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使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強勁,爭取文化競爭的主動權,必須實施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目前,豐富的湖北文化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都沒能“走出去”,針對其不同原因,促進“湖北文化走出去”可以采取以下對策:更新觀念、文化交流與宣傳活動、發展文化產業、建立信息平臺、發展文化中介機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
關鍵詞:文化走出去; 文化產業;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2-0075-04
一、 前言
文化競爭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全球化使經濟與文化一體化趨勢強勁,構成了“經濟文化”或“文化經濟”的新形態。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都超過了10%,2004年,美國更是高達21%。2006年,文化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美國是4.77%,英國是7.70%;增加值占本國GDP的比重,美國是5.83%、英國是7.61%(中國文化報,2006年5月26日)。
美國文化產品對世界文化市場的恣意占領,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戰略,即借此把美國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推向全球,使之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從思想文化上控制全球。德國記者馬丁和舒曼在《全球化陷阱》中說:“斯大林希望獲得壓倒一切的絕對實力地位,而米老鼠卻真正實現了這種絕對實力地位。”
然而,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滯后,正面臨巨大的文化貿易逆差,卻是不爭的事實。據新聞出版署統計:2001年中國圖書、報紙、期刊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4倍;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14倍。中外文化貿易逆差2006年已經超過10:1。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1.3%,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2.15%。
文化部部長孫家正2005年在《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一文中寫道:“面對來自文化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以文化的手段來應付,要以強大的文化產業為依托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爭取文化競爭的主動權。”《“十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對外開放,必須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文化走出去被列為我國新世紀發展的重要議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近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規定,如:文化部下發的《關于促進商業演出展覽、文化產品出口的通知》,文化部和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國產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財政部、海關總署、文化競爭力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等。
“湖北文化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正是為了落實中央精神而提出來的。它立足于湖北省豐富的文化資源,以發展文化產業為依托,走向兩個市場:大力開發國內文化市場,實現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同時,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提升湖北省文化產品的境外影響力。
二、 “湖北文化走出去”的現實境遇
(一) 湖北省的文化特色
1. 文化資源。湖北省的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全省有以炎帝神農文化、三國文化等為特色的歷史文化;以辛亥首義和一批老區、蘇區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峽、神農架等為亮點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漢平原風情為特點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畢昇、陸羽、李時珍、張之洞、聞一多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峽工程等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文化。全省還擁有武當山古建筑群、鐘祥明顯陵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武漢盤龍城、江陵紀南城、隨州擂鼓墩、大冶銅錄山古礦冶四大古文化遺址;武漢、荊州、襄樊、隨州、鐘祥五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5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121.3萬件;國寶級文物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郭店楚簡、云夢秦簡等。另外,湖北省戲曲劇種眾多,民間文化豐富,民間藝術、民間故事等歷史悠久,風格獨特。
2. 文化事業。湖北省的文化事業具有一定基礎。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03個,各類博物館96個,群藝館、文化館139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180個。湖北素有文學大省之稱。社科研究門類齊全、力量雄厚。湖北省還是報刊大省,圖書出版為全國六大出版中心之一。
3. 文化產業。湖北省的文化產業具有一定規模。(1)廣播影視業。2004年,全省廣電行業經營收入居全國第10位。2000年到2004年,全省生產各類題材電視劇數量居全國第11位。湖北銀興電影院線年票房收入居全國前10名。(2)出版業(包括圖書、電子、音像出版;印刷、復制業;發行業)。2004年,湖北省出版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55.07億元,利潤總額4.25億元。印刷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截止“十五”期末,印刷復制企業,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1.5%,從業人員10萬多人。(3)報刊業。期刊業在全國名列前茅。2004年,全省共有期刊397種,居全國第3位。以《知音》、《今古傳奇》、《特別關注》等為代表的湖北期刊優勢品牌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報業在全國有較大影響。2004年,全省共有報紙131種,居全國地方省份第2名。全省有1家報紙《楚天都市報》發行量130萬份,居全國都市類報紙排名第1位,7家報紙發行量過20萬份。2005年5月31日,世界報業協會發布了世界日報發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楚天都市報》位于第39名。(4)文娛演藝業(包括文藝演出業、文化娛樂業、藝術培訓業、藝術品業、會展業)。2004年各類會展相關收入達1.5億元。全省專業劇團演出收入2795萬元。文化娛樂業,到2004年底為止,吸納從業人員3.7萬人,年營業額12億元。(5)文化旅游業。2005年湖北省旅游總收入達到473.15億元,相當于全省GDP的7.3%,入境旅游收入2.76億美元。
(二) 評估“湖北文化走出去”的現實水平
從總體上看,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很好。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湖北文化無論是在國內文化市場,還是在國際文化市場都沒能真正走出去。
1. 湖北文化在全國的影響不夠。2005全省文化(文物)事業單位總收入8.05億元,其中財政收入5.10億元。總支出8.10億元,其中事業支出7.21億元。數據說明兩點:一是財政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過高,收入來源過于單一,意味著經營性、社會捐贈性等其他收入偏少,說明文化產業發展滯后,民間和社會資本投入少,文化發展社會關注度不夠;二是文化事業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偏高,說明文化單位靠自身儲備資金的能力有限,依靠自身發展的活力有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2》數據,2002年,湖北省的文化產業增加值是117.4億元,在所統計的31個省市中排名第11位;占GDP比重2.52%,排名第26位。湖北省文化產業在全國的排名不樂觀。《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文化藍皮書》(2000——2006)在其《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大事記》中從來沒有單獨提到過湖北。《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04)評出中國文化企業50強,湖北無一家上榜。《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人物志》(年度選15名),湖北也是空缺。2006年,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布文化產業統計數據(2006年5月19日)顯示,2004年省際間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不平衡。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超過50萬人的有六省市,占全國的56%;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有六省市,占全國的72%;實現增加值超過100億元的有九省市,占全國的73%。這里湖北省始終缺席,證明湖北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不夠。
2. 湖北文化在境外的影響甚微。根據《湖北省對外宣傳工作總結2004-2005》,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這兩年的對外宣傳活動不多。2004年和2005年的對外宣傳活動分別只有四項。湖北省廣播電視局關于全局文化產品出口情況的報告顯示,2004-2005年全省僅出口三部文化產品:記錄片《幼兒園》,出口金額3000美金;電視劇《武當1》和《武當2》共計114萬美金;2006年截至5月為止,全省僅出口一部動漫音像出版物,出口金額2000美金;一部動畫片,出口金額7800美金。湖北省文化廳關于2004-2005年文化產品出口情況統計表明,總共只有17項初級文化產品出口,包括京劇表演、武術表演、歌舞劇表演、雜技表演、民間藝術表演、綜藝表演、楚文化精品展、書畫展、編鐘演奏。數據表明,湖北文化在國際文化市場上幾乎沒有影響力。
三、 “湖北文化走出去”滯后的原因分析
(一) 觀念:文化觀念落后,“走出去”未形成共識
長期以來,我們的文化觀念落后,對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兩條途徑認識不清。我們習慣于圍繞“文化和政治的關系”,主要從文化的意識形態方面發展文化;忽視或根本沒有意識到“文化和經濟的關系”,沒有從文化的經濟形態方面發展文化。造成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文化的單一、不健全建設;我們錯誤地將發展文化同市場經濟對立起來,在對外文化交往過程中,比較重視政府間的文化交流,很少或基本不從市場的角度去考慮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市場的問題。對文化能否產業化、如何產業化、文化產業的內涵是什么,思想模糊和混亂。
(二) 體制和管理:文化體制不健全,缺乏科學管理
我國的文化管理實行黨政二元管理模式。具體到湖北省,文化管理部門主要有省委宣傳部和省人民政府的相關部門,如省文化廳、省廣播電視局、省旅游局、省新聞出版局等政府部門。形成黨政部門對文化齊抓共管的多頭管理局面。但是由于文化內容的相容性,導致各部委職能界定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把握,結果要么各部門推委扯皮,工作效率不高;要么管理失控,造成隱患;要么各部門各自為政,人為造成條塊、部門、行業和區域分割,管理協調性差,文化信息交流不暢,難以對文化資源整合優化,難以形成合力。而且,目前幾乎所有的文化產業集團都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體制,容易造成政企政事不分,結果束縛住文化產業集團的手腳,使其難以釋放經濟活力。
湖北省尚缺乏關于促進文化事業和扶持文化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優惠經濟政策、地方性文化法規和科學的文化市場管理。世界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無一例外都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優惠的經濟政策,鼓勵支持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如前文所提,我國政府目前已經制定了一些相關規定。已經有些省市積極響應,結合實際,制定實施地方性政策。如上海市的《關于上海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意見》。但是,湖北省在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還不大,至今還沒有相應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出臺,尤其亟待設立地方性專項資金(或基金)和制定落實地方性優惠經濟政策。
(三) 產業和市場:文化產業發展落后,缺乏“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載體
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大的時代背景界定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初級性特征:總體規模弱小、質量偏低、技術含量低、資源浪費嚴重、效率低下、文化市場先天不足。
湖北目前還沒有形成跨媒體、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強勢文化產業群,缺乏龍頭帶動作用。例如,湖北報刊業在某些方面的成就甚至不輸發達地區。但是,尚未形成產業鏈,尚未真正發揮產業主體的市場作用。湖北省社會資金對文化產業投融資不夠活躍。湖北省江通動畫公司董事長朱佑蘭認為,目前文化產業主要靠政府投入或企業自身積累發展,沒有一個完善的投融資體制,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湖北省文化精品少,沒有形成有競爭力的文化品牌群。目前只是初步形成《知音》、《楚天都市報》、《今古傳奇》少數優勢文化品牌,多品牌效應不夠。由于市場體系不完善,湖北省文化市場缺乏成熟的中介環節。湖北省文化廳在總結2004-2005年湖北文化產品出口的情況時,就明確提出,湖北文化市場演出經紀機構不夠發達,對外聯系渠道不廣泛,阻礙了文化產業發展。
(四) 技術:高新技術運用不廣泛
文化產業從內容形式,生產方式到傳播方式,都需要廣泛運用現代高新技術。例如,美國在電影電視生產制作中投入的科技經費是英、法、意、荷、德五國總和的1.5倍。
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等高新技術在湖北文化產業中運用不足,文化產品技術含量低,在市場缺乏競爭力。如湖北廣播影視業、出版業、報刊業尚未全面展開數字化改造、數字化管理和數字化業務。湖北省文化廳關于2004-2005年文化產品出口情況統計表明,出口的大多數是科技含量低的、文化資源消耗性產品。而國外文化產品娛樂性、觀賞性、知識性高,價格便宜,自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五) 人力資源:人力資源較缺乏,文化核心競爭力不強
我國文化產業人才缺乏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高科技、先進的經營管理知識總是和文化產業與影隨行。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大多數學歷偏低、要么缺乏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要么不熟悉國際規則和市場規律,缺乏經營管理知識。再加上加入WTO后國際文化企業對中國本土優秀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爭奪,國內文化企業人才饑渴,難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四、 “湖北文化走出去”的對策建議
(一) 更新觀念,樹立全新的文化意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21世紀人類社會的競爭形態是文化競爭,勝負決定于文化領域,重點就在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確立文化全球化、經濟文化一體化、文化產業具有必然性的正確觀念。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靠一個部門的努力來完成,要靠社會各界的力量和支持,既要靠傳統意義上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活動,更要靠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直接將文化產品輸送到文化市場上。
(二)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活動
湖北省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活動。(1)通過藝術表演、展覽、學術研討、民間文化往來、影視交流、合作出版、版權貿易、對外辦廣播電視、互換廣播電視節目、互辦文化周、締結友好城市等多種形式,增加對外文化交流項目。(2)舉辦大型文化節慶活動,做好“引進來”工作。將武漢國際雜技節、武漢國際旅游節、武當國際武術節、湖北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暨龍舟拉力賽、荊州國際龍舟節、襄樊諸葛亮文化節、李時珍醫藥節等活動提高檔次,擴大規模,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高質量、國際性的文化藝術節。(3)通過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演講、演出、媒體的新聞報道等,對湖北省的文化資源、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免費宣傳。(4)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擴大對外文化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突出建設省級重點新聞網站“荊楚網”的設施技術、內容質量和對外推介工作。同時,有效利用楚天熱線、武漢熱線等省內主要商業網站,擴大網絡外宣的陣營。(5)提高對外新聞傳播能力。首先,以湖北省和武漢市主要新聞媒體為主渠道,設立專門部門和人員,負責對境外國外的交流、合作和宣傳。其次,發揮好中央媒體的作用,加強與其的聯系與合作。再次,借港澳臺和國外媒體的力量,有計劃地主動邀請他們,尤其是在華常駐外國新聞機構記者到湖北采訪。同時,組織湖北新聞媒體有計劃地出訪對外宣傳工作的重點國家和地區。(6)推進教育、科技、體育和民間組織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支持舉辦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和體育賽事,擴大海外留學生數量,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積極拓展對外友協、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民間組織的對外宣傳領域。(7)拓展對外交流和宣傳渠道。渠道可以是中國駐外文化處和文化組、國際文化中介機構、國外同鄉會、商會、政府外交活動、大型經貿活動(如文博會、科博會、食品博覽會)等。
(三)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1. 借“中部崛起”的機會,積極爭取國家優惠經濟政策。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但是,它們僅適用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的所有文化單位和不在試點地區的試點單位。遺憾的是湖北省不在其列。“中部崛起”被列為2005年中央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之中。湖北武漢市委2006年7月28日發布動員令:努力實現武漢在中部地區的率先崛起。我們應該抓住機遇,竭力向中央爭取優惠的經濟政策,為文化產業發展爭取良好的政策環境。
2. 夯實基礎,為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揚帆起航。(1)按照中央要求結合本省實際,湖北省盡快出臺《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省政府給政策、立專項資金,加大對文化產業項目(包括轉制文化單位)在財政、稅收、資金、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2)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優惠政策、“博洽會”和“招商會”等平臺,廣泛吸納社會資本。(3)設立“湖北省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省政府設立一定的資金和貼息,補助、扶持國家的或省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4)整合文化資源,實施龍頭帶動策略。在區域布局上,重點抓好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和宜黃、漢十沿線中等城市“三個層次”;在產業門類上,重點扶持傳媒業、出版業、娛樂業、文化旅游業“四大門類”;在市場主體上,重點扶持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湖北廣播影視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知音期刊集團、湖北演藝集團等“六大集團”,并促進集團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進行聯合重組。(5)品牌精品建設,打造多品牌效應。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文化、革命文化、現代科技文化和現代傳媒文化;“四大文化精品工程”:即哲學社科、文學藝術、廣播影視、圖書報刊工程;“六大湖北期刊方陣”:即《知音》、《今古傳奇》、《小學生天地》、《特別關注》、《愛情婚姻家庭》和社科工程六大期刊系列。
(四) 政府建立“湖北文化走出去”的信息平臺
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服務系統,管理市場信息,向文化產業經營主體、文化事業單位、文化中介公司提供信息服務,并以此密切與他們的聯系,進行協調和指導。信息服務可以多樣,如:法律與文化政策咨詢;談判、簽約、財政管理、開發市場及廣告宣傳時的技術性知識;各種演出活動信息;宣布各種新的政策法規;公布政府資助名單;提供市場預測;相關培訓;印發相關專業刊物(像《表演藝術指南》、《文化產業投資指南》、《表演設施指南》、《劇場手冊》等)。廣東省政府在這方面做過一些基本工作,曾經印發過《廣東文化產業投資指南》和《廣東省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指導目錄》。我們可以借鑒廣東的經驗并加以改進提高。
(五) 發展文化中介機構
政府通過寬松的政策環境、低準入門檻和優惠的經濟政策,鼓勵文化策劃咨詢、演藝、展覽、影視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機構的發展,并引導其向集團化、網絡化、品牌化發展。尤其要加強省涉外文化中介機構(如涉外演出經紀機構等)的發展。
(六) 科技創新
結合湖北省的實情,(1)在廣播影視業:大力開發數字電視等新興產業;(2)在出版業:出版環節上,實現編輯出版及經營管理的數字化、網絡化。印刷環節上,實現“印前數字網絡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動化、器材高質系列化”。發行環節上,實現數字化管理,發展電子商務,建立網上書店;(3)在信息網絡業:大力發展高科技娛樂視聽產品、影視動漫畫、游戲軟件等數字化新產品。
(七) 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1)培養、吸引、用好高層次文化人才。加快制定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政策。努力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的文化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2)培育文化人才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文化人才單位所有向人才社會所有轉變。成立人才中介機構,建立湖北省文化人才檔案和信息庫,促進人才合理流動。(3)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制定《湖北省優秀文化人才獎勵實施辦法》,設立“湖北省優秀文化人才獎勵專項資金”,對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實行重獎,對拔尖人才予以優厚待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知識產權、無形資產、技術要素等參與收益分配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荊楚網www.cnhubei.com.
[2]謝民家等.文化產業的時代審視[M].人民出版社,2002.
[3]唐任伍,趙莉.文化產業——21世紀的潛能產業[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4]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