中得以體現,因此可以說文化就是文化間性,一種文化的意義總是相對于其他文化而存在的。文化之間并沒有一個截然區別的界限,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獨立地存在。
當前心理學研究中對文化的界定往往以地理區域作為劃分標準,如中國文化、美國文化等,進而把這些文化視為內在同質的整體,考察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這種認識首先忽視了文化內部的異質性,文化內部其實也存在許多差異。[8]其次文化并不是靜止不變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導致文化的異質性和多元化。文化的溝通交流使得文化不再獨立自足,而是產生了很多混雜和變型的文化形態。世界體系使得全球與本土之間相互滲透,中西方文化都成為各種文化的混合體,而不是純粹的某種文化傳統。再者,文化內部也是非同質的混合體,文化之中存在許多不同類型的亞文化,這種亞文化原則上是無限可分的,并且亞文化也在不斷發生著交流和變化。所以關于文化的研究應該重視文化的異質性,重視文化內部的亞文化,重視文化的接觸區域。關注文化的異質性、流動性是今后心理學的重要發展方向。比如一些心理學研究已經關注到了多種文化在個體身上的并存,考察了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個體在心理行為上的特征。[9]
3. 文化的具體性。文化本身屬于科學語言,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一系列具體觀念和行動。科學語言具有簡明性的優勢,但是同時也容易遮蔽文化的具體內涵。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基本難題在于對文化的抽象界定。跨文化心理學認為文化于人的心理行為,屬于某文化的人都會受到該文化的影響。跨文化心理學的論證邏輯基本是:首先,a、b兩種文化下某些心理行為存在差異;其次,a、b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文化傳統導致了心理行為上的這些差異。但實際上,這里的文化本身是一個有待解釋的抽象概念,用這樣的文化概念解釋心理行為是無效的論證,根本沒有得出任何有用的結論。美國人與中國人的心理行為差異并不能簡單歸于中美文化的不同,因為文化并未得到具體說明,文化是什么本身仍然是問題。事實上,中美的心理行為差異不是由抽象意義上的中美文化引起的,而是由不同文化中具體的生活實踐引起的。[10] 文化并不是內在于人的頭腦中,而是一種具體的生活實踐,體現在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之中。文化本身是一個具體性的概念,文化賦予人行動的意義,這種意義需要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得以顯現,而不是抽象、靜態的規則。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往往通過態度問卷獲得文化變量,這些問卷采用的大多是一些抽離具體語境的問題,如此很難獲得文化的真實意義。[11]再者,不同文化人群對問卷調查中的抽象問題賦予不同的意義,很難達到跨文化心理學研究所要求的對等原則。所以心理學研究應該盡量把文化與現實生活情境聯系起來,采用具體的、易理解的行為情境呈現文化意義。事實上,文化意義的情境化呈現與測量也是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一種重要趨勢。
當前關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分支及研究取向存在許多爭論和分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沒有形成對文化概念的統一認識。不同的研究者基于對于文化的不同理解衍生出對文化與心理關系、文化與心理學關系的不同認識,因而造成文化與心理學研究的混亂和分裂局面。因此,對文化概念的辨析顯得非常的必要。另外,通過對文化概念的辨析而獲得的關于心理和文化的關系的理解,是理解心理學文化內涵的前提,也是挖掘心理學文化內涵的途徑,因此,文化概念的辨析對于文化心理學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Pederson,p. Multiculturalism as a forth force.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2001, 35(1):16-19.
[2]Van de Vijver,F. J.R.Hutschemaekers, G. J.M.(Eds. ) The investigation of culture:Current issues in cultural psychology.Netherland: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1990:22.
[3]Cole, M. Cultural psychology: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122.
[4]Hermans, H.J.M. Kempen,H.J.G. Moving cultures: The perilous problems of cultural dichotomies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10):1111-1120.
[5]Lonner,W.J., Adamopoulos,J. Culture as antededent to behavior.In Berry, J.W., Poortinga, Y.P.Pandey, J. (Eds.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 1). Boston: AllynBacon.1997:43-85.
[6]Adamopous,J.Lonner,W.J. Culture and psychology at a crossroad.In D.Matsumoto(ed.)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and psychology.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1-35.
[7]Ratner,C.Three approaches to cultural psychology.Cultural Dynamics,1999,1:7-31.
[8]Ratner,C. Culture psychology: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Plenum.2002:23-24.
[9]Hong, Y. Y., Morris, M., Chiu, C. Y. etc. Multicultural mind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7):709-720.
[10]Katayama,S.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 Toward a systematic view of cul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2,128(1):89-96.
[11]Valsiner,J. Three years later: Culture in psychology. CulturePsychology,2004,10(1):6-7.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