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
(英)安東尼吉登斯著,郭忠華、潘華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這樣一部經典的社會學理論著作,中譯本卻用了這樣糟糕的紙張,令人遺憾。吉登斯在中國知識界頗具影響,上世紀末,許多人讀過他的《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中譯本,并由此確立了他在中國學術界“現代性”問題研究領域內的權威地位,常與在同一問題上用德語寫作的另一權威人物哈貝馬斯相提并論。1997年,吉登斯擔任倫敦經濟政治學院院長,于是罕見地成為經濟學家們不能不認真傾聽其言說的一位社會學家。
這部發表于1971年的著作是吉登斯社會思想研究的代表作,它的副標題是“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著作的分析”,讓我們想到帕森斯發表于1937年的名著《社會行動的結構》。當功利主義、實證主義、理性主義以及其他系統化社會理論的努力都遭遇失敗之后,我們或許只能滿足于吉登斯這樣的敘說。
《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加)T.M. 羅賓森英譯,楚荷中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據中譯者自述,這一譯本所據為羅賓森教授1987年英譯評注本,目的在于彌補漢語“赫拉克利特殘篇”缺乏研究和評注的狀況。這一殘篇,在西方譯者的評論中,算是最晦澀的希臘文作品之一。或許有鑒于此,這一中譯本難得地采取了希臘文-英文-中文并列印刷的方式,于是,成為最值得保存的前蘇格拉底希臘哲學文本。 對《財經》讀者來說,殘篇的重要性在于它跨越2000多年光陰,直接影響了黑格爾辯證法,又通過黑格爾影響了馬克思、哈貝馬斯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思想。
知識與情趣
《協和醫事》
謳歌編著,三聯書店2007年10月第一版
我們已經很熟悉這位畢業于協和醫科的作者了,因為她寫過《醫事》。現在,她以局內人的資格為我們收集和撰寫了協和醫學院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醫事,所謂“老協和”的教育。 如作者所言,“以病人為中心”這一樸實無華的“老協和”原則,相當于西方人所說的“好醫生治療疾病,而偉大的醫生治療患病的人”。這才是醫生對待“生命”的態度,可惜,它被世界性的日益興起的官僚化醫療服務方式扼殺了。今天,患者必須面對的,首先不是醫生而是一連串的化驗設備和掃瞄儀器,你甚至沒有機會見到你的醫生。戒律越來越森嚴,醫患之間的信任感越來越被替換為雙方律師的戒備感,醫療服務越來越成為醫生根據想象中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而預先設防的一系列滿足法律“安全性”的操作。官僚化,一切細節都在日益完善的技術支持下變得更加官僚化了。
在這樣的時期,重溫“老協和”的人和事,相信會讓讀者忍不住要去尋找張孝騫那樣的醫生,他們會像他那樣不斷對自己說“病人把生命都交給了我們,我們怎能不感到恐懼呢?”他們會像他那樣說:“向病人學習,……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可以說,每一個病例,都是一個研究課題,因此,在病人面前,我們永遠要當小學生。”
《我所能做的是吶喊》
江平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這本書是作者近年來演講及隨感的輯錄,分“法治及其思想支點”“法律人的社會責任”“市場經濟之法律理念”“民法愿景”等節,內容遍及法治理念與現實、司法與憲法改革、律師制度、企業立法、民法典及物權法制定等。作者以古稀之齡,四方奔走,為中國的法治與憲政而鼓與呼,拳拳之心躍然紙上,令人感佩。
《哲學的邀請》
(西)費爾南多薩瓦特爾著,林經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趙敦華在序言中指出,這本小冊子雖被譽為“西班牙語的《蘇菲的世界》”,但并非其翻版,它是一位被稱為“西班牙的薩特”的重要哲學家的心靈自語。在這里,我們被邀請來傾聽他怎樣理解世界的罪惡、人的死亡、宇宙的起源、自由選擇、美以及上帝是否存在等等問題。這是哲學的邀請,也是關于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會在繁忙之中偷閑詢問的人生問題的對話——你幸福嗎?你怎樣才感覺到幸福?為什么你必須做你現在要做的事情?否則,為什么你就不能感到幸福?或者,你不想停下來嗎?你為什么停不下來?諸如此類的一些小問題,它們難道一絲一毫也不困擾你嗎?
本刊學術組