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文意蘊在于,要求尊重人的個性和價值,堅持執政為民的群眾路線,倡導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從“物”到“人”的價值轉換,走向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指的是人從自然的解放和人從異己的社會關系的解放,實質內容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自由時間是人的解放的標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歷史任務在于提供使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得以可能的越來越多的自由時間。
關鍵詞:“物”; 人的解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自由時間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2-0015-03
貫徹十七大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關鍵之點,在于確立人之為人的優先地位。可以說,人的問題是十七大的理論焦點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質與核心。深入闡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文意蘊,乃是領會十七大精神的要害。
一、 從“物”到“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轉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之點在于,它重新把“人”確立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實現了從“物”到“人”的轉換。把“物”的價值放在第一位,片面追求資本的增殖,忽視人的存在和獨特價值,這就是“以物為本”。這里的“物”,表面上是一種實存物,實質上表達的是一種社會關系。它意味著“物”的占有者支配別人的活動或社會財富的權力,意味著占有者與社會的聯系。人與人的關系表達為異己的物與物的關系。應該說,“以物為本”的價值原則和社會形態相對于以前的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人的生產能力是一種進步,這種進步表現在它“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1]它破除了一切固定的依賴關系,形成生產者之間全面的依賴。它的內在困境在于,見物不見人的價值取向導致種種拜物教的出現,與之相應的是對自然的占有心態和過分的利用和壓榨導致的生態危機。“以人為本”要求顛倒人和物的顛倒關系,重新確立人的目的地位,破除把人當作純粹工具和手段的觀念和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不是實現以物為基礎的和諧,而是實現以人為基礎的和諧。所以,從“物”向“人”的轉換,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從觀念層面看,“人”取代“物”的價值轉換表現為尊重人的個性、價值、自由、權利,不再把一切轉化為物的價值,不再從物的標準和尺度衡量一切存在的意義。在傳統社會里,人們曾經非常關注彼岸世界的神圣的東西,現世事物的有益性被忽視了。然而,現在的問題在于,“人的目光是過于執著于世俗事物了”。[2]從傳統向現代的轉移可以看作從“神本”向“物本”的轉換。物的至上地位導致的根本問題是神圣光環的喪失和虛無主義的泛濫,是人的精神的無家可歸狀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的意義和目的性的缺失,人成為純粹的以物為目的的手段。由于人與物的關系的顛倒,結果,確證人的價值的活動變成了外在于人并不屬于人的外在的強制力量。馬克思說:“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3]人的尊嚴、自由、權利等,如果不能轉化為物質的表現形式,就是多余的需要排除的干擾因素。工人的人的性質和特點“只是錯誤的根源”。[4]重新把“人”確立為價值重心,并不是否定人的手段意義,而是要求放棄把人單純作為手段的意圖,重視人之為人的一切東西,把人作為目的和意義的根源,恢復物趨向人的本真狀況,從人出發衡量一切存在物的價值和意義。
從政治層面看,“人”取代“物”的價值轉換表現為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的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5]這也就是黨的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的核心內容。從實踐的角度講,就要求相關的制度政策能夠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使得社會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全體人民,使得每一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創新能力得到承認,尤其使得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個性得到尊重,使得政府職能從注重管制轉向注重公共服務。相反,在物的價值觀念指導之下,固然也有一些改善勞動者的相應措施,但那是為了緩和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根本目的是資本的增殖,而不是人的發展和解放,更不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幸福。
從經濟層面看,“人”取代“物”的價值轉換表現為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人的需要和福利,倡導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反對竭澤而漁式的發展和追求單純的GDP增長。人在經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的需要和目的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能顛倒人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使得人成為純粹的經濟指標增長的手段。有些經濟學家忽視人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單純強調財富增長,陷入一種普遍的見物不見人的誤區。馬歇爾指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6]阿馬蒂亞·森認為:“隨著現代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隔閡的不斷加深,現代經濟學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貧困化現象。”[7]見物不見人的經濟發展觀導致了以下兩個重大問題:一是人為物役;二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人的幸福感的強弱離不開物質基礎,但是物質財富的多寡并不和幸福感成正比。片面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不可避免地導致人的目的和意義的喪失,導致人和物的關系的顛倒,導致人與人的關系冷漠化。更嚴重的是,以物為中心的經濟發展導致人們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不考慮他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和權利,過度開采資源利用能源,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到了危及人的生存的程度。強調以人的需要和發展為目的的經濟活動,就是要堅持綠色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糾正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觀之弊。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旨不僅在于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依存、彼此協調、相互促進,更是在于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它的核心價值從傳統的“以物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中心”,彰顯了歷史主體活動的目的和價值,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
二、 “人的解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乃是人的解放。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以人為本”,最終目的是把歷史的主體(現實的人)從種種限制和束縛中解脫出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解放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這里重點討論自然的解放和社會的解放,其實質涉及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隨著人類認識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的增強,人從自然界獲得解放。然而,人不僅是自然物,還是社會存在物。所以,人的真正解放的步伐并不和人從自然的解放步伐完全一致,人還受到社會的束縛和限制。就其實質而言,人從社會的解放就是要求把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就是要求建立這樣一個共同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人從自然的解放和人從社會的解放,反過來講,也就意味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人的解放意味著人的自由發展。分工和私有制導致人的異化和畸形發展,人不是按其本質從事“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8]而是在自發分工限定的范圍內被迫從事某種單一的工作,并且,這種工作表現為謀生的手段。人的自由發展克服了強加于他的特殊的活動范圍,并不會由于超出這一范圍而失去生活資料,自己本身的活動并不會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壓迫力量,相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馬克思把共產主義想象為這樣一種自由發展的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3]
其二,人的解放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余源培先生把人的全面發展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全面發展是人的活動及其能力的全面發展,指的是將人的豐富的能力(包括體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會力、個體能力和集體能力、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以及知、情、意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第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道德關系、交往關系、家庭關系等)的高度豐富展開與占有。它將由貧乏變得富有,由封閉變得開放,由片面變得全面,由地域的人變為世界歷史的人;第三,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指的是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是個人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完善。[9]總之,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能力、社會關系、個性的全方位發展。一個片面發展的人,他的個性被壓抑,能力被限制,社會關系異化為一種外在的強制力量。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8]全面發展的個人不是先驗的抽象設定,而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馬克思說:“全面發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不是資本的增殖,而是人的發展和解放。所謂發展,按照阿馬蒂亞·森的理解,“發展可以看作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10]它要求消除那些限制人們自由的因素,包括經濟貧困、政治強權、機會缺乏、思想上的不寬容、過度干預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鼓勵科技創新和不斷解放生產力并改革舊的不適合生產力的物質關系和政治關系的過程中,通過使得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方式,通過強調可持續發展,使得自然的解放漸次展開。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通過不斷消除事實上的不平等,營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通過不斷消除種種歧視政策,發展社會公共事業,消除腐敗現象,促進社會公平和公正,使得人為的社會限制和束縛逐漸減弱,提供人的自我發展和價值實現的條件和環境。可以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質就是不斷擴大人的自由的過程。阿馬蒂亞·森認為,“自由不僅是發展的首要目的,也是發展的主要手段”。[10]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通過逐步擴大人民群眾享有的自由權利,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人的發展,從而逐步實現人的解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人的解放,不是抽象的人的解放,不是脫離現實根基的抽象理性范圍內的精神解放,而是感性的、處于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的、進行實踐活動的、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的全面解放。經濟自由和解放是根本的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克服唯GDP指標的社會評價體系,堅持“通過人并且為了人”的原則,努力實現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其內蘊的價值目標在于,不斷促成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最終實現人的解放。
三、 “自由時間”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
自由時間的多少是人的解放程度的標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依賴于自由時間的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不僅在于提供種種現實性的“治標”措施,更是在于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越來越多的自由時間。
自由時間是相對于勞動時間而言的,指的是“必要勞動時間以外的可供個人隨意支配的閑暇時間”。[11]具體來講,它包括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等。自由時間的增加和社會進步正相關。著眼于貧困的財富觀認為,社會財富的尺度是勞動時間。然而,一旦自由時間成為財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衡量財富的價值尺度將轉變為自由時間。自由時間和閑暇是同等的概念,所以,歷史上關于閑暇的思想不過是自由時間討論的先聲。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閑暇不是消遣,不是一種休息和放松,不是勞作的補償,而是“別無其他目的而全然出于自身興趣的活動。”[12]亞氏的批評恐怕恰好擊中了今天主張“工作至上”主義者關于閑暇的誤解的要害。皮珀也認為,閑暇正是“工作者”這個意象的真正對比,是一種“精神的現象”。他說:“閑暇是一種靈魂的狀態!”[13]
自由時間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為自由個性的發展和自由王國的實現提供了前提。馬克思說:“整個人類的發展,就其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14]也就是說,自由時間是人類獲得自由的必要條件。馬克思說:“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15]為了生存疲于奔命的勞動者,其勞動活動僅僅是摧殘人的生命的謀生手段,因而根本不可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各種潛能。自由時間的增加,使得勞動者以發展自身能力為目的的活動成為可能。每個人既以各種方式參加物質生產活動,又享有全面發展自己能力的自由時間。人利用自由時間發展自己的各種能力,豐富和完善自身,使得自己成為新的主體,新的主體進入社會生產過程,更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結果,自由時間具有了生產勞動的性質,反過來,勞動時間也具有了自由的性質,勞動成為自由發揮和發展人的才能的場所,成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馬克思指出:“自由時間——不論是閑暇時間還是從事較高級活動的時間——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變為另一主體,于是他作為這另一主體又加入直接生產過程。”[16]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之點,恰恰在于它能夠盡量地去實現提供給人自由時間的兩個條件:一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勞動時間的縮短;二是勞動性質的根本變換,舊式分工和私有制的破除,人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確保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資本的增殖,而是給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亞里士多德指出:“人的本性謀求的不僅是能夠勝任勞作,而且是能夠安然享有閑暇。……閑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17]皮珀說:“在閑暇之中——惟有在閑暇之中,不是別處——人性才得以拯救并加以保存,除此之外,我們看到‘純粹的人性’一再被忽略和置之不顧。”[13]如果閑暇是自由時間的別名,完全就可以說,自由時間是人性完善的前提和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任務,就是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提供使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可能的越來越多的自由時間。在此必須警惕的是目前流行的消費主義的觀點。消費主義無視淡泊、悠然、洞見與智慧,把人的自由和自我實現降格為消費行為,實質上是私有制條件下的對人的自由時間和自我價值的曲解。馬克思批評道:“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是說,當它對我們來說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簡言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8]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然不主張資本至上原則,當然否定消費主義,要求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堅持以人類能力的發展為目的。而且,只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夠真正提供使得人的解放成為可能的自由時間,而不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休閑”。
總之,自由時間是人的解放的標尺和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長期目標和歷史使命在于,提供給現實的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得以可能的充裕的自由時間。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5]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綱領[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6]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7]阿馬蒂亞·森.倫理學與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J].學術月刊,2002,(11):5-12.
[10]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1]馬惠娣.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1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3]皮珀.閑暇:文化的基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7]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